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失利后,为什么三位指挥官中只有杨芳没受处罚?

1840年6月21日,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率领英国舰队从广州海面一路北上,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战争初期,双方并没有展开激烈交锋。尤其是清朝方面,许多大臣都主张要对这些来自遥远国度的蛮夷采取绥靖安抚的政策。不过,随着“主和派”的钦差大臣琦善被道光皇帝下令逮捕,和谈行动基本宣告破裂。

1841年3月,道光皇帝任命三位官员前往广州指挥即将到来的战斗,他们是:道光帝的族侄爱新觉罗·奕山、军机大臣隆文、老将杨芳。值得一提的是,杨芳早年在平定西北叛乱的战斗中,因生擒叛军首领张格尔而名声大噪。不过,此时的杨芳已年过七旬,而且听力严重退化,有一只耳朵已完全聋了。


当时清朝各地的军队正在源源不断开往广州,广州当地也在积极布防,建设阵地,设置水陆障碍。可是杨芳第一个抵达广州后,看到眼前的军事形势让他的心凉了一大半:清朝的水师舰船破旧不堪;城墙多处坍塌;新铸造的大炮还没有架设起来;军队阵容参差不齐,军纪散漫。

久经沙场的杨芳心里清楚,想凭借这样的军队和装备与船坚炮利的英军作战,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不过,他的这个想法却不敢向皇帝明说,因为在他之前,主张谈判解决问题的琦善已经戴着镣铐离开广州了。


随着奕山和隆文相继抵达后,广州城暂时的休战状态宣告结束了。奕山、隆文两人都是“主战派”的积极分子,他们并不了解英国军队的战斗力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只知道对方是万里之外的一个蛮夷小国,仅仅凭几十艘舰船和几千人的军队,竟然也敢挑战天朝上邦。老将杨芳虽然知道英国人的实力远比想象中的强大,可是在两位信心满满的领导面前,他提出的意见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跟着一起干了。


奕山、隆文下令准备大量木排,并武装更多的地方兵勇。1841年5月21日,靖逆将军奕山下令放出燃烧着熊熊烈火的木排,沿江而下冲向停靠在珠江江面的英国舰队。不得不说,这个战术还是有一定想法的,估计奕山是受了三国时期“火烧赤壁”战术的启发,放在几百年前也许会成为一次经典战例。可是,这种程度的火攻在英国舰队面前就如同隔靴搔痒。很快英军就展开反击,在随后的战斗中,清军水师七十一艘战舰被击毁,沿岸六十座炮台落入英军手中,清军一败涂地溃散逃入广州城中。

5月27日,奕山向英军投降,并签订了《广州和约》,主要内容是:三位钦差(奕山、隆文、杨芳)及外省调入的军队全部退出广州城;一周内向英军支付六百万银元。


此战之后,奕山被罚圈禁宗人府,但一年后就被释放,还授予了要职;隆文在战败后忧愤绝食而死,入祀贤良祠;杨芳因在战前表达过不同意见,所以不需背负战败责任,仍留守广州管理军务。

此战的失利还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清朝对两广地区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两广多地出现了匪患,社会秩序混乱,为十年后的太平天国起义提供了“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