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先有佛光寺 ,后有五台山“?

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

你见过唐代壁画吗?

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不相信,他走遍中国进行调查,终于在敦煌石窟壁画上,发现了一张神秘的地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领域一片空白。

1931年至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和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这是一趟艰辛而危险的旅程,为了拍摄应县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差点从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

在这趟旅途中,梁思成最想找到的无疑是一座唐代的木建筑,来弥补中国唐代木构建筑数量零发现的空白。然而,时间已过去上千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里,虫蛀、火灾、战乱……都是对木构建筑致命的威胁。

寻宝之旅

壁画中隐藏神秘地图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中国敦煌,他不是来做研究的,而是来开始一场盗宝之旅的。伯希和不仅购买了大量的敦煌文物带回法国,而且还拍摄了《敦煌石窟图录》,将敦煌壁画大量盗摄……

多年寻觅唐代木构建筑的梁思成,在伯希和拍摄的117号洞窟唐代壁画中,看到了曙光。那是一幅神秘的壁画——绘制的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全景,名为“五台山图”,画中一座名叫“大佛光之寺”的古寺,正是梁思成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

怦然心动的梁思成想:这座建筑还存在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去五台山实地考察一下呢?很快,他携同妻子林徽因,踏上了寻找“大佛光寺”的道路……

这其实是一场漫长的“文化苦旅”。由于民生凋敝,梁思成、林徽因的调查条件异常艰苦。沿途土匪出没,难民成群,他们经常停宿在臭虫、虱子成堆的荒街野店,林徽因早年得过肺病,此刻又旧病复发,一路苦不堪言。夫妻俩在一篇调查日记里回忆道:“路遇大雨,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而那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诞生了。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抵达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黄昏时分,豆村背面山坡上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们眼帘。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正是失传已久的唐代建筑技艺。梁思成惊喜万分,并在心底认定:它绝对比此前发现的最老木建筑还要老。

随后的测量和考据证明了梁思成的判断。

殿内的22根檐柱和14根内柱围成一个“回”字形,在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这种结构被称为“金厢底槽”,是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型制。而庙中的塑像、梁架、斗拱、藻井甚至壁画、墨迹都传达出晚唐遗风。同时,在手电筒的帮助下,他们还看见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种做法只在唐代才有……

最后,从大殿前耸立的经幢和横梁上刻着的字迹中,证实了这幢建筑的年龄:诞生于公元857年。它就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唐代木建筑。

至此,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了。

而佛光寺,这座被忘却千年的寺庙奇珍,也从此惊动了世界。

梁思成欣喜若狂地向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唐代木构建筑。不仅如此,在同一座大殿里,我们找到了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加在一起更是独一无二。”

令人遗憾的是,佛光寺发现后不久,“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国难当前,这一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顿时显得无足轻重。梁思成也被迫离开,这一离去直到1972年去世,梁思成再也没有回过佛光寺。

1961年,佛光寺终于重新被发掘保护,与敦煌千佛洞、北京天安门、故宫一起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那时开始,这场关于佛光寺的发现之旅最终得以继续,而那些关于佛光寺的传奇也才得以浮出水面。

现今,即使是本地人也很少造访佛光寺,原因大概是由于寺庙独处空谷、交通较为不便。历史学家研究后发现,古代这座偏僻的寺庙却多有名人到访,甚至还包括皇帝,比如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3岁被立为皇太子,但生母即被赐死;5岁登上皇帝位,仅仅过了5年,父亲献文帝暴毙。应该说,孝文帝从小就生活在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的宫闱斗争中,所以对修心养性的佛法特别崇敬。北魏太和二年(公元478年),孝文帝途经佛光山,人困马乏时,看见群山包围中有一处清幽开阔之所,几间茅庵草屋建于其上,便命令随从人等歇息。就是在这个晚上,他梦见文殊菩萨显灵,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下令鼎新寺院——这就是佛光寺的雏形。

佛光寺不仅接纳天下前来朝拜的人,也接纳四方高僧:北魏净土祖师昙鸾就是来此出家的,他是五台山最早的得道高僧之一;名僧释法兴也在此出家,他还在此建起国内罕见的“三层九丈五尺高”的弥勒大阁,让佛光寺迎来了又一个香火极盛的高峰……

甚至就连那一尊尊雕像也隐藏着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座被供奉的神秘女性雕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地人都认为这个雕像是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但研究学者们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座塑像谦恭而平和,没有皇家华丽装饰,绝对不像是女皇的雕塑。

最终,有人发现了玄机——研究者在一根顶梁下发现有墨写的淡淡字迹,这些字迹需要用布蘸水慢慢擦拭才可显露,水干后字迹又会模糊。为了看清字迹,考古队足足花了3天时间,才辨识出这几个字写的是:“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

谜底解开了:原来,那个谦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女性雕像,并不是当地人所说的“武则天”,而是出资建殿的“京城富二代”——公主宁公遇。这位公主慷慨解囊捐助寺庙,塑像还被永久地塑于殿前,在封建时期是难以相像的事情,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那么,这位公主何德何能?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系列谜团人们不得而知,只有待后人解答了……

除了建筑本身与雕像,佛光寺留给世人的瑰宝,还有那一幅幅壁画。

在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专家郑庆春眼中,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四绝”。郑庆春告诉记者:在公元847年之后的十年,佛光寺可谓名扬世界,甚至印度、日本等国的僧人都会远道来“朝圣”。当时,五台山广泛流传的一句民谚叫做:先有佛光寺,后有五台山。那幅为梁思成指引道路的《五台山图》,就是在这个时期刻画进敦煌石窟的。

据文献记载,唐帝国时期是中国壁画的巅峰时期,两京(长安、洛阳)的大寺庙都有壁画,其中有不少是大师的作品。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和《寺塔记》中记载说:唐代200多名知名画家中,有180多名参加过壁画的绘制,仅吴道子就绘过300多堵墙。可惜的是,经过千年风云变幻,保存下来的大多是石窟和墓葬壁画,寺庙壁画已近消亡。

佛光寺东大殿内保存着的唐代壁画,可以说是仅存的宝藏。这里的壁画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壁画的构图分为三组,中间的一组是说法图,主像是佛祖在说法,两侧是观音和势至菩萨,左右两组以文殊、普贤两菩萨为中心。画幅虽然不大,但却绘有众多人物,形象十分生动,和敦煌石窟中同期的壁画相比较,绘法完全一致。学者认为,画中不仅存有汉画的遗风,人物的衣着线条也飘逸流畅,有传说中吴道子“衣带当风”的笔意,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更有趣的是,在东大殿佛座背后的一个壁面上,还“藏”有一幅极其生动的壁画,是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1964年考察时偶然发现的。这幅珍贵的唐代原作,历经后代的多次维修,竟然没有被损坏,保持了唐代时的原貌。画上画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众多的形象生动传神,富有个性,设色简单,与传世的盛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相比,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作者:王炜等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