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小丑
2016年之后,小丑在世界范围内似乎变为了一个恐惧而不是快乐的象征。一连串的恐怖杀人案中,罪犯都选择了穿戴小丑装饰的头套。在电影中或者恐怖小说中,小丑的形象也都是罪恶恐怖的化身。就连麦当劳也不得不大刀阔斧地修改自己的品牌吉祥物——从1960年就是小丑形象的罗纳德·麦克唐纳。
小丑恐惧感来源于何处?
世界上有许多人,生平最怕的就是小丑。美国调查曾经发现,受访的2000人中,四成人害怕小丑,人数比害怕恐怖分子的还要多。小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这种扮丑装蠢的形象,几乎在历史上的每个文明里都出现过,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宫廷里,都有小丑滑稽的身影,演个傻子或是穷鬼,上蹿下跳,龇牙咧嘴,只为讨王公贵族们一笑。直到17世纪早期,英国喜剧演员约瑟夫·格里马尔迪,创造了第一个白脸小丑,并发扬了小丑的滑稽表演和英国哑剧,被誉为英国的“小丑之父”。从他开始,小丑逐渐作为马戏团的标志。但是即便是在历史中,小丑也不只是個滑稽的角色,而是一种双重的存在,既充满了对快乐的期待,也伴随着对命运的嘲讽。
而近代一些破坏小丑形象的事,似乎最初归咎于一个名叫约翰·盖西的连环杀人犯,他在1972年和1978年之间,对至少33名,年龄由14岁至21岁的男孩进行了性侵犯和谋杀。因为平日里盖西参加活动时都装扮为小丑形象,事发时也都多次装扮为小丑,事后他也被叫做“杀人小丑”。其实真正给一大波人造成心理阴影的,还得归于赋予小丑恐怖形象的文学影视作品。如1892年的歌剧《丑角》,斯皮尔伯格编剧的电影《吵闹鬼》,DC漫画中的反派“小丑”等等让人难以忘却的反面形象。
小丑那一成不变的笑脸,无形之中使人焦虑,从而产生恐慌感。心理学家卡琳·弗洛拉认为,“人类的沟通是透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但小丑厚重的妆容,加上浮夸的动作,掩盖了他们真正的情绪,这种和正常沟通相反的方式使人不安,会让人在潜意识中提高警觉。”当然无论是强烈的错位感,还是让人不安的“拟人化”也好,这些似乎都源于中世纪的审美观。如今阳光的小丑文化死了或者快死了,那么谁还会拿着那把冒烟的枪,打出来一面旗子博你一笑呢?
直到2016年年底,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觉得有必要为小丑正名,“嘿,伙计们,其实小丑大多数都是好人,它是一种快乐的职业,别再让‘小丑恐惧症蔓延了’!”
阳光的小丑营生
小丑文化是否真的消失了,他们最近都怎么样?这个问题要由国际小丑协会的发言人比布莱迪·鲍勃来回答,“生意好得不得了,周六塔姆沃思的一家酒吧还给我颁了奖,昨天还有70名儿童的生日聚会,他们都大喊着‘小丑先生’!小丑先生!场面也是相当热闹……”小丑的低迷期在鲍勃眼中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他们的商业活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应接不暇。有很多媒体和电视台希望采访鲍勃,鲍勃只能给他们一张印有可笑话语的名片作为回应,上面写道“小丑今年不工作!”
也许社会的确是把小丑消失的事情过于夸大了。霍莉·斯托达特是一位小丑导师,他的工作是培训那些想成为小丑的人。布里斯托尔博物馆甚至对斯托达特提出邀请,请求他作为博物馆常驻小丑。“小丑文化现在其实正处于蓬勃期,有太多的人想成为小丑,也有太多的事需要小丑去做!”的确,小丑会出现在派对上,做做气球造型或其他什么事。但斯托达特每天处理的问题,却是在剧院,战地难民营,还有医院里,很多国际公关公司也都来找他合作。
这些工作地点一点也不夸张,自1993年中东地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小丑组织帮助了科索沃、罗马尼亚和肯尼亚等遭受极端贫困,战争和自然灾害地区的孩子们,给他们带去了欢乐。小丑似乎还有治疗效果,在一些医院里,小丑为一些聋哑人和不能下床的老人,在过道和床头表演节目,他们都被称作“咯咯笑医生”。斯托达特的客户还包括一些下岗工人和退休人员,甚至是那些感到有些迷茫的年轻人,他们总会问“接下来怎么办?”小丑会带给他们一些温和而又惊奇的小游戏,为他们带来看似荒谬而又蕴含光明哲理的可能性,小丑在治疗心理问题时总是独树一帜。“是的,接受你的弱点对小丑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什么时候你都可能失败,但小丑不会陷入停滞或恐慌,他们会在失败后茁壮成长。这就是小丑具有魅力的地方。”
引用1999年去世的戏剧大师雅克·莱科克的理论,“小丑来自社会文化的矛盾,当外部文化和内在差异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就是小丑。但小丑会积极地努力应对矛盾,虽然总是不断地搞砸事情,但他们从来不害怕出错。”莱科克也曾经用这种“自我否定”的方式,鼓励他的学生们通过接受负面的批评找到自己的戏剧道路。
小丑的恐怖形象是否还在蔓延,我们不得而知,但斯托达特似乎从来没有受到过“小丑恐惧症”的影响。“因为那些人根本就不是小丑,他们只是穿着小丑服装的白痴。小丑从来没想过吓唬别人,他们只想给别人带去欢乐。”
(白正义荐自《世界博览》)
作者:枫月栏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