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享年45岁。
王小波,一位在上世纪90年代文坛崛起的以黑色幽默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随笔、杂文)生动有趣,文字活泼流畅,挥洒自如地深刻揭示历史、社会及人生的哲理。
王小波(1952-1997),当代著名学者、作家。
他的代表作《时代三部曲》中,《编者的话》提到了:“王小波是在他的创作颠峰期猝然辞世的。他的去世给中国文学造成的损失终将被我们的后代所指认,他那尚待展开的更宽广的创作领域从此成为令人神往的千古迷踪!”
王小波离开人世尽管已经快二十年,但仍然有很多人难以相信这位45岁的年轻人会无端地死于心肌梗塞这么一种残酷的老年疾病。
王小波的姐姐王征在回忆录写道:“我看了报告心痛不已,不知该怎么想,就像祥林嫂一样,每天反复地想着小波的死因。我几十遍几百遍地问自己:他知不知道自己有心脏病?他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不去看医生?
王小波雕塑
王小波的遗体解剖报告中写道:“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左心室内膜增厚(超过正常心内膜厚度10倍)、左心腔扩张……其中冠状动脉前降支轻度狭窄,管腔相当于正常的60%”,另外,报告中还提到,他有冠状动脉硬化。结论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可见,王小波之死是属于心脏性猝死一类。
如果王小波还活着,今年已经64岁了,比王朔大六岁,比莫言大三岁,小欧相信他的作品同样会被众多年轻人接受,会被空前传播;也或许不会,他可能会是一名出色的程序员,一个文笔酣畅的IT男。
但是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你必须得承认,死亡是传奇的一部分,在王小波人生最灿烂的时刻定格,成为永恒,他是幸福的。
而对于普通的我们,人固有一死,这一点我们不能控制;但是如何让死亡来得更晚一些,是我们可以控制并掌握的。例如你必须清楚知道的心脏病。
心脏病:死亡来势汹汹
心脏病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常见的文明病之一,占国人死因的比例也日渐增加,同时有年轻化的趋势。成人心脏病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狭窄及阻塞,临床上称此类疾病为冠状动脉疾病,也就是俗称的冠心症。
以往冠状动脉疾病多在45岁以上的男性发生,现在35岁以上就必需注意有血管阻塞的可能。冠状动脉疾病起因于供血至心脏的冠状动脉管壁因抽烟、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而受损,之后过多脂肪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内,造成冠状动脉粥状硬化,使得冠状动脉管壁逐渐狭窄,影响心脏血流供应,而形成缺血性心脏病。此症状初期可能仅是运动时略感胸闷不适,休息即可恢复,心脏机能也无异常。
但当症状越来越糟,心脏正常功能会逐渐受到影响,甚至造成心脏肌肉的坏死,产生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疾病。最严三成。由于心脏病常常来势汹汹,既突然又往往对患者生命造成立即威胁,甚至约有6成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前毫无症状,第一次感到不适就以心肌梗塞为表现,造成许多令人措手不及的遗憾。大家都担心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的发生,但临床上在未发病前常难以诊断。
国内近年来一些猝死、心梗高发行业从业者的英年早逝已成为老生常谈,他们重工作,重事业多于重身体。王小波便是一个不“保命”的典型例子,他在几方面犯了医学大忌。
1、有病不求医: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有的是有病不知,有的是知而不医,王小波介乎两者之间。据王小波家人回忆,他“唇紫、无力”,而王小波自己在电话中对他的亲人说到,在家中“睡眠憋闷,晚上睡觉几次憋醒,形如哮喘”,他自以为是“空气干燥所致”,“希望能去远郊几日,呼吸新鲜空气”。可见他已有左心衰竭的表现,但他没有及时求医,结果失去了及时诊治的机会。
2、过劳:王小波多年来一直拼命写作,文思泉涌,“几乎整天整天坐在电脑前”,直到临死前的瞬间,他还在电脑前写作,这无疑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和猝死的机会。
3、过量饮酒:据王小波朋友回忆,王小波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常会饮酒,文人酒逢知己时常会激发“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情,而酒特别是烈酒,使体循环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工作量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减退等会引起心搏量和心排血量明显降低,这对心脏病患者当然大为有害。有专家认为,较大量烈酒对心脏有毒性作用,因而是心脏抑制而非心脏兴奋剂。
4、过量抽烟:王小波常大量抽烟,大概他试图用抽烟来激发创作灵感。我们知道,每支香烟约含20毫克尼古丁,吸入的约有2~3毫克,大量吸烟后,心率、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均有所增加,可使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上升,并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严重者(常见于有心脏病者)可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致猝死。
在这个医学高速进展的时代,很多病可以防,可以治,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定期的体检,包括心电图、X光、血液检查等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及早诊断,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深;还有就是避免“集中时间式”的过劳(如赶写作、赶科研),戒除过量饮酒、大量抽烟的恶习;此外,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求医。希望本文能起警钟的作用。
保持身体健康,也是每一个人一辈子的功课。
(图片出自网络)
本文是O2O健康在线原创文章,作者:吴启杰,转载须注明作者和来源,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医生朋友投稿!关注微信:O2O健康在线(ID:o2omed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