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文明和外星文明将会有怎样的碰撞?

如果有一天,我们遇见了外星生命,地球本体文明和外星文明之间将会有怎样的碰撞?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从来没有忘记仰望星空。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发现外星人的踪影,但却不断在各种科幻剧中畅想与各类文明接触的情景,史诗级科幻剧《星际迷航》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

那些神秘的外星人

《星际迷航》的故事背景被想象力丰富的人类延伸到宇宙中,涉及1000多颗行星。其中,被称作“星际联邦”的成员星球有150个左右,联邦领土横跨8000光年。之前,我们的太阳系大小是以冥王星为边界来计算的,约有40个天文单位,可冥王星已经被踢出了大行星的名单。所以现在,按照新的算法,以太阳系外层的柯伊伯小行星带作为太阳系的边缘,那么,太阳系直径大概为0.001光年,也就是说,星际联邦至少有800万个太阳系那么大。可是,这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还是太小了,甚至还没跑出银河系,因为若以银河系的盘边缘为银河系的边缘,那银河系的直径至少有10万光年。

宇宙如此广袤,存在各种各样的外星生命是必然的。在区区8000光年的“星际联邦”疆域中,人类就想象出了若干具有特色的外星文明,瓦肯人、克林贡人和博格人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三类种族代表。

瓦肯人梳着憨憨的齐刘海,长着精灵一样的尖耳朵,他们有理性,比较诚实,是不折不扣的“逻辑控”,星球文明程度与地球的相当;克林贡人脸上长满暗色疙瘩,形象丑陋,说话时口水音很重,脾气暴躁,十分好战,具有极其强烈的“赴死荣誉感”,母星文明程度较低;博格人则是进化到极高阶段的生物,高度发达的科技消灭了个体意识。它的个体形式是机器与有机体的结合体,没有任何情感,适应能力极强。这些个体由“博格女王”通过数据流统一控制,遇见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种族,便发起猛烈攻击,同化后者。

卡尔达舍夫等级

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曾经设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级,他根据种族利用资源的技术水平进行外星文明等级的划分,现在被称为卡尔达舍夫等级。这种分法将外星文明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星球文明,掌握利用星球资源的技术;第二类是恒星系文明,掌握开发整个恒星系资源的技术;第三类文明是星系文明,较高级的一类,掌握着利用整个星系资源的技术。例如,会利用地球资源的我们属于第一类文明,能利用整个太阳系资源的文明为第二类,而能够掌握整个银河系资源的文明则为第三类。

因为“星际联邦”的疆域仅有8000光年,依旧没跑出银河系,所以《星际迷航》里似乎已经开挂了的地球人,仍然只能算作第二类恒星系文明。不过,即使是这样,这类未来人级别已经远高于现在仍在第一类文明阵营中的我们。

属于第三类文明的,大概是《星际迷航》中的博格人了。他们同化其他文明的生命体时,利用的就是其他文明不具备的高超生物技术。博格人会把高科技“探针”刺入要同化的生命体,通过“探针”所带的生物科技改变后者的生物特征,使其成为新的博格体,再接入到博格集合体中。

所有的高级文明都会像博格那样对低级文明进行技术传输,从而将其同化吗?未必。

不干涉原则

与当前的地球文明相比,《星际迷航》中的瓦肯文明程度更高,是相对高级的文明。但是,如果瓦肯人发现“较原始”的我们,绝对不会像博格人那样把人类进行同化,因为在加入“星际联邦”之前,瓦肯人就遵循“不干涉原则”的交友原则,即不以任何形式对较落后的文明进行干涉,包括科技上的和文化上的。

事实上,对于一个未发展出先进技术的星球来说,任何形式的干涉都或多或少会对另一个星球的发展历程产生影响。生命的本质是以生命来滋养生命,任何生命的生存都需要资源。教会了另一个星球种族利用资源的技术,会不会对本体文明产生威胁?亦或,导致另一个星球更快走向灭亡?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作者讲述了猴子用火的故事。人类偶然教会了猴子用火,结果猴子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后来竟惹得人类要发射导弹消灭这群“高智商”猴子。科幻电影《猩球崛起》描写的是关于掌握科技的猩猩与人类抗衡的故事,它设想了一种可能,即掌握了人类科技的猩猩最终会与人类对抗,进行资源竞争。

实际上,这种干涉到底是好是坏,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级文明,恐怕也很难鉴别,因为进化历程太过复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干涉的结果是好是坏,都将让另一个星球的文化和技术发展偏离原来的轨迹。

最严苛的不干涉原则是不接触外星生命,甚至不让低级文明种族看到高级文明种族,因为即使是远远望一眼,也会对后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太平洋西南部有个小岛叫塔纳岛,那里的人现在都有一个习俗:在特定的某一天,无论男女老少,全体土著人都会用红色染料在身上涂写“U.S.A”,然后扛着假枪像模像样地学美军踢正步。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只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土著的“先祖们”见识了把小岛当成中转站的美军的先进军事科技——美军每天早上出操踢正步后,就有直升飞机像大鸟一样降下来,送来美味食物。尽管美军早已在战争后全部撤离小岛,但小岛上的土著却把美军当成了他们的“神”,他们将扛枪走正步和食物供应错误地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只要踢正步就会有“大鸟”送来美味可口的食物。

站在低级文明的角度想,可能比较希望能得到高级文明的指点,以加快自己的科技发展速度。可是,技术之剑在相对高级的文明手中,他们才有决定权。想遇到这类来自高级文明的外星人,得先看看人家想不想理你。怎么处理我们,也由他们进行选择。

那么,如果我们遇到的既不是瓦肯人,又不是博格人,而是另外一类愿意帮助我们、愿意传输先进技术给我们的外星人呢?

这一次,决定权在我们手里。主要是看我们的科学发展水平,有没有可能成功接受来自他们先进的技术传输。

文化差距是关键

从本质上讲,决定先进技术传输能否成功的因素是文化差距,即本体文明和外来文明之间的差距。文化差距不一样,技术传输结果就不一样。

如果是《星际迷航》中的未来地球人向我们传输技术,那么,由于他们非常熟悉地球的历史,对我们的文化知根知底,差距相对小,传输过程一定无比顺利。比如太平洋塔纳岛土著,他们和美军都是地球人种,如果美军向他们传输科学技术,他们一定会学得比较快,就像幼儿园老师向幼儿园小朋友传输知识一样。

但是,如果是瓦肯人向我们传输技术,可能就要费些周折了。星球语言是首先要突破的障碍。这是任何两颗星球文明种族进行沟通时,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克服语言障碍后,还要克服巨大的认知障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工具,会导致对世界的解释方法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即使是一个意思,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美国科幻频道出品的军事科幻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的坏老大曾说,“我讨厌这个胶状眼球,我要直视伽马射线,我要嗅出暗物质的味道……”,外星人或许轻易能看到伽马射线,能轻易嗅到暗物质,但我们不行,这样交流起来就很费劲。

退一步说,人和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理解都不一定一样,更别说一个地球人和一个瓦肯人之间了。这时,如果请未来地球人来当瓦肯人的翻译,情况或许会大有改观。

最糟糕的情况,如果是好战的克林贡人,哪天大发善心向我们输送技术,那很可能因为文化差距过大,而以失败收场。实际上,这种交流失败的情况在地球上也很常见。我们人类一直试图了解动物,但是,却并不成功。试想,如果蝙蝠大声说超声波的好处,建议人类也使用身体里的超声波来定位,地球人能做到吗?显然不能,因为人类根本没有那个能力,可能连它说了什么,我们也听不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