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只有一只手也要杀鬼子!看看尼泊尔版“周卫国”如何名扬二战

对于《雪豹》这部一度被视为“抗战神剧”的作品,相信许多观众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由文章主演的男主——一个原本普通的大学生周卫国,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选择投笔从戎,还到德国留了学!他学成归来后从事‘特种作战’,在此期间,因伤失去一只胳膊,但仍坚持打鬼子,直至战争胜利。虽然周卫国和其麾下的‘雪豹突击队’的故事,纯属网络小说改编。但在二战中,确确实实有一位‘尼泊尔版’周卫国,奋勇杀敌的真实故事。

虽说雪豹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剧情装备上都显得神剧化,但同样也宣扬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无畏的牺牲与莫大的付出。也正是无数个像周卫国这样的知识分子,撑起了国人的脊梁。

▲作为二战英联邦军队中的佼佼者,廓尔喀志愿兵一向以果敢、勇猛、顽强而著称,而本文的主角拉希曼·古隆(Lachhiman Gurung)就是其中一位。

1917年12月30日,古隆出生于尼泊尔塔纳胡(Tanahu)大区,一个说着德干语的尼泊尔小村。由于出生贫寒,为了糊口,1940年,23岁时的古隆不得不选择参军入伍。然而,在入伍英属印度陆军时,这位志愿兵却一时间没能领到自己的军装!而根据征兵处官员日后的回忆称,古隆当时的身高只有1米49,能参军纯粹是因为战时人手不够,要是放在和平年代,他连入伍的资格都没有!不过,这位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的廓尔喀志愿兵,因为日军入侵缅甸,必将会名扬史册。

1945年5月,27岁的古隆跟随第4营主力,从原先的第8廓尔喀步兵旅,划归至第89印度步兵旅中服役。当月13日,第4营在曼德勒省汤达(Taungdaw)地区驻防,试图继续追击逃窜的日军时,突然被敌人反咬一口。而古隆所在的排因为是4营前锋,所以首当其冲成了日军的攻击目标。

▲明知已经兵败,但在狂热的武士道驱使下,约200名日军步兵发起了疯狂的“万岁冲锋”,试图用近战,将廓尔喀人赶尽杀绝。

当日军发起进攻时,古隆及另外2名战友正在散兵坑里休息。听到“万岁”的喊声后,这3名战士随即跳起,使用武器展开还击。日军的攻势十分猛烈,甚至一度有2枚手雷滚进了散兵坑之中,皆被古隆自己丢回。然而,当第3枚手雷滚进战壕时,古隆却没来得及投出,瞬间,日军的手雷将他的右臂整个炸飞,他的脸上也被弹片撕开了几道口子。就在这个危急时刻,2名战友也先后中弹倒下。古隆的阵地因为过于靠前,一时间得不到友军的掩护,而此时,日军仍然在前赴后继的发起进攻。严重负伤的古隆并未束手就擒,他用步枪艰难地将自己撑起,随后,用仅存的左手托起李·恩菲尔德,不顾鲜血淋漓的右臂,射击,拉栓,装填。就这样,这位坚强的士兵硬生生撑了4个小时,等来了援兵。

▲受古隆的阻击,日军不得不分散展开进攻,最终被廓尔喀人挫败,不得不落荒而逃。

为了表彰这位勇敢的廓尔喀人,1945年12月19日,当时的英国元帅——韦维尔,在印度德里的红堡为古隆颁发了象征英军最高荣誉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在嘉奖令中,英军官员如是写到:“有87具敌军尸体倒在了该连附近,而作为至关重要的前沿,步枪手古隆的战壕旁就有31具敌军尸体。这位步枪手在一度被包围的情况下,协同自己的战友奋战长达3天2夜,而他的勇猛无畏,无私的奉献、牺牲精神,正是他能挫败敌军攻势的关键因素!”

▲位于伦敦宪法山上篆刻的二战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名录,其中就有古隆。

在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后,这位廓尔喀志愿兵并没有因断臂而放弃从戎,一直服役到1947年才选择退伍。退伍后的古隆,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战后的他,一共再婚过2次,育有4子1女。其中1子甚至还成为独立后的印度第8步兵旅的军官!2010年12月12日,92岁高龄的古隆在英国伦敦就医时,因肺部感染最终去世。由此,一代“周卫国”的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

▲晚年的古隆与其二婚妻子。

2008年9月,古隆与另一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图尔·巴哈杜尔·潘(Tul Bahadur Pun)在英国伦敦的最高法院前抗议,试图使英方改变‘不允许廓尔喀人定居、工作与生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