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灾多难给日本人带来什么?

多灾多难给日本人带来什么

记得8岁那年,我在广东揭阳上小学二年级。有一节自然课,老师在讲课时突然问:“你们刚才有没有感到课桌有一阵摇晃?”我们回答没有。老师说:“这就是地震,地震是由于……”,他滔滔不绝就跟我们讲了起来。放学后回家听父亲说新闻报道,才知道那时确实有地震,只不过级数很低,很少人感觉到。

三年前的夏天,我在日本东京,才真正体验了人生第一次能感觉到的地震(日语叫“有感地震”)。那天,由于之前游泳时耳朵进水,耳道感染发炎,我去一个耳鼻咽喉科诊所看医生。在等候室排队时,突然地震了。看着墙上的挂画不停地摇摆,我有点惊慌,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要不要跑出去。不过,看到身边的日本人都像没发生什么一样的淡定,我也就“入乡随俗”地跟他们一起淡定。只有斜对面的一位女士小声跟她的爱人说:“应该有5级。”

地震大约持续了10秒。从内心突然的惊慌,到跟着众人留下来,到最后认命: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大美女,楼倒塌的话就跟她一起死吧。

后来才亲身感受到,在日本地震是超乎预想的常见。全世界约10%的地震都发生在日本及其附近,全日本平均一天就发生3到6次地震。所以,在日本习惯了地震之后,有时候睡觉被地震摇醒,也只是闪过一个念头:“哦,地震了”,然后继续睡。有次回想,要是在等候室那天我跑出去,身边的人肯定乐死:“这应该是刚来日本的外国人,还不知道日本的防震技术妥妥滴。”

日本的手机基本都有运营商深度定制的地震紧急警报或防灾速报,附近哪里发生地震,手机就会发出速报,几秒后震波抵达所在地。很多时候,不是被地震吓到,而是被手机突然震动的警报吓到。

日本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日本是与火山和地震共生的国家。日语“共生”一词,表达了日本人与灾难之间复杂的情感。正如大自然给了日本举世无双的富士山,它既是一座承载着日本人心灵寄托的“镇国之山”,也是一座可能带来灾难的活火山。

有一次,一位日本朋友对我感叹老天对日本无情,天灾频发。我安慰她说,有一个成语叫“多难兴邦”,并解释了它的出处。她说非常认同这个成语的涵义,似乎是一个为日本量身定制的成语。如果你无法摆脱它,就只能接受它,并从中磨炼自身。

人类并不喜欢灾难,但是人类也因为灾难而变得强大。多灾多难给日本人带来了两种品质:忍耐力和安全意识。大自然是美丽的,也是无情的,也许是自古就体会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灾难磨炼出日本人极强的忍耐力。另一方面,灾难是无法预测的,这导致日本人普遍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孕育了他们本能般的安全意识。

日本的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对于“安全不安全”这样的问题十分敏感。看日本产品的广告词,安全、安心是最常出现的两个词。在世界其他地区,如果你问一个人“地震急救包里最需要什么东西?”一般人可能会说水和食物之类以保证生存,但是你问一个日本小学生,他不会忘记说出一个最有效的:哨子。如果你没能让救生员知道你在哪里,带多少食物也无法安心。

当然,任何一种好品质,如果过度或缺乏辩证取舍,也会产生消极的一面。忍耐力有时也会衍生出逆来顺受和麻木不仁。同样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更看重“义”,而日本人则更看重“忠”,哪怕是愚忠。这与本来拥有的“忍耐力”不无关系。与中国人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同,日本人更倾向于相信王侯将相是“有种的”,即使在现在,日本权力世袭现象十分普遍,日本人对此似乎已经麻木。而在安全意识上,过于强调“安全”,也使日本人过于谨慎,让人分不清究竟是为了现实需要而谨慎,还是为了形式而谨慎。

灾难给了日本人优点,也给了日本人弱点,交织在一起,分不清,道不明,却感受得出。

作者:刘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