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木建筑只剩的四座半在哪里?

大唐木建筑只剩四座半

盛唐帝国,曾经拥有一个木头构建出来的江山。

以唐帝国的首都长安为例,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长安城的建筑面积达到了83平方公里,是今天西安市区的8倍。当时的府城、衙署等建筑宏敞宽广,是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的——而这些建筑,全都是独特的唐代木构建筑。所以,长安城又被称为“木构起来的世界中心”。

然而,这段历史也是让所有中国人莫名其妙的历史——如此伟大的唐代建筑群与建筑技艺,怎么在后来就突然消失了呢?为此,《环球人文地理》杂志专程走访了北京、山西的多位古建专家,了解到许多背后的故事……

公元904年,当欧洲的法兰克人疲于应付诺曼人进攻的时候,作为东方最大帝国的唐王朝,也随着农民起义走向了末路——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强迫驱赶大唐皇室和长安士民;拆毁长安皇家宫殿;将百司衙署“按籍迁居”;拆房放木“自渭浮河而下”……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伟的都城,就这样土崩瓦解,沦为废墟。

而世界上最大的唐建筑群也就此覆灭。

公元906年之后,长安城再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帝国的国都,而中国的重心,也开始逐渐转移到东边——雄鸡版图的东南区域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对统治者当然更有吸引力。在唐朝之后的所有历史中,几乎所有的王朝都采取一种以南北为轴心的战线,与长安城渐渐远隔。

时间进入宋代,长安城沦为边关,一派没落。这样稀里糊涂地又过了数百年之后,长安及其周边的关中平原,完全沦落为人们印象中的黄土高原,至于那伟大的“木构江山”,也就这样消失了……

世间再无大唐木建筑?

那么,国都长安之外的其他唐代木构建筑又是怎样消失的呢?

没有人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时间进入数百年后的满清时期,唐代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境内就已经找不到了,而那些名震世界的修建技艺,也从此消失了。

日本是最崇尚唐代建筑的国家,曾经,无数工匠冒着死亡危险渡过大海,只为学习唐建筑的修建技艺。公元759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奈良修建起一座木构建筑——唐招提寺,轰动日本全国。寺庙有金堂、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鼓楼等建筑物,最盛时有僧徒3000人。时至今日,唐招提寺依旧被视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日本建筑界就曾多次来到中国,企图寻找到那些已经消失的唐代建筑。屡次无功而返之后,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世界上只有日本奈良才存在着唐代木构建筑。

对于日本学者的话,以梁思成为首的中国建筑界并不买账。1931年至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与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如同大海捞针一般的寻找着,他们期盼奇迹出现。

然而,时间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虫蛀、火灾、战乱……都是对木构建筑致命的威胁。那么,中国大地上真的再没有唐代木构建筑了么?

柳暗花明

一座古庙震惊世界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来到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继续他们的古建调查。黄昏时分,这个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们的眼帘。梁思成惊喜万分,怀疑这绝对是调查以来所发现的最老的木建筑。

经过一系列考证,证实了这幢建筑的年龄:诞生于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公元857年——也就是说,它就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唐代木建筑。

至此,这座叫作佛光寺的唐代建筑走上了历史舞台,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说法被否定。随后,南禅寺、广仁王庙、天台庵等3座唐代木构建筑也相继带着盛唐的余温重新现世,中国建筑史好歹是保住了最后的遮羞布。

那么,这4座木建筑为什么会出现在山西的偏僻之地?它们又是依靠什么才得以在一千多年里完好保存下来的呢?

事实上,也许正是因为天气干燥,或者地处偏远,才使得这4座唐代木建筑远离了历史的硝烟——黄土高原气候干燥,白蚁没有安身之地,避免了建筑遭到虫咬损毁;山西老百姓热衷宗教活动,对故土乡里有着深厚感情,对神灵颇为敬畏……这些原因,都和4座古建筑幸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4座寺庙初建时,香火都并不是非常旺盛,和当时盛极一时的名刹古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历史总是带点滑稽和讽刺,那些辉煌过的寺庙都被无情地损毁了,而当年默默无闻的小庙,凭着微薄的香火,却顽强地在乱世中跨越千年,即使是兵戎战乱、山洪地震、灭佛运动都没有摧毁它们。

有趣的“半座”在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仅存的四处唐代木建筑都位于山西。那么,所谓的“半座”唐建筑在哪里呢?

半座建筑是指河北开元寺的钟楼,它被历史神奇地分成两个部分——钟楼的下半部分属于唐朝贞观时期,建筑结构基本保持了唐代建筑的特点,简练而大气。而钟楼的上层,经过多次重修之后,已经成为了明清风格。

钟楼是遗憾的,也是幸运的。1933年,梁思成来正定考察后,批评这座钟楼被改造成了一个“毫无趣味的清代作品”。不过,到了1966年“破四旧”时,梁思成却急电正定文物保管所,让其“马上把开元寺钟楼的唐代板门拆下来,留在那里怕是保不住了”——就这样,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至今。

到了1952年,开元寺钟楼上的大铜钟成为了数学泰斗华罗庚感兴趣的对象——这座铜钟是怎么挂上去的呢?华罗庚教授与弟子们每天早出晚归,花了8天时间,试图用几何力学来计算出楼的受力结构,以及楼与钟的挂法之间的种种联系,但最终未果。最后华罗庚教授感慨万千:“这个钟再重一点也不行,再轻一点也不行;这个楼的木质结构、长短粗细、辐射方向再差一点也不行。这样建起来,这样挂上去,恰巧钟的重量就一点也没有了,但它结实得好像打上一个非常奇妙的钉子……”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