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初,对于参加高考的学子们来说,必然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到了6月下旬,全国各省高考分数线出炉,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过,各省高考分数线差距却非常大,有些省的重点大学分数线,放到另一些省份,可能连读三本大学的资格都达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一情况呢?其实要追根溯源的话,这还得从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执政时候说起。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汇聚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对于考生而言,这是他们科举之路上的重要一关,所以考试成绩备受关注。
会试结束后不久,考生们的成绩单就出来了。按理说,这必然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但这次的考试结果却引发了一场血雨腥风。
原来,这次会试发榜后,共录取了51人,而这51人全部来自南方。巧合的是,这次负责主持会试的主考官刘三吾、副考官白信蹈等人也都是南方人。这下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们就不干了,他们联名上疏,状告刘三吾、白信蹈等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南方考生。后来事情越闹越大,逐渐演变成了地域之争。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在地理位置上也属于南方。所以当时一些“阴谋论”者就认为这是朝廷有意培植南方势力,来打压北方人。
最后事情闹到了朝堂之上,一向标榜爱民如子、一视同仁的朱元璋对此事也感到很愤怒。他立即下令成立一个12人组成的“调查小组”,重新复审试卷,并审查考官在这次会试中有没有存在不当行为。
然而经过几天的复审后,结果让朱元璋大吃一惊。这次会试录取的51名南方举人全部凭的是真才实学,考试成绩没有问题,也没发现考官存在任何徇私舞弊的行为。
原来在当时,北方连年受战乱影响,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文化水平,都已远远落后于南方。以这次考试为例,即便是那些落榜的南方举人的答卷,水平也远高于北方举人中最优秀的答卷。也就是说,即便录取名额再增加十个,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的话,能被全部录取的也还是南方举人。
对朱元璋来说,这个问题就比较麻烦了。科举考试择优录取本来并没有错,可是眼下这个情况,竟演变成了南北地域之争,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影响到了北方的民心,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不过,作为一名擅用雷霆手段治理国家的帝王来说,朱元璋自然有他的解决办法。为了安抚北方学子,朱元璋下令将主考官刘三吾(时年已84岁高龄)流放西北,副考官白信蹈、参与复审的监察御史张信凌迟处死,其余和这次会试相关的官员或是被杀,或是被流放。除了这些倒霉的官员外,这次会试中录取的第一名(会元)陈安阝,也莫名其妙受到牵连,被处流放的刑罚,后来被朱元璋下令杀死。所有这次会试录取的举人,成绩一律作废。
同年六月,会试重新举行。朱元璋亲自策问,并录取了61人。这次录取的人中,全部是北方举人,没有一个南方人。朱元璋用自己近乎疯狂的行为,向全国百姓表明了自己对天下子民全部一视同仁的立场,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南北榜案”。
朱元璋去世后,明朝继任的建文帝朱允炆,以及后来篡位的永历帝朱棣都在科举制度上做了重要改进。明朝科举从此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而是分成了“南北榜”。北方因为文化水平确实要低于南方,所以占四成名额,南方占六成名额。这就是按区域划定分数线的起源了。这项制度一直被延续下来,并加以改进,最后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高考分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