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要改校歌,你觉得该不该?

哈佛要改校歌,你觉得该不该?

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洲新英格兰地区。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

哈佛学院最初模仿英国的大学模式展开办学,但清教徒的哲学思想却获得了保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院的领导者都由神职人员担任,直到1708年第一个非清教成员的校长上任,哈佛才从清教思想的管制中独立出来。

如今的哈佛,正试图修改校歌中对清教徒赞颂的内容,征集新歌词乃至曲调。据英国媒体报道,作为哈佛大学提高“包容性与归属感”项目的重要部分,去除校歌中涉及清教徒内容的计划在哈佛得到大力支持。

哈佛校歌《公正哈佛》的结尾是“做光明先驱和爱的使者,至死方休”,表达的是对哈佛清教徒传统的赞颂。有人认为,这句歌词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哈佛大学“包容性和归属感”建设工作小组表示,象征哈佛个性的校歌在学校重大仪式上都会被唱响,现在校方希望校歌更为包容,而不仅仅是歌颂新英格兰殖民者。不过,哈佛的学生们对于去掉校歌歌词中纪念清教徒建校者的内容反应平平。

“篡改历史”

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有人质疑修改哈佛校歌的歌词,但至今从未真正上升为一个争议点。之前倒是有人在推特上抱怨修改校歌就是“篡改历史”。

尽管历史上清教徒曾是创办和建设哈佛的主力军,但如今,哈佛大学的新生中有一半来自少数族裔,哈佛的男女学生比例也几乎是对半分。

不过,哈佛“包容性建设”工作小组的联合主席丹妮尔·艾伦教授表示,哈佛的校歌必须适用于每一个人,“不论背景、身份、宗教和信仰”。她表示,现有的校歌歌词隐喻“追求真理,承载光明”是清教徒的特殊职责,这并不合适。

艾伦教授指出,哈佛校歌之前有过一次修改,1998年把歌词中的“儿子”一词改成了更中性的词汇。而且,哈佛校方此次不仅要修改歌词,还考虑改变校歌的曲調或风格,有人甚至建议改成嘻哈版校歌。

“安全区”

这是发生在美国名校的最新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各学院应该如何在保留其历史根源与学生的多元化诉求之间取得平衡。这样的论战不只发生在哈佛大学。

比如,耶鲁大学今年年初宣布将会给该校卡尔霍恩学院重新命名,该学院原本是以19世纪一位奴隶制的拥护者来命名的。现在它将以女性计算机科学家格蕾丝·默里·霍珀的名字命名。

哈佛大学也正在摒弃“舍监”这个头衔,因为这个词语暗含了奴隶主义色彩;哈佛大学还不再使用含有某个家族勋章的印章,因为那个家族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历史上,哈佛大学也曾拥有很多奴隶,因此举行过一系列活动来反省自身与奴隶贸易的瓜葛。

乔治城大学过去也曾是奴隶主、贩卖过黑奴。为此,乔治城大学承诺,如果学生中有先人是曾在19世纪30年代被该校贩卖过的奴隶,可以得到额外津贴。

英国大学中也有类似的问题。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有一座塞西尔·罗兹雕像,是否应该移除该雕像引发了极大争议和关注,抗议者认为这位维多利亚时代大地主的种族观充满殖民主义色彩,不应被隆重纪念。然而移除该雕像的主张被牛津大学校方驳回了。

不久前,牛津大学表示,将新建20多个雕像来保证纪念墙上有更多的女性和少数族裔代表人物。

这一次,哈佛大学的新校歌征集大赛将持续到9月,但由此引发的争论何时会停歇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张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