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留法学生“工业间谍案”
经济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个人行为不慎就可能被放大到国家层面。这两个间谍案虽然都是“莫须有”,但值得了解其原委。
我于2003年到2011年第二次在驻法国使馆工作。其间,曾发生过一件所谓的中国女留学生“工业间谍”案,动静很大。还有一件雷诺汽车公司技术资料泄密案,纷纷扬扬,掀起了一小股反华浪潮,还惊动了两国政府。回想起来,觉得有必要把这两件事写出来,对我們了解西方社会的有关情况或许会有所裨益,对我们了解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也会有所帮助。
中国“工业间谍案”的缘起和结局
2005年3月3日,法新社播发了一条消息稿,说是在瓦雷奥汽车配件公司实习的中国女留学生李某,困涉嫌从事工业间谍活动,被关进了凡尔赛女子监狱。警方上周接到报案后,在李某居所查出6台计算机和数个大容量硬盘,计算机和硬盘里面都储存了被瓦雷奥公司列为“机密”的新技术开发数据。该女生拥有数学、流体力学和实用物理学等数个文凭,而且精通英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记者还引用法国情报部门的消息来源,说中国情报人员在法国高科技领域非常活跃,来法学习的中国留学生10年来增长了10倍,不少学生在研究室和名牌大学公开刺探经济情报。
消息传出,法国舆论大哗,争先报道有关这位年仅22岁的天才少女为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而进行商业间谍活动的情况。连篇累牍,矛头直指中国有关方面。
有文章把李某描绘成20世纪轰动一时的西方女间谍玛塔·哈丽,说现在“经济野蛮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中国制造”铺天盖地,中国在世界各地的间谍活动如火如荼,无处不在,收获极丰。还有消息说数百名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已组建成一个庞大的“经济间谍网”,正在从事与李某相似的“商业间谍”活动。
尽管李某及其同学都否认有关指控,但凡尔赛预审法庭的法官们仍认为证据确凿,遂以“滥用信任”和“非法接触信息系统”两项罪名进行审查,并对李某进行预防性监禁。报道指出,李某在瓦雷奥公司的实习科目是汽车内部热循环系统,属于汽车空调系统,是新型汽车开发的高端产品,亦是该公司开发的金牌产品。李某外表虽无异于常人,提交的实习报告也无突破,但她总是随身携带手提电脑,工作时间远超出完成本身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此引发怀疑而遭到告发。警方在她的住处搜出3个硬盘,其中一个里面含有瓦雷奥公司的技术资料,而且有些资料已被删去。李某给出的答案是:带回资料是为了下班后继续研究,删去资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至于实习协议中列有严禁把有关资料带出办公室的条款,李说她法文程度不高没有看懂。同居的法国男友却回答警方:李某从不在家里工作。
监狱方面这样评价身陷囹圄的李某:平和、礼貌、不报怨、不生气。预审法官最初的看法是:李某藏匿的资料具有极高的机密性和敏感性,说明她早有预谋。但经过调查后的结果表明:虽不排除李某受中方竞争者委派的可能,以便在方便时出售所猎取的技术,但现在还看不出她受谁指使,仍可肯定她收集这些资料具有明显的个人目的。
李于2005年4月27日上午10时遭到司法传讯,4月29日被正式关押,6月20日获假释,但处于司法监控期间不得在法国任何公司和政府部门工作。即便这样,李某仍感到高兴,毕竟可以继续学业了。经过长达9个月的司法调查和多次审讯,凡尔赛预审法庭法警还查询了李的银行账户,调阅了李所进行的所有网上通讯联络,审查了她与中国联系的全部内容,详细分析了她计算机上的所有数据,结论是未发现她把所获取的资料向任何人透露的证据。法国反间谍部门也得出相同结论:从目前情况看,该案并未有损于法国的根本利益。但瓦雷奥公司仍不依不饶,坚持有关中国进行“经济战”即所谓“工业间谍”的说法,认为一些重要的客户可能会因此事而失去对该公司的信任,企业形象损失可能会达150万欧元,“事态严重”。
西方国家司法程序以冗长和缓慢著称,近两年7个月之后,2007年11月20日,凡尔赛轻罪法庭作出判决:一年监禁,8个月缓刑。
中国驻法国使馆自始至终关注该案进展,使馆领事部和教育部随时跟进,与法方沟通和与国内保持联系,同时从各方面给予中国留学生必要的帮助。使馆还对法国媒体的不实报道和不负责任的臆想和攻击给予必要的回应。
这桩轰动一时,沸沸扬扬的案子最终不了了之,先入为主,虎头蛇尾,李某也最终得到了她应该得到的文凭。一桩小事,却被法国媒体肆意夸大为惊天大案,蚂蚁硬是被说成了大象。
此事也是个教训。《人民日报·海外版》多次报道此事,在评论李某“工业间谍”案时指出:本案虽在“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出炉,但李某不熟悉公司章程,不注意两种文化的差异,未能尽快融入当地文化和及时了解与遵守当地法律,应为此事负一定责任。抛开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海外求学的广大学子也要熟悉当地环境,适应跨文化差异,以免造成类似的不必要误会。在法国出版的中文《欧洲时报》引用有关方面的信息后指出,李某很可能是因无知和幼稚而犯下了一个“愚蠢的错误”。
无中生有的“雷诺公司泄密案”又剑指中国
2010年8月17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领导层收到一封告密信函,指称有人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和出卖公司技术,并点出了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开发部负责人米歇尔·巴尔塔扎尔的名。法国人习惯于把这种告密者称为“乌鸦”。雷诺公司保卫部负责人多米尼克·热夫雷向公司领导层揭露,说他认为技术部另外两人马蒂厄·特南博姆和贝尔唐·罗切特也有重大嫌疑。
2011年1月3日,雷诺集团对外宣布,该公司去年8月破获了一起“重大案件”:负责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开发的3名工程师涉嫌出卖技术而受到追究。10天后,1月13日,雷诺公司向巴黎检察院告发3人,罪名是“利用工作之便集体进行工业间谍活动,收受贿赂、偷盗、窝藏”。3人随即被停职并遭关押。
“雷诺技术泄密案”成为法国媒体的每日头条。3名当事人连声叫冤,并提出“反诬告”诉讼。但记者们言之凿凿,连篇累牍的报道后面,“工业间谍”的矛头所向,或明或暗都指向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中国。随着时间推移,有关报道便露骨地指责中国。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等大报均以《中国线索》为文章标题,说法国反间谍部门已展开调查,中国是最大嫌疑。法国财政工业部官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态度暧昧,说在案情未查明之前,虽不能确定哪个国家,但任何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法国工业部长埃里克·贝松说,经济战的说法有时是有点夸张,但有时亦很贴切。
事情闹大了,中国有关方面当即予以澄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有关提问时明确表示,中方与此案无任何关系,“毫无根据,不负责任,不可接受”。2011年1月13日《世界报》文章的题目为《雷诺间谍案引发与中国的外交事件》,引用了法国政府发言人弗朗索瓦·巴鲁安的说法:法国和法国政府迄今未对任何国家提出正式指控。
当事人喊冤和中国方面的澄清是一回事,法国舆论的臆想猜测和夸大與污蔑报道依旧是另外一回事。矛头所指还是中国。
2011年1月28日,《费加罗报》刊登驻北京记者阿尔诺·德·拉格朗德《中国经济阴影中的战士》长文,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的‘沉底鱼’越来越喜爱西方深海”,成群结队的中国特务正在美国、法国甚至俄罗斯刺探商业情报。该文又对早已结案的中国在法女留学生李某“工业间谍”案旧事重提,称李某获取的是与其实习无关的数据而受到司法追究。
2011年3月3日,法国负责国内情报侦察的“国内中央情报局”发表声明,说经过详细侦破,没有发现雷诺汽车公司员工进行间谍活动的迹象,也没有发现他们在瑞士银行开设账户。次日,雷诺公司总经理帕特里克·佩拉塔发表声明,承认公司也是“受害者”,系“受人操纵”而做了一件蠢事。他已建议3个受到诬陷的干部重新上班。
2011年3月11日,雷诺公司安保负责人多米尼克·热夫雷以欺骗罪遭起诉,随后被关押。经查明,为达到诬陷3名科研人员的目的,多米尼克·热夫雷买通了一个名叫米歇尔·吕克的退伍军人,由他向雷诺公司告密,指控3名科研人员出卖工业情报。公司领导层当即信以为真,先后向吕克支付了两笔奖赏,一笔为178050欧元,一笔为143490欧元,分别存入西班牙和迪拜银行。
2011年3月14日,巴黎监察院发表声明,说经调查后认定有人向国家情报部门提供了虚假信息。同日,雷诺公司向3名员工“致歉”并允诺提供“补偿”。4月11日,雷诺公司宣布,总经理帕特里克·佩拉塔和另外3名高层领导离职,3名安保负责人被解雇,同时与3名无辜遭受屈冤的技术人员达成了补偿协议。
一桩冤案得到了纠正,中国受到的无端指责却无人提及,许多人仍然抱着对层出不穷的“中国间谍”案“宁可信其有”的态度。
在这两起所谓的中国“工业间谍案”中,法国媒体都起到了极坏的作用。无中生有,肆意臆测,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特别是法国驻华记者利用其所谓的“特殊身份”发稿,易于使读者信以为真,具有更大的欺骗性。据我在国外工作二十多年所做观察和体会,国际上掀起的反华浪潮,往往与西方媒体驻华记者的捕风捉影报道和不时的故意捏造有很大关系。西方新闻自由、言论自由,都只是表面现象,骗人的表面现象而已。
作者:孙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