编者按:对于历史上的王朝兴替,一直有这个说法:一个新王朝建立几十年后,传到二代或三代时,就会进入一个瓶颈期,以前遗留和积累的问题会集中爆发。如果这个王朝处理不好,就会很快崩塌,如秦帝国。而如果王朝处理好了这个瓶颈期。其统治就会延续很多年。如处理好了七国之乱的汉帝国。而清代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可以说算得上清初时期最为严重的社会动荡与瓶颈期。当时不仅是三位汉族藩王起兵,各地许多不满清廷统治的地方势力,包括当时台湾的明郑,蒙古的察哈尔部,北京的“朱三太子”、陕西提督王辅臣等纷纷响应。甚至是朝鲜、琉球和日本,也都在策划对三藩予以支持。那么如此声势浩大的反清战争,为何最后会以失败告终了呢?
谈到吴三桂,除了他“三姓家奴”的光荣事迹外,更多的,可能还是他作为明末著名的关宁军最后一代掌门人这一身份。那么吴三桂在发动“三藩之乱”时,这些前关宁军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呢?这个答案很不幸,是没什么作用。从1644年吴三桂降清入关算起,一直到三藩之乱,期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十年。换句话说,三藩之乱时期,吴三桂军队的主力,实际上更多的是入关后的“关二代”甚至是“关三代”。加之南明灭亡已经过去十年,这让吴三桂手中的这些原关宁军的后代,其实就和清廷手中的八旗一样,也面临着战斗力下滑的问题。
▲吴三桂手中的原关宁军也面临着换代所带来的战斗力下降问题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下滑,对于任何政权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过对于整个三藩之乱来说,战斗力的问题,却也仅仅是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整个三藩之乱其实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他们自身。首先是有关三藩之乱的参与者,虽然我们经常会望文生义的将其理解为三个汉族藩王共同起事,但实际上,这其中平南王尚可喜本身并没有参与叛乱,而反叛的其子尚之信,更多是由于与其父不和,与清廷本身矛盾不大,加之势力有限,因此很快就接受招抚。
▲作为被“强行”纳入三藩之乱的尚之信其实就单纯跑了龙套
像尚之信这样的“二五仔”,却还不只是他一人。实际上包括,陕西提督王辅臣,孔有德旧部孙延龄等这些三藩之乱的响应者,实际上都是还保持着与清廷之间联系的“二五仔”。至于另一个参与起事的藩王靖南王耿精忠,虽然与吴三桂共同起事,但是却与吴三桂之间少有合作,甚至在两方势力交接的一些地区,双方还有大量的博弈。
▲因当时有谶纬“天子分身火耳”,而一心想要自己称帝的靖南王耿精忠
其次,至于其他的像明郑或者察哈尔部,以及朝鲜、琉球、日本等,要么是像京师地区活动的“朱三太子”,以及察哈尔部亲王布尔尼那样被清军一招潦倒,无力与清廷进行高烈度的对抗,要么更多是一群出声不出力的“鸽子”。也因此,实际上在整个三藩之乱中,最有能理撼动清廷的,其实也就只有吴三桂和他的军队了。
▲整个三藩之乱中,吴三桂控制的范围最大
而即使是势力最大的吴三桂,其内部实际上也是问题颇多。在吴三桂主政云南时期,由于为了能够表现自身对于清廷的重要性,因此吴三桂经常在云南地区故意挑动地方势力之间的事端。但是在三藩之乱爆发后,这无疑让吴三桂的后方一直不稳。加之清廷在三藩之乱时期,还曾直接对安南黎朝下令其军队北上助阵,虽然安南本身对清国的战事还是保持中立的态度,但却也依然是吴三桂军队后方一个非常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康熙十六年十月十六日敕安南国王黎维禧攻打吴三桂谕
吴三桂与清廷的力量对比,实际上也非常悬殊。虽然一开始吴三桂起事时,看起来势头猛烈,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在军事方面的明显差距。首先在军队战斗力方面,正如前面所说,无论是清廷手中的八旗军队还是吴三桂手中原关宁军旧部,都面临着战斗力衰退的现实问题。但是与吴三桂相比,清廷却可以从各地招揽新的汉军绿营,以此来不断为自身军队提供新鲜血液。而这些不同地区的汉军,也带来了更加多样的战法,只要花费时间和物力将其整合,这样清军将领在战术层面,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清军在三藩之乱中的战术战法相对于入关时更加丰富
与之相对的,从很多记载来看,吴三桂所率领的军队,虽然同样入关已久,并且吸纳了大量南方原南明军队和其后裔,但是整体战术战法,却和他们关宁军时代相差不多。换言之,在战术层面上,对于清军来说,吴三桂和他的军队,无疑算得上是一个他们熟悉的对手,而反之,此时的清军,却早已超出吴三桂的认识。
▲三藩之乱时的清军,已经明显兼具明代和本身一些渔猎、游牧特征的战术战法,同时相对于明末时期的明军,也有着更多、质量更好的火器。
除了战术层面,在战略方面,吴三桂和清廷相比,也是劣势明显。正如前文所说。所谓三藩之乱,实际上就是吴三桂与一群“二五仔”、“鸽子”以及“战五渣”们的组合。也因此,虽然在战争中的确让清廷面临各地开花的窘境,但是相对于与吴三桂方争夺最激烈的两湖地区,其他各战线的军事压力其实并不大。而至于相对的,围绕吴三桂势力的各方心怀二志的“合作者”们,不仅会成为吴三桂一方侧翼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把吴三桂的作战方向彻底限制在了两湖地区。
▲相对于吴三桂,清廷可以通过招抚那些“二五仔”,来掌控整个战争的节奏
而至于行政和后勤领域,吴三桂和清廷更是天差地别。由于吴三桂本身并没有对推翻清朝做长期准备,因此在三藩之乱开始时,即使一开始势如破竹,却并没足够的行政力量去快速消化这些地区。而清廷虽然在战争中失去了大片领土,但本身的行政体系,却依然比当时任何的反清势力都更加完备。同时由于连接南北的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还完整的控制在清廷手中,因此清廷依然可以集结大量人力物力,源源不断的投入前线战斗。
▲大运河航运的通畅,保证了清廷有能力将战争进行下去
除此之外,虽然吴三桂在起事之后,也以自封“兴明讨虏大将军”来试图招揽原南明旧部。但毕竟吴三桂本人,有着处死南明永历皇帝的“光辉”事迹,尤其是后来吴三桂更是自立为帝,因此这让他本人对于原南明旧部的吸引力,其实也非常有限。也因此,所谓三藩之乱“复兴”明朝,无论是从起事者们的野心,亦或是实际力量对比来说,都是现代人不切实际的想像。总之,也正是因为挑战者的段位眼界和实力问题,以及“黑历史”,才让清王朝较为顺利的度过了那个对于王朝来说最脆弱的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