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国史前洞穴艺术
肖维蓬达尔克岩洞(Chauvet Pont d’Arc),地处法国东南部的阿尔代什省。1994年洞内史前人类艺术被发现后从未对外开放过。2014年,它晋身为世界文化遗产。2015年,耗资5000多万欧元、总面积8500平方米的复制洞穴对外开放。
复制岩洞的外观像一座没有窗户的水泥堡垒,入口处,人们按照提前预定的时间等待参观。进入洞内,仿佛走入一个无比真实的虚拟世界——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洞顶洞壁,零乱散落于地的动物遗骸,封存万年的野兽痕迹,形形色色的石笋与钟乳石,可以嗅到空气中的沉闷与湿冷,可以感觉到周遭的幽深与莫测……如果脚下不是有方便参观的栈道,耳边不是有娓娓道来的讲解声,怎会相信身在其中的竟然是一件复制品!
这里的“藏品”既简单又丰富。种类简单,绘画为主,雕刻为辅;题材简单,动物是绝对主角;颜色简单,矿物的红,木炭的黑。以石壁、钟乳石为“画布”,简单的材料、简陋的场所,创造出的却是不可思议的丰富——约1000幅作品,14类400多只动物。难以想象旧石器时代竟能产生如此数量的画作,而几万年后的科学家能清晰地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更是证明了它们准确地描绘了不同的动物,乃至捕捉到了驼鹿与驯鹿之间一般人未必能注意到的差别。
这些作品超越了朴拙的涂鸦,它们丰富的表现力,即便是一个现代人,如果缺乏艺术细胞,也绝难企及。寥寥数笔之下,是猛犸象长而卷曲的利牙,是犀牛头顶的独角与沉重的身躯,是驯鹿枝杈般的长角,是野马浓密的鬃毛,是狮子在交颈,是山羊在登高,是野牛在奔跑……像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一样。
肖维蓬达尔克复制洞是迄今世界最大的复制洞穴,却并非第一个。在法国西南阿基坦大区的韦泽尔山谷,有147个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25个有壁画的洞穴,1979年作为一个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穴。1948年,拉斯科对外开放;1963年,因为参观频繁造成损害而被迫关闭;1983年,世界第一座复制洞穴“拉斯科2号”在离原址两百多米的地方对外开放。
拉斯科比肖维蓬达尔克晚了大约1.8万年。新一辈史前艺术家最喜欢的题材仍然是各种动物,只是他们的作品面积更大——多有两三米宽甚至更宽的巨作,数量更多——近两千幅,可以确定的动物数量近千只;颜色更丰富——除了黑、红两色,棕、黄、赭屡见不鲜;手法更多样——如果说肖维蓬达尔克的作品像简笔画或是素描,那么在拉斯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水彩画与油画;笔触更精准——以马为例,上百匹马里既有欧洲野马,也有蒙古马,连早春与深冬不同时节的皮毛都分得出来。然而最惊人的变化是许多壁画位于离地数米的洞顶上,显然需要脚手架之类的辅助工具才能完成,加之其规模与复杂程度,非一般人力能及,难怪被誉为“史前西斯廷”。
韦泽尔山谷里还有凤毛麟角的原始洞穴仍在对外开放,早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的冯·特·高姆就是其中一个。如今它每天的接待量仅有80人,早在售票处开门之前就有不少人排队等候,工作人员上班时开始发号卖票,此景在法国着实难得。冯·特·高姆地处山崖,周围植被茂密,400米的坡道从售票处直通洞口,至于1万多年前洞穴主人如何抵达已不得而知。
虽然年代比不了肖维蓬达尔克,精彩比不了拉斯科,然而它给人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洞口不大,洞内沉闷、阴暗且狭窄,常常仅有一人之宽,偏偏又高不见顶,仿佛是山腹中劈开的一道裂缝。每走到需要讲解的地方向导才会使用些许照明,可以稍微驱散被夹在石壁中间的压迫感。在微弱的灯光以及向导手中一闪一灭的手电筒照射下,马、牛、鹿、狼……如远古的精灵,影影绰绰地现身于石壁之上。
对史前洞穴艺术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其由来与含义众说纷纭,相对一致的看法是这些洞穴都不像是史前人类日常生活的地方,更像是有着某种特殊含义,或许是祭祀场所也未可知。至于内容,看似一目了然,其实暗藏玄机。
从肖维蓬达尔克再到拉斯科、冯·特·高姆,除了动物是不变的主题外,还有个共性就是史前人类留下的神秘符号——冯·特·高姆的野牛腹部画有山形的屋顶;拉斯科的符号更多,格栅、四方形、省略号、平行线;肖维蓬达尔克有各种排列的红色墨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几个清晰的手掌印,仿佛是史前艺术家在画作旁留下的“签名”。
作者:徐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