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寨:香港警匪片最痴迷的原型
黑帮、抢劫、走私、贩毒、妓女……所有你能想象的罪恶都曾经集中在九龙城寨,但这里亦有道义和秩序。这个“三不管”的地带在被拆除20多年后,它依然被各种影视、动漫、游戏作品当做故事背景,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贫民窟能具有如此的魅力,难怪美国漫画家特罗伊·博伊尔这样感叹:“我宁愿被拆掉的是金字塔!”
世界上的贫民窟如此之多,但若要问哪一座最具魅力,那一定是香港的九龙城寨。这是一座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被拆除的贫民窟,但却一直被视为末世和未来生活的代表,保留在人们的幻想中,在影视、动漫、游戏中被当做故事背景,屡屡使用。
这座面积不过0.026平方公里的贫民窟,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最多时生活着5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毁以前,九龙城寨里黑帮、毒贩、瘾君子、妓女、通缉犯、无证游医横行,每时每刻都有犯罪事件发生,但当时香港政府、英国政府、中国政府都对这个地区无从管理,使其成为著名的“三不管”地带,在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中,法律和道德被抛弃,情义和信任成为人们的生存法则……
“三不管”地带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
九龙城寨的历史,其实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久,早在宋朝时,朝廷就已经在这里设立“官富场”,专门负责海盐的采集与晒制,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和宋怀宗赵昺被元朝军队追赶,逃到香港,据说还曾在“官富场”内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来,这里先后被改为“官富巡司”和“官富巡检司”,康熙年间又将这里改为“九龙讯”,修建了烽火台,嘉庆年间又设置了炮台,成为了海防阵地。
可惜,清廷的海防终究没有抵挡住洋人的坚船利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纸合约,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为了防止洋人进一步北侵,同时也为了监视洋人,清政府于1847年将“九龙讯”改为“九龙寨”,在这里修起了防御工事,并把原来驻守大鹏湾的军队调来此处驻守。但国家在政治上的软弱,让这些军队形同虚设,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订后,九龙半岛与新界成为殖民地,不过在清朝外交官员的努力下,九龙寨仍归清朝驻军管辖,谁知道英国人在第二年5月入侵寨城,将城内的清朝官员赶走,九龙寨变成了一座空城。
民国建立后,九龙寨一度是香港人“感受旧中国”的旅游点,但由于这里法律上还是中国领土,因此无人管理,迅速成为各色逃犯以及走私贩的聚集地,寨内藏污纳垢,环境开始变得恶劣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香港,为了扩建启德机场,拆毁了城寨的城墙,这让城寨的封闭性被打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无家可归的人和露营者涌入了九龙城寨。1947年,香港政府打算驱逐城寨内的非法居住者,对这里进行整顿后纳入管理范围,不料却引起了广州和城内居住者的暴乱,他们纵火烧毁了英国在广东的领事馆,此后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香港政府放弃了驱逐行动。从此之后,九龙城寨成为了中国政府有权却不能管理,英国政府和香港殖民政府想要管理却无权进入的“三不管”地带。
1949年,大批难民从华南地区涌入香港,他们无家可归,只能进入九龙城寨居住,九龙城寨原来的城墙地基两边,迅速修建起一栋又一栋的高楼大厦,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些大厦在修建时都没有楼间距,基本上是墙壁贴着墙壁。当外围都修满大厦之后,就向内部扩张,最后只在中心部分留下一小片“天窗”。香港人茹国烈曾这样形容九龙城寨:“350栋大厦挤在一起,从高处望,像在月饼中间挖了一个窟窿。”
拥挤的大厦,让九龙城寨内部犹如迷宫一样复杂。大厦之间高低错落,走上天台后有通道连接,但有时又是无头路。由于乱搭滥建严重,这里的建筑物经常被改变外貌,密集的建筑完全遮挡住了阳光,不靠路边的房间,甚至一天24小时都需要照明。但由于九龙城寨不受香港政府管理,因此香港政府对这里不供电,所有的电源都由住户偷接路灯电缆而来。
一年又一年,除了大厦的数量,九龙城寨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让这里逐渐成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时,九龙城寨有2.5万人居住,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口达到了5万人,这5万人就生活在面积不过0.0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居住面积仅有约0.5平米,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社区。
罪恶的温床
自成体制的地下社会
由于没有政府管理,在上世纪40年代末,九龙城寨附近的治安每况愈下,成为了犯罪的温床,许多劫匪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抢劫,然后逃入城寨,香港警察无法追击。台湾、澳门、东南亚等地的通缉犯,在走投无路之下也会进入九龙城寨,寻求一个栖身之所。在这种情况下,九龙城寨迅速成为黑帮势力横行的地方,尤其是三合会,是当时城寨内部势力最大的黑帮。
黑帮控制九龙城寨后,在城寨内修建了大批色情场所、赌场、鸦片烟馆、狗肉食堂,让城寨内部一片乌烟瘴气,成为贩毒、卖淫、赌博、买卖人口、洗黑钱等犯罪行为的温床。在当时的城寨内部,吸食鸦片烟乃至海洛因,然后当街招妓,是非常普遍的行为,城寨内部经常会发现有人赤条条地陈尸在地,仅仅在下身包着几张报纸,女尸则通常上胸和下身都包着报纸,尸体上的衣服和值钱的东西早就被人取走,连镶嵌的金牙都被敲掉,这些人,要么是死于吸毒,要么是被冻死,还有的是死于帮派火并……
当时的城寨内部公共服务缺乏,没有邮局,没有供电、环卫系统,最麻烦的是没有隔水系统,所有的建筑一年365天到处漏水,但尽管如此,城寨内部真正的饮用水源只有8条水管和一口水井,而且全为黑帮控制,用来为黑帮的各种地下工厂供水,一般的城寨居民要想用水,必须要向黑帮缴纳买水钱,才能获准在几个分支水龙头取水。
由于九龙城寨的黑帮势力过于庞大,1957年,香港政府特别成立了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俗称“O记”),派出了不少警察进入九龙城寨的帮派卧底,但这样的行动收效甚微,黑帮的势力依旧日渐庞大,且逐渐贿赂警察,警匪勾结。1973~1974年间,为了铲除九龙城寨的黑帮势力,肃清城寨内部的不法分子,香港警务处派遣了一支3000多名警察的队伍强行进入城寨,连刚成立不久的特别任务连(俗称“飞虎队”)亦参与其中,这次行动虽然抓捕了不少帮派成员,但伤亡惨重,而且黑帮势力并未被彻底根除,反而在后来“绝地重生”,继续控制九龙城寨。
虽然九龙城寨内黑帮横行,但据《世界日报》主笔、香港大学前教授黄康显记载:城寨内虽然无法无天,但却并非一片混乱,城寨内部的其他民间组织,和黑帮一起构建了一种稳定的地下秩序。
当时,九龙城寨除了黑帮,还有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治安队、街坊福利事业促进委员会、巡逻队、九龙城寨人民代表大会(自治组织,实际与大陆并无联系)等组织,这些组织和帮派势力、宗教团体、志愿组织等一起维护城寨秩序,承担着原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如福利会就曾掏钱清理城寨内的污水、垃圾,义工组织曾给街道架设路灯……
贫民窟中的光明
道义是生存准则
许多人都认为九龙城寨内除了黑帮成员,就只有瘾君子、毒贩、妓女、无证游医……在九龙城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是一个噩梦。但实际上,九龙城寨除了社会最底层的人员和职业,还有着全香港最廉价的房子,最便宜的饮食,不用交各种税金,而且城寨内部的小型工厂多,能让家贫如洗的人在这里生存,在某些方面,城寨不仅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产生“正能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无证的医生遭到香港政府驱除,这些医生就把诊所开到了九龙城寨,给一些社团及贫民看病,他们往往收费廉价,造福了无数穷苦病患。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到城寨看病的患者有数十万,这不但说明了九龙城寨在那个医疗贫乏的年代所起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人们对九龙城寨那些无证游医的信任,当时香港人对城寨印象最深刻的标志,大概就是沿街挂着的各种牙医诊所的招牌。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住在九龙城寨里的人都是坏人,很多人也只是为生活所迫。许多来自内地或东南亚的移民,初到香港时便寄身在九龙城寨,那些生活出现暂时困境的人,也可以进入九龙城寨,靠这里的廉价生活成本渡过难关,然后东山再起。整个城寨被分为东、西两区,东区是黑色地带,黑帮和通缉犯等聚集在此活动,西区则是善良百姓居住的地方,但对于居住在城寨内部的人来说,两区实际上区别不大,曾为了便宜租金而搬到城寨东区生活的陈祥存说:“当你熟悉一个小区,你就不会恐惧它,说到龙蛇混杂,我小时候亲眼看过摆放多张木桌,上面放有多包白粉。”
在上世纪80年代,九龙城寨达到巅峰后,也迅速迎来了衰落。1984年,中英两国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处理香港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整顿九龙城寨。为此,香港政府决定拆毁城寨,迁徙居民,这件事曾遭到城寨内很多人的反对,一直拖延到1993年,城寨才彻底被清拆,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政府在原城寨的遗址上,按清代江南园林的风格修建的九龙城寨公园。
在城寨内部居民的回忆中,城寨内虽然三教九流、龙蛇混杂,但街坊邻里之间却关系融洽,互帮互助,如果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老乡,那更是共度时艰。在九龙城寨,并不是依靠法律和道德来管束人,而依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情义和信任成了无形之中的法则。九龙城寨的这种社会状态,以及它曾经的罪恶和混乱,成了后来无数人所痴迷的题材,被拿来拍成各种影视作品,香港电影类型中的警匪片即脱胎于此,如成龙的《重案组》、麦当雄的《省港旗兵》、杜琪峰的《龙城岁月》、钱小豪的《城寨出来者》等。
九龙城寨魔幻的建筑空间和社会状态,也让无数外国创作者痴迷,英国纪实作家给它起的名字是“黑暗之城”,日本摄影师则索性叫它“东洋魔窟”,几本著名的寨城影集都出自外国人之手,他们在创作小说漫画、恐怖电影、电脑游戏时,也都从九龙城寨汲取了灵感,不仅如此,一支美国金属乐队还以“九龙寨城”作为自己乐队的名字……
作者:彭泽琴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