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冠和宝石的那些事儿你知道吗?

皇冠和宝石的那些事儿

皇冠,象征着君主制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宝石,则象征着尊贵与美丽、身份与地位。皇冠与宝石可谓世间绝配,没有哪一样东西能像它们一样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皇冠总是流传着与宝石有关的故事,其中,有秘密,也有趣事。

“光明之山”钻石的归属之争

1736年,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皇帝纳迪尔沙率领十万大军远征印度,据说他此次远征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一块传说中的巨钻。后来,他大破莫卧儿帝国军队,抢掠了大量的珍宝财物,其中就包括一块重达191克拉的钻石,纳迪尔沙因惊叹于钻石的耀眼光芒而称其为“光明之山”。

然而,纳迪尔沙与“光明之山”的缘分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他一生到处征战,四面树敌,在几年之后遭到暗杀,“光明之山”这颗稀世钻石也几经辗转,先是被献给了阿富汗王朝,然后被带回到印度的锡克王国,1849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将其呈献给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105.6克拉的“光明之山”钻石

“光明之山”曾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钻石之一,最初它有169个方面,长4.1厘米,宽3.26厘米,高1.62厘米。当它被带到英国之后,曾在伦敦的一场大型展览会上进行过展示,遗憾的是,这颗钻石并没有吸引多少人的注意。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君阿尔伯特亲王让工匠将其重新切割,去除瑕疵之后,把它变成了椭圆形,重量也缩减为105.6克拉,之后被镶嵌在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冠上,成为主钻。虽然质量有所减小,但经过切割的“光明之山”更有魅力,也更光彩夺目,气势非凡,号称价值1亿英镑。

“库利南”钻石模型

传说这颗钻石受到了永久的诅咒,拥有它的“男人将会遭遇厄运,只有女人戴上它才能平安无事”。在数位英国王后的王冠上代代相传之后,“光明之山”和伊丽莎白王太后的王冠一起被珍藏于著名的伦敦塔珠宝展厅里展出,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参观。

有意思的是,印度宣布獨立后,很多印度民众要求英国政府归还“光明之山”钻石,还把英国王室告上了伦敦最高法庭,并要上诉至联合国国际法院。不仅如此,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多个国家的民众也都声称拥有这枚钻石的所有权。这起离奇的跨国诉讼案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只因“光明之山”的身世扑朔迷离,经历曲折坎坷,历史问题错综复杂,使得争端愈加难解难分。

“库利南”钻石被分割成的9块大钻石

“库利南”钻石的四分五裂

1905年1月26日,南非有位矿主在矿洞中发现一块重达3106克拉的巨型钻石,它长约10.1厘米,宽6.35厘米,高 5.9厘米,几乎相当于一位成年男子的拳头大小,其体积之大空前绝后,这块钻石迄今依然保持着“世界上最大钻石”的称号,它就是著名的“库利南”钻石。这枚钻石被发现之后,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矿主把它带到约翰内斯堡进行展览,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上万之多。后来,它被送往英国伦敦进行销售。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被盗贼窃走,这位矿主运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先是雇了一条船,并将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保险箱装上去,大张旗鼓地佯走海路,其实保险箱中装的只是一枚假钻石,真正的“库利南”钻石则被装进了一个普通的盒子,通过挂号信寄往英国。

遗憾的是,“库利南”钻石在伦敦卖了两年也没卖出去,可能是要价太高了吧。到了1907年,有人将其买下送给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作为他66岁的寿礼。从此之后,“库利南”钻石就成了英国王室的私家珍宝。

在王室的要求下,3名技术精湛的工匠对这块举世无双的钻石进行了分割。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耗时8个月的时间,将“库利南”钻石切割成了9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库利南1号”重530.2克拉,有74个折射面,镶嵌在象征英国王室权势的权杖上;“库利南2号”重317.4克拉,有66个折射面,镶嵌在英国国王的帝国王冠之上。其他7颗大钻石,总计208.29克拉,为伊丽莎白二世所拥有。尽管“库利南”钻石已经四分五裂,但它的魅力不但丝毫未减,反而让其中的每一块分身都大放异彩。

“布拉岗扎”钻石的真伪之辨

1725年,有3个服刑的犯人在巴西东南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寻找金矿,偶然中发现一块略带有浅黄色的鸭蛋状钻石,它重达1680克拉,仅次于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利南”,被认为是当时世界第二大钻石。这些犯人在一位神父的帮助下将钻石交给了当时正对巴西实行殖民统治的葡萄牙总督,希望能赦免他们的奴役之苦。

后来,总督把这块钻石进献给了葡萄牙女王,并以当时的摄政王之姓命名为“布拉岗扎”钻石。奇怪的是,这枚硕大无比的钻石自此之后便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有一种说法称它被切割加工之后仅存560克拉,为葡萄牙王室所珍藏,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因为英国宝石研究所曾在20世纪60年代向葡萄牙政府打听过“布拉岗扎”钻石的下落,也没能搞清楚它到底去了哪里。另一种说法认为,这枚钻石被镶嵌在了匈牙利王室的王冠上,但也未见其露面。

难道“布拉岗扎”钻石凭空消失了吗?如果这块宝石真的被珍藏在某个王室,为何要遮遮掩掩不愿意露面呢?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一种观点是:“布拉岗扎”钻石是假的,它只不过是另外一种中低档宝石托帕石而已。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

仅凭肉眼观察,托帕石确实与钻石有相似之处,但其物质成分和内部结构与钻石相差甚远。从矿物成分来看,托帕石是一种含氟的硅酸盐矿物,晶体通常为短柱状,矿物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硬度较大,莫氏硬度为8,仅次于刚玉(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和钻石,不溶于酸,但内部节理发育,易脆。所以,从硬度和脆性上来看,托帕石与钻石十分相似。此外,纯净的托帕石为无色透明的,但通常含有杂质,如锂、铍、铬等,从而表现出多种颜色,这与色彩斑斓的钻石也有相似之处,故而在珠宝鉴定技术比较落后的年代,托帕石有可能被人们误以为是钻石。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与权杖

“布拉岗扎”钻石到底是什么宝石,只能等到它重现人间的那一刻,人们才能知道。

“黑太子”红宝石的真实面目

1953年6月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隆重的加冕仪式。在这场仪式中,不仅女王的美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头上所戴的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王冠更是震惊了世人。

女王所戴的这顶圣爱德华王冠是王室所有王冠中最为古老贵重的,于1661年为查理二世的加冕仪式而制作,是英国历代君主登基加冕的专用王冠。它用纯金打造,高30厘米,镶嵌了444颗珍贵的宝石,总重量达2.23千克,当真印证了那句谚语“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此后,女王再也没有在公众场合戴过它,而是在加冕仪式结束后换上了帝国王冠。

英国皇室有多个王冠,帝国王冠通常用于女王在国会开幕典礼时佩戴。现存的帝国王冠以1838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时所戴王冠为原型,外观是一顶深红色的天鹅绒帽,边缘为貂皮,内衬为白色丝绸,上面镶嵌的宝石超乎想象:4枚紅宝石、11枚祖母绿、17枚蓝宝石、273粒珍珠和2868粒大小不等的钻石。真可谓是世界上最华丽、最珍贵、最耀眼的王冠。

帝国王冠与圣爱德华王冠外观相似,高31.5厘米,但轻巧灵便了许多,尽管如此,这顶王冠的分量依然不轻,因镶嵌了太多宝石而总重约1.06千克,就连女王自己都曾吐槽过帝国王冠实在是太重了,以至于她在发表演讲时都不敢低头,只能把讲稿举起来读,以免王冠掉下来。

圣爱德华王冠

事实上,在1845年英国国会开幕时这顶王冠真的掉到了地上,结果被摔坏了。到了1937年,帝国王冠经过重新打造,为乔治六世加冕所用,如今传到了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女王透露自己最爱这顶王冠上的“黑太子”红宝石。

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冕仪式上所佩戴的皇冠

在帝国王冠前部正中央的“库利南2号”钻石上方,镶嵌着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黑太子”红宝石,就连那些大大小小的钻石也都成了绿叶,来衬托它的高贵与美丽。“黑太子”红宝石长约5厘米,近乎于鸡蛋大小,重达170克拉,是西班牙的一位国王在1366年送给威尔士王子的礼物。据说在1415年的一次英法战斗中,英王亨利五世头部受到敌人战斧的猛烈一击,幸好被头盔上的这枚坚硬宝石抵挡才幸免于难,于是“黑太子”红宝石被英王室当作护身符一样的珍宝流传至今。

有趣的是,后来的科学研究证明,整个英国王室被骗了几百年。这枚所谓的“黑太子”红宝石并不是真正的红宝石,而是另外一种矿物—尖晶石。

钻石曾经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人类开采利用钻石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但大于20克拉的钻石极为罕见,大于100克拉的钻石更被视为国宝。这样的国宝级钻石在英王室的收藏品中就有好几颗。但现在王室已不再盲目追求将最大的钻石全部集中在王冠上。要知道英王威廉四世在1830年加冕时就因闹出笑话而未能尽兴。这位喜爱奢华的君主坚持把所有钻石和宝石镶嵌到王冠上。结果由于王冠太沉,国王的脖子承受不住,不得不中断加冕典礼,随后拔掉一颗臼齿。

类似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俄国。1762年,沙俄帝国著名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即位,她在加冕仪式上所佩戴的皇冠上镶嵌着一枚重达398克拉的“红宝石”,据说是花重金购自我国北京,可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也是一枚尖晶石。

喜欢看清代宫廷戏的人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不同级别的官员穿衣戴帽都是不一样的,因为“顶戴花翎”是显示和区别官员身份与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官员品级不同,帽子上的顶珠就不同,其中一品大员官帽上的顶珠是红宝石。但后来的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名贵的红宝石连同宫廷中后妃们所佩戴的红宝石首饰并不是真正的红宝石,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尖晶石。

历史上,尖晶石不止一次成功地占据了原本属于红宝石的地位,虽然缅甸的珠宝商人早在15世纪末已经注意到了尖晶石与红宝石有点不同,但是在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人们还是傻傻分不清楚,结果导致尖晶石假冒红宝石的高贵身份跻身于皇家贵族,享受着世人的赞美和尊崇,赢得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出尽了风头。

作者:马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