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天下盐:青铜帝国是如何建立的?

中条天下盐:青铜帝国是如何建立的

中条山下的盐湖曾囊括“九分天下盐”,谁占领它就意味着谁能掌握天下命脉。

中条山中藏有中国最古老的铜矿群,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就是天下的兵器库。

虞坂古道是中条山的交通要塞,伯乐在此发现千里马,晋国在此“假道伐虢”,留下一段“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警世预言……

在民谚中,中条山根据矿产分布被称为“金头铜腰铁尾巴”。山中蕴藏的资源之庞大,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比如中条山盐池,曾经囊括了“九分天下盐”,谁能占领这里,就意味着谁能掌握天下命脉;而中条山拥有中国最古老的铜矿群,在冷兵器时代,这里就是天下的兵器库。

正因为如此,从黄帝起源到春秋战国时代,再到汉、唐、宋、明……所有帝国的统治者们,几乎全都对中条山的资源异常重视。而历史上的很多帝国,国运也似乎都随着这条山脉的繁华而鼎盛,或者因为山脉的衰落而走向消亡……

运城盐湖

中条山北面,有一条狭长的湖泊,湖中布满了密如蛛网的人工围垦线条——这就是被史学家称为“囊括九分天下盐”的运城盐湖。

在古代中国,产盐的地方不少,但因盐而建城的仅有山西运城一地。早在春秋时期之前,运城所属的河东地区,所有经济支柱就是依靠盐的生产、运销,而运城也因此成为了整个河东地区的经济中心。

为了争夺盐池,在传说中,轩辕黄帝和蚩尤曾经恶战中条山,鲜血染红了大地。蚩尤战败后,尸首被解体——后人因此把蚩尤解体的地方称为“解州”,中条山产出的盐也顺理成章被称为“解盐”。各类史书都对黄帝借盐池之力而崛起有所记载。《路史》中就曾说:黄帝委任大臣宿沙氏在盐池用锅煮盐。有史学家甚至认为:无中条山盐池,就没有中华文化,因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尧、舜、禹、汤等统领的部落全都在此崛起。

△囊括九分天下盐

汉代以前,盐池的生产主要是“自然成盐”——阳光的曝晒程度与夏季吹来的“南风”大小,是生成盐的决定性条件,这就是中条山民谚“南风起,盐始生”的来历。甚至舜帝还曾在盐池湖畔抚起五弦琴,作了一首《南风歌》来描绘盐池生盐的场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唐代以后,盐池开始采用“垦畦浇晒”技术,也就是将卤水灌入畦内,经过日光暴晒、雨水冲刷、风力搅拌后,不仅产量较之前朝大为提高,而且产出的盐色白味正、杂质少,因此赢得了“国之大宝”的美誉。

史料记载,历代统治者都对盐池非常重视。东盐业博物馆馆长李竹林说,历史上有39个帝王来过盐池。比如公元1703年11月9日,康熙皇帝专程到访,前来“拜池”。历史上,朝廷往往也派遣重要官员主持盐政,如宋代的包拯就曾在中条山当此重任。

在盐池北面,有一座池神庙,分别供奉着盐池神、太阳神和风神。关于池神庙的建立还有一段传奇往事:公元778年,中条山遭遇暴雨袭击,天空数月都未放晴,盐池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天空终于放晴之后,人们发现,盐池中居然然出现了“遍池红盐”的奇事——这其实是天上的雨水浸入到盐畦卤水中影响结晶所致,但当时却无法用科学原理解释这种奇闻异象。于是,一位叫崔陲的盐官把情况上报朝廷,唐代宗李豫认为,盐田出红盐是“祥瑞之兆”,龙颜大悦,下诏书赐运城盐湖为“宝应灵庆”池,并在盐湖建立池神庙,赐封池神为“灵庆公”……

天下兵器库△隐藏在山脉中的青铜帝国

中条山产铜,在地理学界闻名已久。章鸿钊先生在地质学著作《古矿录》中指出:中国古代产铜最多的地方,就是中条山。北科大李延祥教授告诉笔者:早在春秋时期,中条山就是周天子统治下的最大的铸铜作坊,从考古调查和文献记载看,中条山地区被称为“青铜帝国”名副其实。

李教授还告诉笔者:在1958年,安志敏、陈存洗两位专家在运城附近调查某处古铜矿冶炼遗址的时候,发现了有东汉题记的古矿洞和“凵”形炉址,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汉代之前,中条山铜就已经闻名天下。而在封建时期,铜是制作冷兵器的主要材料,也就是说,中条山就是那个时代天下的兵器库。

谁拥有这座兵器库,谁就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比如在战国初期,河东的铜就改写过一段历史:七雄之一的魏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占领了河东、河西、河南的大片领土,魏王大胆起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改革,于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但是后来,魏国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反而被僻处西边的秦国所灭?有学者考证有关史料后认为:魏国的国运衰落,和它丢掉中条山,导致战略物资缺乏和铜的生产能力不足息息相关。

从出土文物推断,战国时期各国的兵器大多数都是用青铜制造的。不过,铜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储量十分有限。史学家推断,失去中条山之后,魏国战略物资的生产能力大为削弱,只能通过贸易改变状况,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而秦军在占领中条山后,大规模锻造兵器,现在出土的秦军兵器,以河东上郡所造为最多——这就说明,秦国在占领中条山后,就拥有了比较丰富的铜资源和后勤基地,极大地影响到秦、魏两国的战略平衡,魏国战败灭亡也就成了必然……

虞坂古道

△千年血泪黄金路

除了盐与铜,中条山还拥有许多其他矿产,民谚称为“金头铜腰铁尾巴”。

如此多的矿产资源在发掘完后,自然需要发达的交通系统来运输到各地。地理学家推断:历朝历代在中条山中开掘的古道,有成千上万条,完全无法用数据来计算。不过,要论哪一条古道最著名,无论专家还是当地人,都会首推虞坂古道。

△千年血泪黄金路

虞坂古道位于中条山脉上的平陆县张店一带,曾经是虞幕部落的发祥地。古道是何时修筑的已不可考,但这条古道对当时晋南地区的统治者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运城盐池最早开发的运盐古道,运盐马队从运城盐池出发后,一般是登中条山,途径虞坂,运至圣人涧,然后从茅津渡装船过黄河,最后运往中原及以南的各个地区。如果要将盐比喻成国家的血,那么这条古道就应该是国家的动脉。

踏上虞坂古道,脚下是坎坷不平的青黑色硬石,道路两旁是缠满荆棘藤的山枣树,稍不注意,身上就会被划出血痕——这是笔者对古道最初的印象与体验。徒步行走数公里后,笔者似乎又看到了当年这条盐道上车马交错、盐运繁忙的壮观景象,那时的运盐民工为了生计,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铤而走险,坠崖身亡的悲剧时有发生。所以,后人在诗中曾这样形容古道之险:“孤势却成三晋险,削痕争道五丁开。路在缺屿连如断,人在回崖去若来……”

在虞坂古道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陌生而又熟悉的故事。比如那个关于马的传说:远古时期,人们尚未发明钉马掌来保护马蹄的技术,很多时候,负重的马蹄踩在如锥的尖石上,钻心的刺痛会使马匹前扑、摔倒,牙碎血喷。这刺人心肺的惨状,为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了机缘——这个发明者名叫孙阳,在教科书中被称为“伯乐”,相传他不仅在古道上发现了那匹外表是普通驮马的千里马,还在这里发明了钉马掌这种护马蹄的方式。


作者:徐斌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