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饮食忌口,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忌口是什么?

忌口种种(一)

“病从口入”,这句卫生格言,十分简单明白,但格言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品尝美食与同疾病作斗争中,用生命换来的一条至理名言。为此,智慧的美食客,便提出了种种忌口,以防病从口入。

一、“病从口入”而导致的悲剧,在人类饮食史上屡见不鲜

1892年,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突然病逝,原因仅仅是因为口渴而喝了一杯生水。

当时彼得堡正流行霍乱,水里恰恰有霍乱孤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所限,来不及治疗,不久就死去了。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就因“病从口入”失去了生命。

病从口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物是否卫生?柴可夫斯基的死就属于此类原因。食物烹饪是否得当?比如,河豚如果烹饪不当,就会吃死人。所以就有“冒死吃河豚”的笑谈,美食吃多了,对人体也有害处,甚至致病;许多種病,都是吃了对健康不利的某种食物造成的。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病因“口”而入,防病、健康饮食还是从“口”入手。为此,美食家,医生就提出了“忌口”。

“忌口”,用保健、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禁吃某种食物。

我们所说的忌口,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禁食。所谓特定条件,第一类是患某些疾病时,禁忌某些食物;其二是服某种药物要忌口某些食物;其三,受饮食文化习俗的影响忌食某些食物等。

比如,心脏衰竭的患者,不宜多吃咸的食物;患慢性肾病已引起肾功能减退的患者,需忌口鱼、肉、蛋等蛋白质的食物;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等。

第二类情况,比如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血压药时,就要忌口猪肝、鸡肝、奶酪等含有酪胺的食物等。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忌口的问题。如东汉张机《金匮要略》就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甘,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咸。”我们在看中医时,医生会对患者作某些交待,其中就有忌口:如患疔疮忌食荤腥发物;患肺痨病忌食辛辣;患水肿病忌食盐;黄疸患者忌食油腻等。

这些生理忌口,是智慧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品尝食物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以及对饮食与疾病、饮食与人体健康的辨证关系的科学认识。例如:食肉忌口就有学问:羊肉,性甘热助火,热盛阴虚者忌食;鸡肉,性甘温燥动风,热病和小儿惊风者忌食;鸭肉,性甘寒,外科化脓性病患者忌食;鱼虾,性甘温热,痈疮和热病者忌食等。

二、美食文化忌口,即各民族、各地方、各时代的民众的饮食习俗忌口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唐·张说)禁火,旧俗于寒食节禁火忌热食。传说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

在世界的一些国家也有禁吃熟食的习惯。巴拉圭人在每年新年的第一餐只能吃冷食,忌口热食;南美洲有的国家把年终最后5天定为“冷食节”,禁忌吃热食。

从古至今,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有许多禁忌与忌口。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了13个“不食”:“……食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看来,孔子也有许多忌口。

藏族绝对禁吃驴、马、狗肉。而且连盛过这些肉类的器具就不再使用。认为吃这些动物太脏,有罪孽,死后不能升天。

满族忌食狗肉,传说,在努尔哈赤遭到敌兵追杀时,是一条大黄狗救了他的命。从此,他发誓不吃狗肉。后来,满族人也追随他,便有了满族人忌口食狗肉的饮食习俗。

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忌食自死物、猪肉、血液和未按教法屠宰之物。“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陆游《园中赏梅》)清真菜便成了伊斯兰教菜肴的特色。

佛教徒忌食荤。荤,并非现在我们所说的鸡鸭鱼肉等食物;而是指葱蒜姜等有特殊气味的菜。《梵网经》讲:“若佛子不得食五辛。”五辛,五种辛味的菜,即大蒜、葱、薤、韭、兴渠是五辛。

在饮食民俗文化中,妇女怀孕期间,也有许多忌口。孕妇不能吃兔肉,恐生下孩子的嘴是兔唇;不能吃姜,怕孩子长出六个指头;不能吃螃蟹,怕生下孩子吐白沫;不能吃龟鳖,担心孩子缩头;不能吃豆酱,怕孩子长黑麻子;忌口驴马肉,怕生孩子时难产等。

饮食文化中的忌口,有些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从而采取的躲避措施。因为,古时人们不能用科学来正确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只能用饮食忌口的方式来祈求美好的愿景。有些饮食民俗民风忌口,则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忌口。(未完待续)

作者:樊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