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国五大镇山策划皇帝们在这里祭祀
“五镇”,是一个让当代人颇感陌生又易生歧义的词汇。其实,这里的“五镇”既不是某个小镇的名字,也不是五个镇的合称,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几乎与五岳有着同等地位的五座名山的合称。
在中国古代,每当国家有大事,国君会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祭祀的地点和对象,往往选择高山、大河、湖泊、海洋等具有突出形象的地理主体。经过一代又一代帝王乐此不疲的登临、祭祀和敕封,逐渐形成了“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等概念。而其中的“五镇”,则分别是指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数千年来,作为山川海泽之灵,这五座镇山一直被列入国家最高级别的祀典——直到今天,在北京的地坛、先农坛,我们还能看见属于“五镇”的神位与“五岳”并存,森然而立。
东镇沂山,位于山东潍坊市临朐县境内,是“沂蒙山区”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沂山古称“海岳”,有着“大海东来第一山”和“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在华夏文明史上,以沂蒙山区为代表的“齐文化”和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鲁文化”遥相呼应,相互激荡、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但是,岁月荏苒,即便是位居“五镇”之首的沂山,现在也没有了过去的辉煌,不过,当我们重新将目光聚集于此,才发现这里不仅完整地保存、传承着厚重的镇山文化,还呈现出满山苍翠的自然之美。
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关于它的起点,要回溯到4000多年前:公元前2024年冬天,禹从都城平阳出发,来到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搭了一座极其简陋的“行宫”。次年春天,禹在茅山大会各路诸侯,按照政绩进行相应的封赏或惩罚。为了纪念此次“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所谓“会稽”,就是“考核功绩”的意思。此后,会稽山开始成为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最终演变为中国五镇之一的南镇。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奔腾的渭河水流浩荡,滋润出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自古这里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作物,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夏、商之后,繁荣了八百年的周王朝以及开创历史新纪元的秦王朝,均发祥于宝鸡,而帝王们认为这是吴山保护之功,便将其封为“西岳”,地位甚至超过了“东岳泰山”。到隋朝时期,吴山被明确列为“西镇”,就此展开了更加辉煌的篇章……
北镇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境内,扼守着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咽喉。它是中原政权敕封的圣山,但却有一个充满蛮荒色彩的名字,还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所控制。不过,它应该是最早成为“五镇”之一的名山。大禹治水之后,舜帝对洪灾心有余悸,为了防止江山再度在洪灾中漂流、迷失,因此在当时的每个州都选取了一座大山加以“重镇”,医巫闾山便是当时的幽州镇山,后来被称为“北镇”。到了隋朝,隋文帝册封四镇,加上已有的北镇,流传至今的“五镇”这一概念便正式诞生了。相比之下,位于山西临汾的中镇霍山似乎名声最小,但在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它已经成为天子祭天祈神的主要场所,以“霍然太岳”之名,一度成为统领海内群山的“一岳独尊”。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帝王的频繁祭祀,给“五镇”戴上了崇高而神圣的光环。进入晚清时期,随着封建王朝走向终结,国家祭祀的行为逐渐荒废,“五镇”的概念渐渐沉寂于时间的角落……今天,我们带着审读的目光翻开历史,再一次走进“五镇”,才发现依然可以找到它们曾经鲜活的记忆——因为沉寂并不等于忘却,往事也并不如烟,曾经的荣耀固然已经凋零,但它们各自的精彩却从未落幕……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