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埃及狂热症?人们在狂热什么?

埃及狂热症

自古以来人们就感受到古埃及所散发出的魅力。希腊人和罗马人总是把它作为更古老的文明一再提及,他们认为埃及的纪念碑和文字作令人费解又非常神奇。埃及文化似乎一出现就非常成熟,并且几乎是在突然之间就又消失了,但是这段3000年的辉煌历史投下了长长的阴影,甚至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觉到它的召唤。

传统认知告诉我们,对法老土地的现代迷恋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形成的。这要追溯到罗马时代,征服埃及的古罗马人带回到意大利的战利品,被重新发现之后,激起了人文主义者的兴趣。18世纪末,拿破仑对埃及的短暂占领,更是激发了欧洲人对埃及的浓厚兴趣。给欧洲社会带来了装饰性艺术的流行潮流和“东方”味道的纪念性建筑。

以埃及为灵感,产生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歌剧,如威尔第的《阿依达》。像拜伦之类的贵族都有身着东方服饰的,徐志摩曾经写过,作客山中的妙处,学一个太平军的头目,或是拜伦那埃及装的姿态。埃及狂热症成为东方主义的一个分支。

埃及狂热症(Egyptomania)在19世纪的欧洲迅速蔓延。对这股潮流推波助澜的既有劫掠东方财宝的探险家,也有寻找异域刺激的旅游者,还有“探求艺术灵感”的骚人墨客,从美国总统到法国作家都在尼罗河上泛舟。比如美国第十八任总统尤利塞斯·辛普森·格兰特和福楼拜。

福楼拜和摄影师朋友马尔西姆·杜·坎普于1849年11月来到埃及,他们饱览尼罗河流两岸的美丽风光,参观金字塔,谒访清真寺,下馆子抽水烟,到沙漠中探险打猎,欣赏当地人耍猴玩蛇。并结识了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库丘珂·哈娜姆。坎普首次运用照相技术拍摄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埃及风景照。 “这个销魂之夜令人终生难忘”。福楼拜后来的创作总是把东方的神秘同东方的女性编织在一起,风情万种的舞女库楚克“无疑是福楼拜好几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原型”。

维多利亚时期的上流社会会举行木乃伊解封会来满足自己的诡异爱好。派对主人会从拍卖会上竞拍木乃伊,也有人通过特殊渠道直接从埃及 “进货”。木乃伊准备好后,邀请函也会随之发出。这是典型的 “埃及狂热症”的表现。 外科医生托马斯·佩蒂格鲁操刀的解封活动曾吸引了近3000人参加,尽管他不是第一个解封木乃伊的人,但他却是将这项活动用演出形式展现的先驱。

尽管明令禁止不得对木乃伊轻举妄动,大量的埃及動物和人类木乃伊仍然被贩卖被作为蒸汽机燃料、作物肥料以及美术材料。自十六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一种由木乃伊化人类遗体所制成的颜料,经常出现在德拉克洛瓦等欧洲艺术家们的调色盘上。画家们将这种能绘出浓厚且具穿透感阴影的颜料称为木乃伊棕。

将木乃伊制成颜料的起源或许是另一种更古怪的用途──药方。在中世纪早期,欧洲人便搜集木乃伊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像是癫痫和肠胃疾病等。箇中原因仍是个谜,也可能只是认为这些被加工保存的遗体具有神奇力量。然而到了20世纪初,用来制作颜料的木乃伊出现供货短缺。一则1904年的《每日邮报》刊登的广告中写着买家将会提供“”令人满意的价格“”以期获取一具木乃伊;还写着“两千年前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将会被用于国会上等壁画… 不会侵犯到往生者的灵魂及其后代。”

如此一来,无数的古埃及人死后于画布上重生,在世界各地的艺廊、美术馆中默默地为人欣赏着。像哥特式教堂或中国塔,埃及艺术被欧洲人当作具有异域风情的风格被接受但是,不像哥特式和希腊复兴,埃及样式缺乏持续的力量。埃及狂热症在欧洲慢慢的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