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代,叫猫不是猫,而是“狸”?

关于我国家猫的起源,《玉屑》中记载:“中国无猫,种出于西方天竺国,不受中国之气。释氏因鼠咬坏佛经,故畜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乃遗种也。”这段话言明我国的猫是在唐朝,为了防止老鼠啃咬佛经,特意从天竺带回圈养,自此在中原地区才有了猫的存在,家家户户开始出现“养猫护书”的习惯。虽然没有更确切的证据,但从各种文献资料看来,此种说法最晚在元代便开始流传。

然而,近几年的考古研究,在中国陕西省泉护村遗址发现两只猫共八块骨骼,包括骨盆和下颔骨。根据碳、氮同位素的分析结果,其中一只明显食用了大量的谷物,间接显示了身为肉食性动物的猫,极有可能被人类豢养并喂食农作物;而另一只猫的年纪较大,推测是受到人类照顾才能安度晚年。

相关研究结果被刊载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和《科学》等网站上,这些资料隐含着猫与人类聚落有着某种显著的关联,但究竟是出于偶然还是经人类驯养,则无法确认。

除此之外,在许多先秦的文献中,都能找到猫的身影。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雅?韩奕》便有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但这里的猫和熊、虎等大型猛兽并列,可以大抵判断与现在社会中,通称的“猫”并不相同,至少尚未被人类所驯。

史籍《逸周书?世俘解》中描述到“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鹿三千五百有八。”虽然可能是因身型较小、毛色普通或食用价值不高等理由,所以被猎的数目不多,但从猫被视为狩猎对象这点来看,先秦时候的猫可能为一种野兽。且《尔雅?释兽》也写道:“虎窃毛谓之猫。”窃毛的意思是浅毛,同为猫科动物,猫和虎本就有着高相似度。从上述看来,先秦文献中提到的“猫”,应是未驯化前的野猫。

那么,中国古代,为什么将猫称为“狸”?

明末张自烈的《正字通》中提到,狸为野猫、猫为家猫的解释,加上秦汉文献中多有“以狸捕鼠”的记载,于是便有了现在所谓的“猫”,在战国至汉代被称为“狸”的说法。

《韩非子?扬权》写道:“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不苟论?贵当》也提到:“狸处堂而众鼠散。”可见以狸捕鼠在战国时代已相当常见。不过,这并不能直接证明猫和狸是同一种动物,毕竟善于捕捉老鼠这种啮齿类的动物多的是,汉代人甚至会养狗捕鼠。若要进一步分析猫和狸的关系,从许慎的《说文解字》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猫,狸属。从豸苗声。”

“狸,伏兽,似?。从豸里声。”

在《说文解字》中,归类在“豸”部的字不超过三十个,与其他常见动物的部首偏旁相比,可以说少的可怜。推测在当时,人们对这类动物了解不深,或是因数量稀少,才无更详细的纪录,猫和狸即为其中两个。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狸为一种四脚趴地行走的野兽,猫则是狸的一种;也就是说,狸可以视为一种动物的类别,用现在的生物学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可以更清楚知道两者是有阶层关系的。

此一说法也在《本草纲目》出现,“猫,捕鼠小兽也,处处畜之。”从捕鼠和被饲养的观点来看,这里应是指家猫,而狸则被解释为“野猫”。李时珍的说法也接近将“狸”视为多种动物的总称,例如:虎狸、猫狸、海狸、灵狸等,并没有特指单一生物。上述种种资料显示,猫和狸有其相似性,但并不能混为一谈,故前述“家猫为猫,野猫为狸”的说法可能不够严谨。

在先秦之前,经常可以看到狸捕鼠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当时猫的野性较强,且较难驯养,所以狸就成了家中捕鼠的常客。而到了汉唐,当温驯的家猫传入中国后,驯化后的猫更符合我们的需求,从此,家猫开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