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太姥山:“米诺斯迷宫”与古堡抗倭奇谈?

福建太姥山:“米诺斯迷宫”与古堡抗倭奇谈

村落:“长寿村”在太姥山山区比比皆是,时不时还能遇上上山采茶的老者,健步如飞,攀藤背着鲜茶下山回家,上前询问,老者笑言:“80了,还年轻”;

洞群:太姥山峰丛之下藏着一座巨大的地下迷宫,美国探洞队队长约翰逊探访后坦言,洞穴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

古堡:太姥山下的冷城古堡是目前国内最完好的抗倭军事城堡,拨开仙山迷雾,碧海蓝天之间是一方子民的铁血丹心;

位于东海海岸线上的太姥山,景色可以用“云横断壁千层险”来形容,山中奇峰崛起、怪石成林,因此有人评述说太姥山就是安徽黄山与云南石林的“精华组合”;而山麓保存的“冷城古堡”等军事遗迹,是目前国内最完好的抗倭军事城堡,拨开仙山迷雾,碧海蓝天之间还有一方子民的铁血丹心……

仙雾间的长生不老村

太姥山的原名叫做“才山”,早在远古黄帝时,指导黄帝养生术的老师容成子就在这里“借东海灵气”炼丹,现在山中还留有炼丹井遗址。

太姥山之名的由来,与闽南沿海一位“土生土长”的神仙有关——相传山下才堡村有一老妪避乱上山,以种兰为业,并修行成仙。有一年山中村落麻疹流行,村民无良药治病,苦不堪言,随后老妪显灵,拿出山中的“雪茶”治好了疫病,村民感激她,尊称为“太姥娘娘”,山名也改为了“太姥山”。至今,当地山民仍然家家供奉太姥娘娘神位,闲时也爱冲饮一杯山中雪茶(即现今的白茶),认为这样可以得到仙人护佑,万事平安。

相传周代的长寿老人霍童后来也在太姥山中修行,他的养生方式对山民影响很大。汉代时,汉武帝派东方朔到各地去寻访授封名山,东方朔在太姥山看见老人众多,而且都是鹤发童颜,穿山越岭如履平地,惊叹不已,随后上奏武帝,封太姥山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

现今的太姥山,依旧如同是长寿仙境——老人们虽没有长生不老,但那惊人的长寿者比例,足以令世人羡慕。

位于太姥山西麓山间盆地的仙蒲村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在这个海拔400多米,四面环山的小村,常年烟雾缭绕宛如仙境,住着相当数量的长寿老人:仙蒲村有532户1850多人,人均寿命在80岁以上,而90岁以上者也比比皆是,年龄最大者为103岁——在我国,9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万分之一就可以列为长寿地区,这样看来,仙蒲村称为“长寿村”当之无愧。

像这样的村庄在太姥山区很常见,走访期间笔者发现,山里90来岁的长者,多数仍然耳聪目明、口齿伶俐,经常三五成群结伴闲坐于街边喝茶聊天;踏上山路,时不时还能遇到采茶的老者,健步如飞,攀藤背着鲜茶下山回家,上前询问,老者笑言:“80了,还年轻……”

老人们认为,坚持宁静淡泊的生活,是长寿的最大秘诀。看见有人来村里采访,村民脸上始终漾着和善的笑意。63岁的村民林允俭自豪地告诉笔者,他的母亲已经103岁,从不骂人、吵架,说话和风细雨,吃亏也不计较——在这些村里,一年到头也听不到吵架声,婆媳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皆和睦相处,也没有赌博、酗酒的人,“没事走走山”,是他们最大的娱乐方式……

悬于海滨的“米诺斯迷宫”

太姥山除了浓厚的“长寿之山”头衔外,近几年随着国内户外探洞运动的兴起,太姥山还获得了一个颇有阳刚之气的称号:勇敢者探洞乐园。

太姥山实际是座中空的山,峰丛之下藏着一座巨大的地下迷宫,大洞藏小洞,小洞连大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地理学上看,太姥山的洞穴是海洋的馈赠:距今约9000万年至1亿年前,由于地壳的变动,海洋上升,这里形成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峭壁山峰,又经过千百万年的风雨剥蚀,流水冲刷,最终形成了今天突兀的奇洞和怪石——而这种经地壳震荡后形成的洞网,比南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更加险峻幽森。

现已探明的太姥山岩洞有100多个,来过的人都大呼过瘾。不过,在当地人眼中,这些洞穴曾经是具有电影《黑暗侵袭》那样恐怖色彩的——传说在海中身亡的人阴魂不散,汇聚洞中,专寻活人以借尸还魂。当地县志更是记载,从明代起,这些洞穴都是禁地,曾有多位进洞者失踪,清末民初时,当地政府甚至派人用砖石将洞口堵死,并建起一座“镇海塔”,以镇压冤魂,祈祷平安。

迷信当然是被打破了。地质专家考察后推测,这些洞中有悬崖,可以通到山下的东海,入洞失踪者应该是在黑暗中坠落悬崖遭遇不测。随后也有例子证明了推断,平兴寺的一位小沙弥入洞后失踪,3个月后尸身漂在了山脚下的海面上。

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支美国探洞队到访此地,队员们凭借专业设备进洞探访,第一次将太姥山溶洞的真面目展现给了世人:在照片中人们看到,里面就是另一个独立的“小世界”:小的洞穴可供几人小憩,大的可容千人,甚至可以建楼、台、亭、阁。

不过,由于洞群道路错综复杂,探洞队被迫停止了行动。队长约翰逊出来后坦言,如果不是运用了专业的路标,他很可能已经死在了里面,洞穴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希腊神话中的“米诺斯迷宫”(神话中的这座迷宫由著名建筑师代达罗斯负责设计修建,怪物米诺陶洛斯被关押其中)。 

碧海蓝天里的铁血丹心

在太姥山四周,现今仍保存着众多古堡遗址,其中最突出的一座叫做“冷城古堡”,它在山林美景中矗立,为这条秀气的山脉增加了一丝杀气。

古堡修建于那个皇帝专心修道,大臣们专心斗争的明朝中期。当时,岛国日本也进入了极度混乱的战国时期,全国分成三四十个诸侯国(其实每个国就相当于一个县城那么大)打来打去,打赢的风光无限,打输的就只能跑路。日本就那么大,土地又不多,还时常喷火山乱地震,实在不是个人呆的地方。于是众多讨生活的倭人就不远万里跑到了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即“倭人为寇,是为倭寇。”

倭寇在福建登陆,位于海滨的太姥山区自然成了他们眼中的肥肉——当然,倭寇作为劫匪是不会攻击城池的,只是抢了就跑,放在今天就是持械流窜犯,官军自然难以围捕。

而就在太姥山百姓一筹莫展的时候,一支奇特的武装出现了,他们四处围剿倭寇。更让人惊讶的是,连政府军都不怕的浪人倭寇,碰到他们却总是全军覆没,落花流水。

答案在于队伍的构成人员——和尚。这是一支由武僧组成的队伍,主旨只有一个——杀死倭寇。这帮和尚都是精挑细选的武僧,个个自幼苦练武艺,精通棍法,老家也都在附近,听见倭寇两个字就手痒,听到消息,纷纷踊跃报名,经也不念了,抄起棍子就上了战场。事实也证明,中华武术确实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太姥山“和尚联防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与倭寇作战多次,无一败绩,令倭寇闻风丧胆。最为生猛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太姥山山麓的秦屿镇,当时100多名倭寇跑到这里,一不小心就撞到联防队,倭寇们见到光头掉头就跑,联防队二话不说,拖着棍棒就追。一般说来,追个几里路也就完事了,但这帮和尚比较较真,竟然跟着追了6天,全歼倭寇(据说连倭寇的家属也干掉了),这才收兵回营。

然而要想解决倭寇,太姥山人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海防要塞——就这样,东南沿海著名的“冷城古堡”诞生了。

据旧《福鼎县志》记载,主持修建古堡的是秦屿镇的武秀才,名叫程伯简。这个秀才没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壮志,但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当一万多倭寇袭击太姥山时,他奋起组织当地民众乡勇,成为了这场战役的主角。

人们用了数天时间,将小镇四周驻起了高大的城墙与战壕。同时,山民们自己编成了战斗组,老人和体弱的人都自愿充当后勤和预备力量,妇女和儿童则负责运送武器和饭食,可谓全民皆兵。

倭寇来犯,双方激战7天,太姥山军民显示出钢铁般的意志——倭寇使用云梯攻城,他们就用木叉戳翻云梯;倭寇攀城,他们就发射竹箭,甚至在城墙上架起了几门老火炮。最终的结果是:程伯简身中数箭,壮烈牺牲,秦屿军民伤亡惨重,但古堡终未被攻破,倭寇死伤千余人后撤退。

至今,古堡内还住有百余户人家,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建筑已渐渐被水泥砖瓦所替代,唯有整座城墙依然完好如初——当地人视城墙为宝物,倍加珍爱,如有外乡人问起,无不自豪地讲起那段英勇的往事。当地人还介绍说,城堡内有大宅20余座,城仓10余间,庙堂、戏台若干,小巷甬道纵横交错,外人置身其中往往如同进入八卦阵,很容易不知所向,前几年,当年为抗倭立下大功的那些火炮也已经被考古队挖出了,现在他们终于可以看到祖先了……

作者:齐林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