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什么突然降清?是孝庄用了美人计吗?

大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一月,辽东地区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然而对于此时困守在松山(今辽宁省锦州市松山区)的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而言,他的内心却比严冬还要更加寒冷。

半年前,他率领明朝九边精锐共十三万大军与满清八旗军展开决战,结果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全军溃败,他被迫选择退至松山城。在清军的层层包围下,他组织的几次突围皆以失败告终。如今半年时间过去了,城内能吃的东西几乎都被吃光,城外的清军却还是将松山城围的如铁桶一般,朝廷的援军依旧杳无音信。作为全军主帅,他此时心中的压力和绝望情绪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洪承畴的煎熬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二月十八日,松山副将夏承德暗中勾结清军,作为内应。当天夜里,清军对松山城发起总攻。夏承德按照事先与清军的约定,在自己防区内放清军入城。短短几个时辰后,坚守了半年时间的松山城宣告陷落。洪承畴在乱军中试图突围未果,被清军生擒成为俘虏。

作为明末最负盛名的军事统帅,洪承畴被俘的消息令满清皇帝皇太极大喜过望。他立即下令将洪承畴送至盛京(今沈阳)软禁起来,然后不断派人去给洪承畴做思想工作,游说他弃明投清。

洪承畴自幼饱读诗书,儒家教义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早已被他所铭记。而且他也很清楚地知道,历史上那些背主求荣的人虽然能得到一时富贵,但却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如今他也面临这样的选择,生命和气节到底孰轻孰重似乎并不是特别难以掂量的一件事情。因此,皇太极虽然派了不少人向洪承畴陈说各种利害关系,但他几乎不假思索地予以拒绝。此时的洪承畴或许真有但求一死的决心。


不过对皇太极而言,洪承畴作为一位明朝标杆性人物,如果能将他拉拢到满清阵营中,其意义超过了十个李永芳(明朝第一个投降满清的高级将领)。所以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努力将他争取过来。

为了试探洪承畴的决心,皇太极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汉臣范文程前去游说。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后,决口不提招降之事,而是与他谈古论今。期间,房梁上一块灰尘掉落下来粘在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边跟范文程说话,一边用手拂去灰尘。这个细节被范文程敏锐地捕捉到了。

与洪承畴结束谈话后,范文程回禀皇太极说道:“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洪承畴对自己衣服上粘了灰尘尚且如此在意,更何况对自己的身体呢?)


在范文程的建议下,皇太极下令对洪承畴在生活起居方面务必做到备加关照。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洪承畴内心的抵抗意志渐渐松动。在“糖衣炮弹”的攻势下,洪承畴愈发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他开始很少考虑如何舍生取义,而用更多时间去思考朝代兴替、王朝正统等充满哲学思想的命题。

五月初五日,在被软禁了两个月时间后,洪承畴突然决定投降满清,向皇太极俯首称臣。为什么洪承畴会突然改变立场呢?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指洪承畴在软禁期间,皇太极的侧福晋永福宫庄妃(即后来在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并对洪承畴使用了美人计。洪承畴抵抗不住美色诱惑,拜倒在庄妃的石榴裙下。那么这种说法是否靠谱呢?


其实,只要认真加以思索就可以想明白,关于孝庄用美人计劝降洪承畴的说法站不住脚。首先,孝庄是蒙古人,自幼在蒙古草原长大,后来嫁给了皇太极。从孝庄的生平来看,她的生活圈子不是说蒙古语就是说满语,当时的孝庄可能也就懂这两种语言,而洪承畴说的是汉语。假如让孝庄去劝降洪承畴,两人在语言方面就鸡同鸭讲,完全无法沟通,还怎么做思想工作呢?

其次,当时满人在男女关系方面虽然比较开放,但也不是毫无顾忌。皇太极再怎么求贤若渴,也不至于让自己妃子去用美人计,这完全不符合人之常情。况且洪承畴也根本没有重要到皇太极需要拿妃子去交换的地步。

因此,孝庄用美人计劝降洪承畴的说法纯属戏说,经不起推敲。洪承畴真正降清的原因主要还是珍惜生命,不想死。此外,皇太极对他礼遇有加,求贤若渴;而明朝的崇祯皇帝刻薄寡恩,滥杀大臣。两者一比较,洪承畴自然就要叹曰:“真命世之主也!”(意指皇太极才是真命天子)

参考文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