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网吧里的荒诞和现实?

非洲网吧里的荒诞和现实

1994年9月1日,当时正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波兰姑娘爱娃·帕斯科(Eva Pascoe)在英国伦敦西区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网吧——Cyberia——一种可以喝着咖啡上网的场所。这家网吧只有6台惠普电脑,接入互联网所用的还是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速率不过9.6kbps,只能满足顾客们收发邮件和浏览网页的需求,但这也不妨碍老板每8分钟从顾客口袋里掏走5先令(约2.3美元/小时)。

20多年过去了,如今非洲某些角落里的网吧里,当地的人们仍然在用差不多(甚至更贵)的价格,享受着和当时差不多的上网体验。

冲浪5分钟,等待两小时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网吧蓬勃发展到让人怀疑它已经属于夕阳产业,我们可以在网吧里看电影、打游戏、甚至起居生活。但是在非洲中部小国乍得,就连厕所也不是网吧的标配。当然,如果你了解到这里每小时2美元的网费和该国84.1美元的人均月收入后,一定会觉得在网吧里挂着机然后去上厕所简直是浪费生命。而在我们看来,比挂机上厕所更浪费生命的行为就是等待正在打开的网页,每一个缓慢的进度条背后都有一个备受折磨却又饱含期待的灵魂,等待5分钟算是起步价,大型网页一等就是半小时,甚至有时还会等着等着就不见了。

即便是这样的网吧,也只是恩贾梅纳、阿提、马塞尼亚等南部大城市的专属,偏僻落后一点的城市还没有资格享受它的折磨。乍得电信网络虽简陋但不妨碍其收费昂贵,因为国营企业通信巨头SotelTchad只提供1.4万条固网电话线。直至如今,乍得仍是全球电话密度最低的国家区之一。

相比之下,乍得邻国尼日尔算得上是通讯行业的处女地,每100人中互联网用户仅为1.95人。在这里,网吧被重新定义,几台老式电脑加上拨号上网的调制解调器接通电话线便能开业。笨重的CRT显示器、还是横着放的老式主机、滑轮鼠标和出土文物般的黄白色键盘……与其说是网吧,还不如说是个人电脑历史博物馆。

像尼日尔这样在互联网汹涌浪潮中保持纯洁的还有几内亚、索马里、布隆迪、厄立特里亚这几个非洲国家,对于他们来说,解决温饱远比上网冲浪重要,人均收入最高的厄立特里亚人每月的收入也大概只够在网吧待一天一夜。

为了照顾贫困地区,谷歌公司在2013年向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的一间网吧提供赞助,用平板电脑代替该网吧的台式电脑。而谷歌赞助成立全球第一间平板电脑网吧主要考量的因素竟然是节能,可想而知带电的玩意在非洲一些地区有多么的水土不服。

△非洲国家乍得的一家网吧内景

条件稍微好的国家,则开始在网吧的“吧”属性上下工夫了。例如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这几年就出现了不少颇具规模的网吧,有格调的装潢、配置还过得去的机器,以及简单的饮食服务(比如2美元一瓶的可乐),不禁让人感受到网吧业在当地大有可为。虽然网速不算快,但好歹用上了宽带,应付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等日常任务还是绰绰有余的,至于玩游戏、看电影就得看耐心和财力了,毕竟冲一个小时的浪就得花上最少3美元。而且这里的网吧都不约而同地具备天然的防沉迷系统——早上8点左右开门迎客,晚上最晚10点便打烊。

即便如此,网吧的生意还是好得不行,因为比起在家上网,网吧对大众而言还是个性价比超高的选择——津巴布韦网络的费用奇高,宽带的初装费要一千多美元,每月的网费也要差不多两百美元。而移动网络更是贵得离谱,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分分钟可能要花上百美元。

而在经济相对较好的非洲国家,比如埃及,网吧早已不是富人的专属。开罗街头的网吧和国际接轨的时间可能并不比中国晚,除了设备不甘人后外,速度也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空间设计也越来越讲究,同样地,前来消费的小学生也越来越多。不同的是,他们的网管还要像非洲大多数网吧的网管一样,负责一些打印工作。网吧内的电脑上影音娱乐应有尽有,最受欢迎的是射击游戏《反恐精英》,而来自中国的功夫电影则是电脑硬盘里的保留节目。

网吧里的鸡汤与毒药

非洲某些国家网吧的尴尬落后形象最近在国内互联网上被大肆传播,类似的消息几乎每天都被大小媒体复制粘贴,一些精明的网友看完后认为网吧将是非洲商业的下一片蓝海,去非洲开网吧说不定就能逆袭富二代登上人生巅峰。

鉴于非洲普遍落后的网吧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互联网需求之间的矛盾,网友的致富想法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至少,在马拉维(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来自德国汉堡的罗伯特在当地的马拉维湖边上开了一家只有4台电脑的网吧,顺便捣腾传真、打印等小生意,倒也养活了自己的妻子杰西卡(当地人)和一条名叫丽莎的小狗以及4只母鸡,每天看风光旖旎的马拉维湖碧波荡漾,还有美人作陪,大概也算过上了文青们梦寐以求的人生。

有人利用网吧致富,也有人利用网吧逆袭,马里人布卡里·科纳特和网吧的故事说明互联网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布卡里·科纳特来自马里的一个穷乡僻壤,在首都巴马科生活时,通过网吧学习电脑技巧,并借互联网获得更多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咨讯。如今通晓法语和英语的他在巴马科的一家高中当老师,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推广非洲本土语言的先锋人物,看看他越来越波澜壮阔的人生事业,当年2美元一小时的网费还是挺值的。

和布卡里·科纳特用在网吧学到的知识为人类文明作贡献不同,来自西非的诈骗犯则绞尽脑汁地利用网吧欺诈全人类。臭名昭著的“尼日利亚骗局”是尼日利亚石油商人并不光彩的原创发明,石油行情低落时,他们在网吧里(这样更便于隐藏身份)同时把成千上万个邮件发往世界各地,谎称为了避税需要将大笔资金转移出国,希望收件人提供银行账户资料等敏感资料,并许以高额酬谢……其实都是套路。由于这行当实在太好赚,不少邻国网民纷纷效仿,于是又有了性质相似的“津巴布韦骗局”、“塞拉利昂骗局”等,据美国经济情报局统计,此类骗局平均每年在全球骗取的金额高达15亿美元。

同样是在网吧,阿尔及利亚的年轻人不仅没能改变命运或者大发不义之财,还把身体也搭了进去。该国18-24岁之间的人口约有四分之一没有工作——首都阿尔及尔周边尤其严重,所以大量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经常在网吧包夜。网络让他们兴奋而又沉迷,最后充满愉悦地逃避现实,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网瘾患者,轻则腰酸背痛,重则烦躁不安,焦虑上头,而且有时充满攻击性。虽然这病征听起来挺可怕,但好歹也是个时髦的富贵病,毕竟动辄2美元每小时的网费可不是谁都给得起的。

除阿尔及利亚外,很多非洲国家的青少年网瘾问题也日益变得严重,富裕如南非、埃及,贫穷如乌干达、坦桑尼亚都未能幸免。比如乌干达的大学生比西方大学生上网时间少,但是面对互联网,他们的情感依赖和情绪变化情况更多,他们更愿意待在网吧而不是出去体验生活。印度洋沿岸的坦桑尼亚则得益于海底光纤的架设,截至2014年底,该国已拥有互联网用户1100万和网吧239040家(2008年的数据是126000家),上网成本不再高昂,在网吧里挥金如土还是在教室里挥汗如雨从此成了该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困惑。

△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

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非洲网瘾少年们并不会一直沉迷网吧,因为以后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沉迷手机。如今,中国手机厂商正利用低价策略在非洲“攻城掠地”,上网抢小米手机也成了不少非洲群众的日常。

西方大资本家为了非洲人能早日联网也操碎了心,谷歌选择了放气球来传播无线网络信号,但该项目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而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则选择了“放卫星”,通过通讯卫星让更多非洲人用上免费的互联网……只可惜这颗非洲民众翘首企盼的卫星刚准备上天就被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火箭给炸了。

作者:李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