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为何成了战五渣?

编者按:1860年9月21日,在北京近郊的八里桥,爆发了一场决定满清帝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清方的核心武力支柱——满蒙骑兵,在近代军队——英法联军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清帝国不仅战败,而且双方伤亡比例极其悬殊。当年蒙古帝国鼎盛时期,蒙古骑兵即便不是天下无敌,也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强军,无论和任何敌人作战,都不至于输的这么惨。那为什么几百年后就输得那么惨呢?

▲八里桥之战绘画

一般来说,八里桥清军惨败,除了指挥不当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武器的代差。使用冷兵器的旧式军队败给使用枪炮的近代军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能战胜反倒成了奇迹。然而此战双方骑兵也多次交手,甚至联军投入的是来自印度的锡克骑兵,结果满蒙骑兵玩冷兵器依然打不过人家,以惨败告终。这就足以说明,双方的差距不仅仅是武器装备和战略指挥上的了。

▲古代重骑兵

▲游牧民族弓骑兵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对骑兵战术发展做一个大概的梳理。自从双边马镫和高桥马鞍发明之后,骑兵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冲阵的近战重型骑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长矛(骑枪)和刀、剑、斧、鞭、锤等近战武器。二是以远射为主的弓骑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弓和刀斧。

▲圣殿骑士团冲锋

▲东方“全能骑兵”

当然了,这两种骑兵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分明的:欧洲中世纪骑士是典型的近战骑兵,只执行短距离冲击任务,不装备弓箭;而东方的骑兵功能更加全面,既可以远射,也可以冲阵和近战。其依据披甲轻重不同侧重点有所不同,装备轻甲的骑兵一般担任骚扰、快速支援、扰乱对方阵型的任务,速度相对缓慢的重甲骑兵一般更多担任冲阵的任务。当然了,一旦战局需要,两种骑兵都可以同时加入战团。

▲蒙古军队在作战

欧洲中世纪一直是骑兵唱主角,平端骑枪的骑士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没什么军队能正面抵挡。直到14世纪,瑞士长矛兵登上历史舞台,用几次辉煌的胜利宣告了骑兵独霸时代的终结。骑兵无法再和坚固步兵方阵硬碰硬,但在战争中依然很活跃,通常执行侦查、骚扰、突袭、追击、掩护侧翼、快速支援等任务。

▲瑞士长矛兵

而除了正面决战外,一场战役还包括大量的遭遇战、突袭战、前哨战,骑兵往往可以突袭行军中的步兵,或者与对方骑兵进行较量。从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这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欧洲经历多次空前大战,军事技战术突飞猛进,和步兵炮兵一样,骑兵战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埃及马穆鲁克骑兵

通过对大量战例进行总结,欧洲的军事研究家们发现:在小规模作战中,骑兵的个人武技和骑术更重要,在大兵团作战中,骑兵的严格纪律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个人武技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正如拿破仑关于马木留克骑兵和法国骑兵的那段经典论述,战斗规模越大,法国骑兵的优势越明显。

▲法国胸甲骑兵发起冲锋

按法国军事理论家约米尼的理论来概况就是:排着整齐的密集队列的骑兵,必然会战胜队形松散的骑兵。当然,古代传统的精锐骑兵也能采取这样的战术,前燕军“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金军“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三朝北盟会编》)就是古代文人对那堵超乎其想象的“飞驰的骑兵墙”,所做出的略带误导性的记载。这种队列骑兵,能在接敌的瞬间同时击倒敌人,既大大提高战斗效率,也给敌人极大的心理震撼。

▲古代连环马

其实道理很容易理解,两支军队接战的时候,一方保持严密整齐的队形,另一方零零散散冲上来,结果自然是以少敌多。战场上杀死一个人只是眨眼间的事,等后面的队友冲上来,前面的人已经倒下。而到了近代,在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因为后者骑兵训练程度落后,所以在战争中经常出现一柄土耳其弯刀面对两三把奥地利骑兵剑的情况。尽管土耳其骑兵单兵战斗力要出色的多,但在正规战场上每次都被毫无悬念的击败。

▲欧洲枪骑兵

这一期间,西方骑兵思想的变化可以概况为以下几点:一、骑兵已经不能和精锐步兵方阵正面对抗。二、骑兵在战场上仍有很大价值,提高战斗力的方法是依靠整齐划一的密集队形,而不是个人武技。三、枪骑兵仍然是最强力的冲击骑兵,但也要适当装备火器,以应付敌方的远程武器;装备雪亮马刀、骑术刀术精湛的骠骑兵更适合追击、骚扰、侦查等任务;至于游牧弓骑兵,基本上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与胸甲骑兵作战的骠骑兵

反观东方,军事思想这段时间一直停滞不前,虽然出现过少数火枪骑兵(噶尔丹骑兵),可是仍然以持弓骑射为主。七年战争时期,沙俄曾把卡尔梅克(俄国境内蒙古部落)骑兵调来参战,结果蒙古骑兵的弓箭面对火器占不了便宜,近战又被冲的七零八落,这一幕可以看做是八里桥之战的预演。

▲卡尔梅克骑兵

清帝国境内的蒙古骑兵情况也不容乐观。为了便于控制,清廷把蒙古诸部编为盟旗,各盟旗在自己地盘放牧狩猎,相互不得串联或侵占。此外清廷还对蒙古王公大肆封赏,予以优厚的俸禄,用汉地巨额财富把蒙古上层养起来。自古以来,草原民族叩关劫掠只是为了财货,既然有了稳定收入,自然就不会轻生事端了。至于下层牧民,他们的意志向来不重要。

▲战火中成长的蒙古骑兵

铁木真时代草原各部互争雄长,几乎无人不战,无日不战,每个活下来的牧民都是优秀的弓骑兵,战斗技能和军事技术也保持很高的水平。清代蒙古各部之间实现了和平,也不会与内地之间爆发频繁的军事冲突,普通牧民只需放放羊打打猎就行了。牧民日常生活虽然可以锻炼战斗技能,但放牧毕竟不是战争,与以前真刀真枪的打仗有本质不同。除了八旗军中的蒙古人和少数王府卫兵外,战时需用蒙古骑兵时就是从这些普通牧民中抽调。

▲清末旗人射箭

而且,此时的蒙古牧民日常用的弓,拉力已远不能和以前比了。他们既没受过严格队列,也未必精于兵刃格斗,可能唯一擅长的就是骑术了。因此从贴近实战的角度来看,蒙古骑兵战斗力比铁木真时代逊色不少,而他们的对手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英印军中的锡克骑兵

因为篇幅所限,八里桥整个作战过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笔者只讨论双方骑兵交战的情况。清军骑兵主力是从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征来的牧民,联军骑兵主要是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英属旁遮普普罗比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法属北非西帕希骑兵团。他们虽然大多不是正规英军法军,但此时已受过近代骑兵训练,很好的融入了联军的战术体系。

▲八里桥骑兵战

在正式决战之前,双方骑兵爆发过许多次前哨战。8月12日,3000蒙古骑兵与英国近卫龙骑兵团300人遭遇。后者以极小的代价击溃了蒙古骑兵。9月17日,北非西帕希骑兵遭遇大队蒙古骑兵,蒙古骑兵来不及拉开距离就被对手追上展开近战,最终几乎全军覆没。9月18日,英印骑兵400人遭遇2000蒙古骑兵,英印骑兵以密集整齐的线型队列展开突击,蒙古骑兵被迅速击溃。

▲联军画家画的作战场面

蒙古骑兵战败的原因,有时是机动性不如对手,有时虽然能拉开距离但弓箭杀伤力很低,正如一名锡克骑兵事后回忆的那样,“他们只是很难抓到,一旦抓到了,就造不成什么伤害”。如果双方排成阵型正面相撞,当时的目击者这样描述双方接触瞬间,蒙古骑兵被砍翻一片的场景:“看起来就像在打九柱球(类似保龄球)一样。”

▲八里桥战后场景

不得不说,这场战役中蒙古骑兵丝毫不缺乏作战的勇气,然而在战术、编制和职业化程度都落后一个时代的情况下,惨败自然不足为奇。其实不仅仅是蒙古骑兵,许多有优秀骑兵传统的民族都倒在了欧洲近代骑兵的长矛和马刀之下。数百年的战火淬炼,让欧洲军队战斗力遥遥领先地球上其他军队,这些残酷的事实只说明了一个道理,传统不代表一切,精良的武器,严格的训练,以及国家和政府在这方面巨大的投入。至于网上所谓近代骑兵和古代骑兵之争,大多只是赋予表面了。其真正的代差其实是工业化的国家力量对传统个人武技的碾压式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