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 纪 最 重 要 的 是 什 么?——人才!”电影《天下无贼》 中这一著名台词早已被奉为经典。 的确,人才就代表了国家的实力和 未来,而培养人才靠的就是教育。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大力发展教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逐 年增加,尤其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 期大学进行扩招后,高学历的学生 数量如火箭般猛涨。2013 年大学 毕业生的人数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 的 699 万,大学毕业生在同龄人的 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
按理说,一个这么多年轻人 都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国家,应该人才满天下,科技水平非常发达。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相差很远,而作为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最为自豪的制造业,其科技含量也很低, 自主产品有限,产品粗糙、质量低劣,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中国目前只能称作“制造大国”, 与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日本相比,质量和技术水准都无法相提并论,甚至与制造业处于中游的韩国相比也逊色不少。
“德国制造”:质量代名词
说起“德国制造”,全世界没有人不会竖起大拇指,它简直就是高品质、可信赖的代名词。不仅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知名的国际化大企业都以无与伦比的质量傲 视世界,就是一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行业,德国制造同样有着享誉全球的高质量。以多尔曼公司为例, 这家生产的只是普普通通的门锁、 铰链和玻璃幕墙等,技术门槛低, 价格竞争激烈,但多尔曼拥有的不仅仅是质量最好的锁,而且还具有顶级安全软件和最好的项目管理者,是极少数能够在像160 层高的迪拜塔这样的工程中安装复杂安全系统的公司之一,这使得它在全球的竞争对手都甘拜下风。
“德国制造”的商标在世界市场上绝对是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同样的产品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其售价就比盖上其他印记的产品高得多。“德国制造”的名声甚至传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2008 年汶川地震后,灾区陆续收到各国 援助的帐篷等救灾物资。灾民们经 常互相打听他人住的是哪个国家的帐篷,而住德国帐篷的灾民往往会引来周围人的羡慕,因为德国帐篷的质量是最好的。100 多年前德国 一家公司在青岛修建的基督教堂上的钟表迄今仍然运转正常。2010 年,一名生产大型齿轮的德国商人在青岛旅游时看到这座钟,他一 眼就认出钟表所用的齿轮是由他的家族企业供应的,该商人表示 : “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 300 年。”1907 年由德国公司承建的兰州黄河铁桥,迄今已度过了 106 个春秋,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冰凌冲击、洪水冲刷、地震摇撼、风雨剥蚀、车船碰撞以及战争的洗礼,今天依然坚固牢靠。
其实,德国产品曾经也是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代名词,19 世纪时,德国人不择手段地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廉价销售冲击 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在过去的 100 多 年间,“德国制造”如何从山寨大国变身为制造业的领头羊呢?对质量的完美追求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那么,保持质量长久领先的奥秘又在哪里呢?德国政府出版的 《德国概况》一书中说到 :“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 这里的技术力量显然指的是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正是这些人才让“德 国制造”屹立不倒。
然而,这些人大都没有上过大 学,他们都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为什么中国大学本科毕 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却比不过一群德国职校的毕业生呢?德国培 养人才的方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德国中专的“学徒制”
德国的培养模式确实与我国迥然不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仅为 20%,与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相比差太远。这并不是因为德国大学的录取率低,而是德国学生并不像中国学生一样挤破了头都想上大学。在德国,只有一小部分年轻人愿意上大学深造做研 究,而大多数年轻人都宁愿接受中 等职业教育(即中专),早早毕业出来进入工作岗位,德国中专毕业的学生,因为训练完整、实际、专 业,工资待遇比大学生只高不低。
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可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整天混日子,什么也学不到。事实上,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德国学生不仅拥有娴熟的技术,而且还具备了很强的文化水平和科研能力,相当一部分人已 经达到了其他国家大学毕业的水准,尤其是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跟大学生相比更胜一筹。 德国的中专为什么这么厉害 呢?因为它沿袭了古老的“学徒制”,把学生变成学徒,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而是在实践中学习成 长。学生初中毕业后要想接受职业 教育,必须先和企业签订学徒合约, 然后根据自己的职业,再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学校负责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每个学期会有几个星期在学校学习,几个星期在企业做学徒,随着年级的升高,在学校的时间逐渐缩 短,在企业的时间逐渐变长。
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城英戈尔施塔特是著名企业奥迪汽车的总 部,18 岁的多米尼克是奥迪汽车装配车间的学徒工,他没有上大学, 而是上了一家中专学校。他每个月大约有 3 周在奥迪当学徒,一周则在学校上课。在3年半的学徒期间, 他不仅无需支付学费,每月还能获得近800欧元(约合人民币6400元) 的工资。因为,他当学徒时就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学费、工资以及相应的保险全由公司承担。像他这样的学徒,奥迪公司每年要招入 数百名。
位于柏林市中心的 KPM 陶瓷厂是全球最知名的陶瓷厂,迄今已有 250 年的历史。在现代化厂房里,工匠们仍通过手工打造每一件产品,且至少要经过 9 道制作程序, 只要一环出错,就要重头来过。所 以,每个工匠都要从学徒开始,没 有 5 年以上的经验是无法直接在产 品线上工作的。他们所生产的每一 件瓷器都价值不菲,一件 KPM 瓷 器的均价在 500 - 1000 欧元之间, 最贵的 KPM 瓷器甚至达到上百万欧元,是世界顶级瓷器奢侈品之一。
陶瓷曾是中国最驰名的产品, 但今天,就连景德镇陶瓷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也大大下降了,究其原因, 学徒制的消失,使得传统工艺无法传承,是根本原因之一。
“学徒制”的现代意义
德国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是历史形成的,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公元 12 世纪之后,欧洲新兴 城市遍地开花,如威尼斯、热那亚、 马赛、巴黎、伦敦、柏林……城市手工业和贸易部门组织成“行会”, “行会”规定学徒必须接受严格培 训,未经培训,任何人不允许从事 手工业或贸易。19 世纪以来,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对学徒在传授技能(专业实践)的同时,传授 知识(专业理论和常识)变得愈来愈重要了,于是,在德国形成了以 “双轨制”为特色的中专教育,学生通常每周 3 ~ 4 天在企业培训技能,1 ~ 2 天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理论。
可以说,德国的中专教育是古老学徒制的现代化,学生的本领主要是企业的熟练工人传授的。企业是技术存在的社会场所,从企业学技术,就不会存在“雾里看花” 的现象,学生对具体的技术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就不再那么空洞,也不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新的技术层出不穷, 而学生也只有在企业才能及时地接触并学到新技术。
德国法律没有强制各工厂接受学徒,但到目前为止,已有 45 万家工厂实行这种制度,工会在约 450 个行业中强制规定,必须有学徒经历才能被聘为正式员工。目前德国有各种职业学校 9000 多所, 有近 52 万个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中心,职业培训已经商品化和大众化。
在德国,社会分配是依据对社会贡献大小决定的,并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鄙薄职业技能教育的倾向。在德国,普遍有重视技能、 尊重技工的良好氛围。德国的许多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他们的职业生涯大都是从技工开始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 曼 2006 年 2 月在访问中国时指出, 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面,设计产品的工程师水平很高,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工水平很低,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是难以腾飞的。德国的工业结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彻底的破坏,战后德国人保存并继承了培训 技术工人的古老传统和价值观,这大大地促进了德国工业结构在意想不到的短短一段时间里的重新建立,并奠定了其引人注目的出口国的地位。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效仿德国,实行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 式,将学术教育和技术经验相结合, 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瑞士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会选择职业教育,瑞士的职业学校不仅在当地很受欢迎,它也是世界各地的 学子非常仰慕的地方。其中,酒店管理教育就是瑞士最出名的,海外学生要想去瑞士就读这些酒店管理 专业,光学费就要超过 100 万人民 币。很多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 国等都已引进了这种教育模式,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