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叙利亚的文物如何救赎?

战时叙利亚的文物救赎

叙利亚,一个被称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文化的聯通融汇之处。自公元前3000年起,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一个又一个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兴起更迭,留下丰富璀璨的文化遗迹。

自2011年爆发战争以来,叙利亚除了遭受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文化遗产也一直面临巨大威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叙利亚6处世界遗产都在战乱中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古城巴尔米拉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阿勒颇损毁程度尤甚。此外,大量文物在战争中被走私、抢掠和破坏。

近年来,随着叙利亚政府逐步收复大部分国土,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方面也取得进展。近日,记者走进叙利亚文物保护的“心脏”——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听文物保护工作者讲述在战火中救赎文物的艰辛历程。

“不要命,也要把文物转移出去”

2014年6月起,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极端分子除了在占领区滥杀无辜,还大肆毁坏文物古迹,博物馆自然也成为他们的“眼中钉”。2015年2月,“伊斯兰国”武装人员手持锤子和电钻在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肆意破坏展品,其中不少文物来自有上千年历史的尼姆鲁德和哈特拉古城。

消息传到叙利亚巴尔米拉博物馆馆长哈立德·哈里里的耳中,老人心急如焚。彼时“伊斯兰国”的铁蹄已跨过幼发拉底河,直逼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沙漠古城,集希腊、罗马、阿拉伯风格于一体,文物古迹遍地,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哈里里视馆藏文物如生命,“我每天都在博物馆工作到半夜,和文物在一起的时间比陪自己妻子的时间都长。”因此,老人决不允许文物落入极端分子手中。

没过多久,“伊斯兰国”就于2015年5月攻至巴尔米拉,守城的政府军被迫撤离。战火眼看就要烧到巴尔米拉博物馆,这时留给哈里里和馆员们用来转移文物的时间仅剩48小时。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行动,更是和死神相互追赶的游戏。博物馆里凡是能带走的文物,都被包裹装箱运往首都大马士革,体积太大暂时运不走的则被保存到更安全的处所。就这样,直到武装分子杀进城的最后一刻,哈里里还在带领大伙争分夺秒地抢救文物。

“当时子弹像下雨一样从四面八方射过来,我们一行人中有5人都受伤了。”哈里里指着手掌上的伤疤,示意他也在逃亡路上中弹了。“就算不要命了,我们也要把文物转移出去。”老人如是说。

“伊斯兰国”进城时,82岁的考古学家哈立德·阿萨德没有选择撤离,他因拒绝透露文物去向而被极端分子残忍杀害。这位一生致力于古城文物研究与保护的老人,誓死保卫他视如生命的文物。

在哈里里和众多馆员的殊死保护下,数百件雕像、陶器等珍贵馆藏逃过一劫,但巴尔米拉仍然留下大量文物来不及转移而惨遭蹂躏。武装分子所到之处,雕像皆被砸碎或推倒,甚至连墙上的古代饰物都被剥掉。古城内几大重要遗迹皆遭破坏:被称作“沙漠新娘”的贝尔神庙被以爆破方式摧毁,城内第二大神庙巴尔沙明神庙和标志性建筑凯旋门被炸得粉碎。此外,不少记录了当地古老而独特的墓葬习俗的陵墓也被挖空或炸毁。

为保护文物,叙利亚政府从2012年起关闭了境内几乎所有博物馆,并通过陆路和空运方式从各地转移了大量文物。例如,2014年8月“伊斯兰国”控制叙东部代尔祖尔省全境之前,当地13000件文物便搭乘军机来到大马士革,被存放到了中央银行的地下金库。

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管理局前局长马蒙·阿卜杜勒-卡里姆说,战争期间叙利亚政府从各省共转移或妥善安置文物30万件,占到叙利亚全部出土文物的九成以上,其中大部分被运到首都大马士革保存。

“修复好,我要带文物回家”

坐落于大马士革市中心的国家博物馆有近百年历史,可谓叙利亚文物保护的“心脏”。它不仅在战时接纳了大量从各地转移来的文物,也是开展文物修复的主阵地。过去6年多,该博物馆出于安全原因一直关闭,仅开放庭院供游客参观。2018年以来,随着大马士革周边安全形势好转,博物馆开放也提上日程。

2018年10月底,国家博物馆在筹备数月后重新向公众开放,随即成为叙利亚文物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馆当天,数百位叙利亚官员、多国考古和文物专家出席了仪式。为叙利亚文物工作操劳大半生的阿卜杜勒-卡里姆感慨道:“国家博物馆的重新开放是叙利亚文物再次向世人揭开面纱的开始!”

目前,国家博物馆率先开放的是希腊罗马时期文物展区,而史前时期、古叙利亚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等展区尚未开放。记者在博物馆中央大厅看到,这里超过一半的区域仍被隔板围住,透过缝隙一探,发现里面竟然堆满了破损的石雕和建筑残骸。在一旁的角落里,几个身穿白色长褂的人正在聚精会神地忙碌着。他们就是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

由于受损文物众多,博物馆只好将正厅清空用来摆放它们,同时在角落开辟了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进行文物修复。

受损文物绝大部分来自巴尔米拉,修复师之一的赫芭·朱马就是从巴尔米拉博物馆被调派到大马士革参与修复这批文物的。已过不惑之年的朱马戴着黑框眼镜,头发在脑后扎成马尾,看上去沉稳而又干练。记者到访时,她正在给一座脸部破损的古罗马半身像“整容”。只见她把调制的泥巴在掌心搅拌,再用一把细长的工具蘸取,小心翼翼地在雕像脸上“描眉画眼”。

朱马介绍说,大部分受损雕像的头都被破坏了,它们或是与躯干分离,或是面部被刮花。虽然博物馆留下了从前拍摄的资料照片,但照片往往只提供一个视角,所以复原雕像的面部着实存在困难。

“古时候巴尔米拉人之所以给已故的亲人刻像,就是希望有一天他们漂泊的灵魂能认得自己,从而通过雕像回归躯体。”因此,朱马和同事们力求最大程度将雕像还原,这一过程极为细致,修复一件雕像往往要耗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朱马出生和成长在巴尔米拉,相比其他几个修复师,她对这批文物自然多了几分特殊感情,“我毕业之后就在巴尔米拉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以来和这些雕像建立了深厚情谊。”

在朱马眼中,这些冷冰冰的雕像就如同她的家人和朋友,她甚至给每个雕像都起了名字,一边工作一边跟“他们”对话:“对不起,战争让你受了这么大的伤……赶快好起来吧,我带你们回家……”

“当所有博物馆都重开,叙利亚危机就结束了”

博物馆另一名文物修复师蒙特贾布·优素福曾留学意大利,主攻绘画专业,毕业后在意大利一家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当他听说自己的祖国急需文物修复人才,便毅然加入了这支文物修复队伍。

“起初团队只有两个人,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扩充到8人。”优素福说,团队除了需要掌握绘画、雕塑等技艺的专业技师外,还需要懂化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人才。然而,多年战乱让叙利亚人才流失严重,团队的人员配备还很有限。“目前我们8个人面前有将近1500件待修文物,初步估计至少要5~8年时间才能都修复完。”

除了人才短缺,材料不足是另一困境。叙利亚危机发生以来,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对叙实施经济制裁,导致文物修复所需的多种材料难以进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和帮助下,叙利亚从捷克等国得到了一批援助材料,但并不算充裕,此外团队想要尝试先进材料的愿望也很难实现。

优素福说,叙利亚政府曾将部分受损的巴尔米拉文物送往意大利修复,当地的文物修复专家采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完美还原了雕像缺失的部分。“这样的高科技让我们非常羡慕,但叙利亚目前还缺少这样的设备和人才。”他无奈地说。

令人遗憾的是,当朱马和优素福这些文物修复师在全力抢救文物时,叙利亚仍在不断上演着文物被盗挖、走私和破坏的悲剧。

叙利亚文物和博物馆管理局局长穆罕默德·哈穆德说,一些反政府武装和极端组织在其控制区内非法挖掘文物,近年来数量已达到几万件之多,其中不少盗挖文物被走私到了境外,如邻国黎巴嫩、土耳其,随后流入了欧洲市场。“政府军及其盟友在解放地区回收的非法挖掘文物达9000多件,目前这些文物已全部移交给文物主管部门。”

2018年10月,叙利亚政府以“回归的叙利亚宝藏”为题在大马士革阿萨德剧院举办了一场展览,包括金币、陶器、石雕等各种类型的500件回收文物亮相。从公元前9000年的人形石刻到头戴桂冠的古罗马雕像,再到马穆鲁克时期的铜制器皿,都是近些年因武装分子盗挖而出土的。

除了反政府武装和极端组织,叙利亚政府还指责美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军队在叙境内存在非法挖掘古迹的行为。哈穆德2018年12月9日表示,美、法军队及其支持的叙库尔德武装在曼比季地区“公然抢掠文物”,叙文物部门正在就此事与相关国际组织沟通。12月10日,叙利亚外交部发表声明,指责美、法、土三国军队及其代理人在叙北部地区非法挖掘古迹,破坏叙利亚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为保护和抢救遭战火荼毒的叙利亚文物,国际社会一直没有停止努力。早在201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出台了一项保护叙利亚文化遗产和古迹的计划,旨在将各方力量从考古遗址撤离,并与走私文物行为做斗争。该组织还建立了叙利亚遗址观测站,总部设在黎巴嫩贝鲁特,主要用来收集各方信息。

在追索走私文物方面,叙利亚也得到许多国际组织和邻国政府的支持。例如,2014年黎巴嫩警方在黎叙边境查获了一批准备走私进黎巴嫩的叙利亚文物,最終将这批以古罗马时期石柱顶为主的文物全部归还给了叙利亚。同年,一批流落到英国的叙利亚文物也被国际刑警组织追查到并紧急扣押,之后返还叙利亚。

目前,除了国家博物馆,叙利亚全国仅有大马士革老城一家博物馆和沿海城市塔尔图斯博物馆重新开放运营,其余博物馆大多面临安全威胁、维护资金短缺、人力不足等种种困境,不知何时才能再次迎客。阿卜杜勒-卡里姆说,叙利亚需要数年时间并投入大量财力才能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开放博物馆,“当所有博物馆都重新开放了,我们就可以说,叙利亚危机结束了。”

作者:郑一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