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水泊梁山”为什么会干涸?

“八百里水泊梁山”兴衰记

黄河的改道和泛滥,造就了曾经的“八百里水泊梁山”,而也正是黄河的改道,让这片水体逐年萎缩直至面临消失。而比黄河更可怕的,是人们竭泽而渔的开发,当人们以发展之名绑架“梁山泊”,肆无忌惮地大兴土木、围堤养殖,还为了“水泊梁山”之争而打起了官司,当年那些好汉忠信正义、替天行道的精神,也因此随着消失的水体而干涸,荡然无存……

在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中,《水浒传》是最酣畅淋漓的一部,书中的梁山泊“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山排巨浪,水接遥天……”是一个聚啸山林,称王称霸的好去处,所以才有了108条好汉在此聚义,替天行道的故事。

如今,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们早已逝去,他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梁山泊,干涸得只剩下了东平湖一个湖泊。几年间,我数次走访了曾经的梁山泊,发现好汉的后人们过度开发湖岸,大搞围堤养殖,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也许再过百年,“水泊梁山”的所有遗存将彻底干涸。

因黄河而兴衰的梁山泊

要弄清楚水泊梁山为什么会干涸,就首先要弄清楚水泊梁山的来历。

“水泊梁山”其实是由一堆山水组合而成,山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4座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7座小山峰组成,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占地约3.5平方公里;水则是由汶水和济水,再加上黄河汇聚而成。在上古时期,黄河流经此地时经常爆发洪水,因此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湖泽,人们把它叫做“大野泽”,是与云梦泽齐名的大湖。

在黄河连年洪水的影响下,大野泽的面积迅速增大,到汉武帝时期已经是纵横五百里的大湖,到北宋初时,黄河发生了三次大决口,大量的河水涌入大野泽,致使大野泽进一步扩大,成为日后所说的“八百里水泊梁山”。

公元1119年12月,宋江聚集了36人,在水泊梁山起义,后世那个被传颂为“及时雨”的男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与小说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宋江并没有在梁山泊占山为王,而是游击作战。他一路攻下了河朔(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青州、齐州(今济南)、濮州(今菏泽)等地,其声威、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小说中的梁山泊好汉。

梁山泊因黄河而兴起,同样也因黄河而衰落。南宋时,由于黄河南下夺淮入海,梁山泊失去了水源补给,开始萎缩,但仍有方圆三百多里,成为多支农民义军北上抗金的前哨阵地。此后的数百年,由于黄河泥沙淤积和水源减少,梁山泊进一步萎缩,被逐渐分割成多个洼地和小湖泊。

清朝咸丰年间,黄河在河南省兰考县北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黄河水再次流入了梁山泊旧地,形成了四五个湖泊。民国时期,为了防治水患,对该地区的黄河采用了建堤、围垦等治理方式,创造了大量的农田。但随着黄河带来的泥沙日渐淤积,这些湖的湖底越来越高,最后露出水面,成为了滩涂和沼泽,最终变为陆地。

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会长杜贵晨说:“数千年间,梁山泊因黄河常年决口注入的影响而时大时小,宋代号称‘八百里水泊’,后世黄河改道,梁山泊渐渐退水为地,至今梁山周围,一望平畴,世间再无‘梁山泊’了。”似乎是为了印证杜贵晨的话,在山东省梁山县附近的南旺湖,看不到一片水面,只有无尽的黄土荒野。

2010年10月18日,梁山县召开“天下水浒论坛”,万余名专家提出质疑,认为梁山泊并没有完全干涸,最后经专家讨论研究,确定以山东东平湖往南,至梁山草洼湿地为“梁山泊”遗存水域,承认明末清初古东平州辖内:即今东平、梁山、郓城、汶上、阳谷的诸湖与河流,皆为梁山泊的范围,干涸的梁山泊,就在一夜之内重获新生。

围湖开发“逼死”梁山泊

在专家划定的梁山泊遗存水域中,东平湖属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管辖,西依黄河,北临济南,东连大汶河,南与大梁山遥遥相对。重要的地理位置,让它与京杭大运河联系在一起,成为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枢纽站。然而,频繁的开发除了带来了繁荣,也给这处梁山泊最后的遗存水域带来了威胁。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人们便开始在东平湖的浅水区和滩涂地带进行围湖造田和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并一直持续至今,虽然人们因此获得了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却也导致东平湖的水体面积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同时还造成了严重污染。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遵循“以粮为纲”的政策,当地在东平湖滞洪区大搞排水还耕、围湖造田活动,开发耕地接近10万亩。

为了发展渔业,人们在东平湖周围的各种洼涝地修建了大量的鱼塘,不仅如此,还在湖区实行网箱和围网养殖,据不完全统计,东平湖目前的箱养数量有数万架,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围网中非养殖用的围网预计有1.8万亩。数量巨大的养殖场给东平湖带来巨大的压力,并最终在2013年发生了生态灾难。

2013年6月,东平湖银山镇顾庞村开始出现养殖场的鱼与湖区野鱼大量死亡现象,105家养殖户几乎宣布破产,愤怒的渔民将死鱼扔进了镇政府,网上一度有帖子称“湖区野鱼几乎死绝。”

事件发生后,山东省环保厅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发生死鱼事件的水域,养殖场的渔民为了能养更多的鱼,大量设置网箱,导致养殖密度过大,水体难以交换,最终水体溶解氧下降,鱼群缺氧而死。

实际上,在整个东平湖区,这种过度养殖的现象十分常见,密集的养殖,结果导致水质污染,使得水生植物和动物逐渐枯竭。有环保机构检测了东平湖的湖水,发现湖内鱼类最喜欢吃的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舌藻、菰、芦苇等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这就进一步导致湖区内的鱼虾数量锐减。

据居住在东平湖的渔民李杰反映,1988年以前,湖区的水质一直非常好,一网下去能打到很多鱼,但自从1991年开始,水质开始变差,湖里的野生鱼也变得少了。过去东平湖还常有水鸟聚集,其中不乏东方白鹳、鸳鸯这样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但现在的东平湖,鸟类不管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极少了,以前那芦苇成片、鱼虾肥美的梁山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哭笑不得的水泊之争

当我们感叹梁山泊逐渐萎缩、干涸,环境变得恶劣时,还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消失的绝不仅仅是梁山泊的水,还有梁山泊的精神。

山东的梁山、郓城、东平、阳谷和高唐5个县,是和《水浒传》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水浒传》里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所以几个县都看上了“水泊梁山”这块金字招牌。在过去的10年中,为了发展旅游经济,5个县都建设起了一个或者几个和“水浒”有关的旅游项目,概括起来就是“山、水、冈、里、府”:梁山县好汉们聚义的梁山,东平县梁山泊唯一的遗存水域东平湖,阳谷县武松打虎的景阳冈,郓城县宋江、晁盖故里,以及高唐县的柴进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梁山县和东平县,为了争夺水泊梁山之名,两县甚至打起了官司。

2006年,梁山县发现距离自己不过30多公里的东平县打出了“水泊梁山”的牌子,大力进行旅游开发和宣传,并把东平湖边的两座山说成是北梁山和前梁山,在东平湖的湖心岛水域修建了大量和“水浒”有关的建筑。东平县的这种举动立即惹恼了梁山县,时任梁山县旅游局局长刘万功忿忿不平地说:“知道我们为什么叫梁山县吗?因为我们县有座山叫梁山,就是当年108条好汉聚义的地方,不论从当地百姓的认同感,还是从历史形成原因来看,我们才是真正的‘水泊梁山’!”

刘万功的话并非空穴来风,梁山脚下出土的兵器、瓦片、农作物等,也证明了他的话。但东平方面对此却并不赞同,坚持认为东平湖是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而且东平曾出土过“宋江在此聚义”的石碑,自己才是正宗的水泊梁山。东平湖的石庙村,也适时站出来说自己就是水浒中的石碣村,村中七成以上的居民都姓阮,正是当年的好汉——“活阎罗”阮小七的后人。

最终,梁山县旅游部门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东平县梁山泊旅游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停止虚假宣传,并索赔150万元。这场官司在当地闹得人尽皆知,而且双方僵持不下,一直持续了3年才终审,法院判决东平败诉。不过,判决结果一直没有履行,双方发现官司打下来两败俱伤,不但让人看了笑话,还损害了“水浒旅游”的整体形象,于是双方都非常默契地没有再追究,而是各自继续发展。

一直苦恼于没有水泊的梁山县,在官司之后痛定思痛,决定开展造水工程。2010年,在梁山县的水浒文化公园,几十台推土机、挖掘机轰鸣着开始作业,工程将通过筑堤、调水等措施,人工恢复梁山县的水泊。2012年,水面工程底部铺设防渗膜,水再次流进了干涸已久的梁山山脚,但那小得可怜的水体,显然不再是昔年的“八百里水泊梁山”了。

作者:邢卫民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