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绳索语言史上人类经历了什么?

破译绳索语言

从时代背景来看,印加文明无疑是一个发达的技术文明。15世纪,印加帝国处于巅峰状态,其疆域从今天的厄瓜多尔延伸到智利,延绵近5000千米。印加人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山顶之城——王室住地马丘比丘,铺设了庞大的道路网络,还用编织的绳索建造了许多座结实的吊桥。然而,印加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就好像他们根本没有学会写字。

或者,其实他们留下了文字记录,但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文字形式,而是色彩缤纷的打结绳索所呈现的绳索语言。考古学家把这种语言称为“奇普”,并且知道印加人的复杂绳结是像算盘一样的数字记录系统。但考古学家现在意识到,奇普可能也记录着早就失落的故事、神话和歌曲。

在之前100年的研究中,没有人想到过印加人的绳索会说话。但最近的考古突破了已开始打开印加人纠缠的绳结,揭示出隐身于绳索中的印加语言。现在,两位人类学家正在逐渐破解印加绳索密码,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长久以来被欧洲人贬低的印加文明。

在秘鲁发现的奇普。

神奇绳索 用于计数,也用于记事?

16世纪30年代,由皮萨罗带头的西班牙征服者首次与印加人相遇。他们被印加人宏伟的石头城市和炫目的金银财宝深深震撼。而随着西班牙占领印加帝国和向印加人强加西班牙习俗,他们也开始对组织有方的印加社会着迷。

印加君主以联邦制管辖这个人口多达1000万的大帝国。权力集中于位于今天秘鲁南部的库斯科,但也分散于遍布那些部分自治省份的多个权力阶层。印加人没有货币和市场经济,他们的食物和其他商品受中央控制。人们有自己的土地耕种,但每个印加人都以自己的劳动从国库里换来生活必备物资。在这方面,印加帝国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物体系。

对于印加帝国属于哪种体制,考古学界争论不休,但所有考古学家都不否认印加帝国的管理卓有成效。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印加帝国堪称管理有序,非常先进。管理成功的关键是可靠的数据流、贡物账户和仓库记录。为此,印加人依赖奇普的保管人。这些保管人都训练有素,能在绳索上缠结出意义。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的高贵阶层。

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

现存的绝大多数奇普都由一条铅笔粗的主绳构成。主绳上有多条挂绳,挂绳上又各有挂绳。西班牙人描述了印加人怎样用奇普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名印加公主和一名西班牙征服者所生的儿子、诗人拉维加在1609年记述说,印加人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来为王国内的所有东西(不管是已付的还是到期未付的)计数,方法就是打不同颜色的绳结。

有理由相信奇普可能也记录其他事情,其中包括许多文明所记录的那些讲述信息。包括拉维拉在内的许多记录者都声称,印加人还用绳结记录战争、到访印加帝国的人和印加帝王的讲话及主张等。没错,拉维拉惯于支支吾吾和自相矛盾。但现存奇普中有大约1/3的结构明显比其他奇普复杂,就好像前者包含着不同类别的信息。不过,几十年来没人注意到这一点,这是由于无人能解读这些奇普。

意外突破 源自奇普记录与西班牙文对应

对奇普含义的首批线索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人类学家洛克对收藏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位于纽约市)里的一堆奇普进行了分析。他注意到那些绳结的排列方式就像算盘珠子。他证明了位于不同高度的每一排绳结分别代表个、十、百位等。这与印加人用来划分贡物群组的十进位系统是吻合的。

洛克的这一发现激起了考古学界对奇普的研究浪潮。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界依然不清楚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比如,知道有数字76,但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为回答这个问题,最理想的是能把奇普翻译成一种熟悉的语言。这与罗塞塔石碑的意义相同。罗塞塔石碑上既有一段埃及象形文字,也有这段文字的古希腊语译文,这样就帮助考古学界破译了埃及象形文字。由于没有译文做参考,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乌尔顿在过去25年里追踪了收藏于全球各地博物馆中和私人手里的奇普,并且对它们进行仔细的数字化分析。今天,他的“奇普数据库项目”中包含超过900个奇普的细节。

奇普中包含各种各样的因素:绳索颜色、绳结结构和连接方向。在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奇普之后。乌尔顿开始意识到每两个不同因素都可能在加密信息。例如,在一个方向打的一个基本绳结可能代表“已付”。到2012年,他有了一个更具体的猜想:绳结方向、绳索颜色或两者组合对应于绳索记录的进贡者社会地位及姓名。但由于没有奇普译文,这一猜想无法被验证。

2016年,乌尔顿在浏览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时,发现一本书中记录着17世纪70年代的一次西班牙人口普查情况。它是对雷奎村(位于今天秘鲁西部圣塔山谷)周围6个印加部族的人口普查。凑巧的是,烏尔顿的数据库中包含同时期同地区这6个印加部族的奇普。在理论上,这些奇普记录的信息和西班牙人对这些部族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相同。

乌尔顿发现,西班牙人进行的人口普查中记录了132名进贡者,而这些奇普有132个绳结。另外,绳索上的数字也与西班牙人记录的征收额吻合。如此一来,这份西班牙人的记录看来就是奇普译文了。

即便如此,乌尔顿还是难以梳理这些奇普和西班牙人记录中的细节对应。于是他向哈佛大学本科生曼尼求助。曼尼的母语是西班牙语,专业是经济学,他还是电子制表专家。曼尼竭尽全力产生奇普数据表,从中梳理、寻找匹配模式。2018年,曼尼和乌尔顿首次证明挂绳与主绳的连接方式表明了进贡者所属部族。

美国华盛顿特区华盛顿大学专家杰弗里评价说,曼尼和乌尔顿的这一发现非常重要。杰弗里本身就是印加帝国之前的瓦里帝国的奇普专家。他认为曼尼和乌尔顿的发现提供了一种解读奇普的新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靠谱,更直截了当。但奇普是否也记录着故事?这仍然悬而未决。

手拿奇普的印加信使

乌尔顿并非是在奇普中尝试寻找数字和名字以外含义的唯一科学家。过去10年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民族志女学者西岚一直在安第斯山中部寻找保留了奇普传统的社会。她首先在档案中寻找对奇普的提及,然后前往遥远村庄找寻可能幸存的奇普。

这一策略的失败常常多于成功。但在2015年,西岚的坚持获得了成效。在观看了一部有关西岚工作的纪录片后,秘鲁利马市一位女性联系到了西岚,说起了她的生长地——遥远村庄圣胡安保存的奇普。该村村民相信,这些由当地部族首领制作的书信奇普记录着18世纪后期部族人对西班牙人的反抗。而到了那时,当地人也能讲西班牙语,因此就有奇普和西班牙语的对照。

这些奇普被锁在村教堂的一间地下室里。西岚和丈夫是有幸见到这些奇普的首批外族人。奇普是村里的宝物,而奇普看管人48小时后就要前往另一个村参加活动,因此西岚只有48小时时间来研究奇普。

在严格监督下,西岚开始拍摄奇普、文字记载和记笔记。每个奇普都有数百根挂绳,它们的色彩之多样、结构之复杂,超过西岚以往见过的任何奇普。很明显的是,奇普中使用的不同动物纤维只有通过触摸才能辨识。村民们告诉西岚,奇普是“动物语言”,不同的动物毛有不同意义。

西岚的研究表明,这些奇普的挂绳有95种色彩组合、毛发类型和打结方向。这么多的组合,符合发现于音节文字体系中的典型象征符号数量范围。英语就是这样一种文字体系,比如英语字母(象征符号)组合C-A-T对应英语中“猫(cat)”这个单词的读音。西岚猜想,奇普也是一种音节文字体系。由此,她开始猜测奇普既包含发音符号也包含表意符号,也就是说,奇普是单词串成的词组和句子。

绳索语言

印加人用奇普(绳结)记录数据。奇普的主绳上有多根挂绳,它们可能代表不同的个人或村庄。绳结上的打结圈数代表数字,绳结在挂绳上的高度代表十、百、千、万等。

西岚展示自己发现的奇普。

2018年初,西岚甚至读懂了一点点奇普。她说,在破译一种文字时,最重要的一步是找出在不同位置重复出现的信息。因为圣胡安奇普被认为是字母组合,它们就很可能表达了发送者和接收者。西岚正是由此入手的。她从村民那里得知,其中一个奇普的主绳包含的一些挂绳(村民指定了这些挂绳)代表了两位部族头领中一人的头衔。她假定这些挂绳指的是一位叫Alluka的头领(其名字发音是Ay-ew-ka)。她还猜测信件奇普作者(即这位首领)可能在结尾处署名。也就是说,最后3根挂绳可能代表音节ay、ew和ka。

假定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西岚在第二个奇普中寻找与第一个奇普中同样色彩、打结方式相同的挂绳。结果发现,两个奇普中最后3根挂绳中前两根匹配,代表A-ka。但最后一根的匹配方式未知。这根挂绳是用小羊驼毛制成的,为黄褐色。西岚知道,当地人语言中这个颜色叫paru。再尝试其他一些已知音节,同时允许小幅变动,就得到了Yakapar这个名字。而这正是这些奇普记录的参与反叛的另一个部族的名字。

从西班牙文记录中,西岚得知其中一个奇普是一位Yakapar部族成员写给圣胡安部族的一封信。西岚相信自己已经辨识了这封信。她相信,圣胡安奇普證明印加奇普真的记录了讲述内容。

实地考察 有科学家认同奇普记事

就算西岚推断无误,也有可能这些后期奇普受到了西班牙文影响。乌尔顿认为,音节奇普是奇普后来的变种,也可能只是地方性变种,甚至可能是一次性变种。西岚承认,目前并不清楚这些奇普与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奇普有什么关联。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奇普没有意义。西岚指出,就算这些后期奇普受到了字母文字影响,她依然认为印加人发明能触知的文字体系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大成就。未来两年她将在秘鲁进行更多实地研究,尝试解读圣胡安奇普和在其也地方寻找类似样本。

乌尔顿也在把注意力转向讲述性奇普,但也有关奇普加密信息的观点与西岚的不同。他认为奇普可能是一种会意文字,即采用象征符号传递信息,与一种语言无关。换句话说,奇普就像路标。我们看见路标就明白了,无须说出来。奇普与路标相似是说得通的,因为印加帝国民族众多,语言体系复杂。

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当时有任何西班牙入学会了阅读和制作奇普。这说明奇普可能比常规文字更复杂,或者两者概念截然不同。西岚说,奇普这种文字体系是三维的,依赖于触摸也依赖于观察,这就让破译奇普奥秘变得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如果印加人以如此方式使用奇普,我们就可能由此了解他们的世界观。对于一种依赖触摸的文字体系,我们必须从非常规角度去研究。(责任编辑 程辉)

奇普学者西岚

印加人的创造力

如果你想了解印加人的创造力是多么了不起,你就不妨去塔博马凯考古遗址(图1)看看。这个遗址位于印加帝国曾经的首都库斯科附近,由岩石堆砌的台阶、水道和水渠组成。考古学家并不清楚塔博马凯的功能,但相信它可能是军事前哨或贵族玩乐场所。不管它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它都证明了印加人的组织和创造能力。

在印加人居住的山地上缺乏平地,于是印加人创建梯田种植作物。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印加人也创立了农业试验站(图2),在那里测试作物在什么高度的梯田上生长最好。

印加人的文明程度蛮高,但看来印加人没有文字,这显得很奇怪。这也是印加绳结被认为可能包含数字、故事和理念信息的原因之一。印加人不遗余力运送奇普:信使把奇普绳索搭在肩上,跑到帝国各地。为此,印加人创建了全国道路网(其中大量是山路)和无数座草编吊桥。现存最大的一座印加吊桥(图3)跨越安第斯山高处的一条河流。当地人每年合力更新吊桥用的草绳。

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是一座15世纪的印加城堡。它位于秘鲁南部库斯科地区的山顶上,高出海平面2430米。许多考古学家相信,马丘比丘是印加国王帕查库提(1438-1472)的一座行宫。马丘比丘也是印加文明最有名的象征。它建于1450年前后,100年后在西班牙占领期间被遗弃。虽然当地人都知道马丘比丘,殖民时期的西班牙人却不知道它的存在。1911年,美国历史学家宾汉姆让马丘比丘首次得到全球关注。

马丘比丘是以典型的印加风格建造的,即用磨得发光的石头建墙。马丘比丘的三座主要建筑是拴日石、太阳神庙和三窗房。马丘比丘的大多数外围建筑已得到重建,目的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马丘比丘原来的样子。如今,马丘比丘的重建工作仍在进行。1983年,马丘比丘被宣布为世界遗产。在2007年的一项全球互联网投票中,马丘比丘当选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尤耶亞科木乃伊

尤耶亚科儿童(也称尤耶亚科木乃伊)是考古学家1999年在安第斯山尤耶亚科火山(高6739米,位于智利和阿根廷交界处)顶发现的3具印加儿童(两女一男)木乃伊(干尸)。这些孩子都是殉人,这一人殉仪式可能发生于大约1500年。当时,这些孩子喝下强力麻醉性毒酒,被麻醉后在山顶上被冻死,尸体被放入一个位于地面下1.5米的基室。它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印加木乃伊。2001年,阿根廷宣布尤耶亚科木乃伊是该国的历史财富。自2007年起,这些木乃伊在阿根廷萨尔塔市博物馆展出。

破译绳索语言

作者:刘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