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虎鲸之死
虎鲸又称逆戟鲸、杀人鲸,是海豚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1965年,海洋馆开始引入虎鲸进行表演,而在其中,虎鲸提里库姆是世界上被圈养并进行表演活动的最大虎鲸,在其失去自由的岁月里,它因不堪海洋馆内的压力,曾致使3人死亡,多次引起舆论哗然,而提里库姆的去世,则再次将圈养海洋生物的海洋馆推上风口浪尖……
虎鲸提里库姆之死,再次触动了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提里库姆是世界上被圈养在海洋馆内的最大虎鲸,身长约6.9米,体重达5700公斤,它因不堪海洋馆内的压力,曾致使3人丧生而被世人熟知。2017年1月6日,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宣布了提里库姆的死讯,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地动物保护组织、民众的集体哀悼:在被囚禁34年后,提里库姆终于获得了“自由”。然而,人们更加担心的是,在现行的海洋馆产业中,类似虎鲸提里库姆的悲剧还在继续……
悲剧的一生背负三条人命的“杀手”
1983年11月,在冰岛附近海域,一群职业捕鲸人从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捕捉到一头年仅两岁的幼年雄性虎鲸,身长约为3.8米,十分适合用作动物表演,职业捕鲸人立即将它送往位于冰岛雷克雅未克的动物园中,并取名为“提里库姆”(Tilikum),意为“朋友”,在动物园的水池中被囚禁一年后,提里库姆有了买主——加拿大太平洋海洋世界,它悲剧的一生就此正式开始。
在太平洋海洋世界,提里库姆与两只年长的雌性虎鲸生活在一个狭窄的水池中,只有完成驯养员的训练,才能获得食物。初来乍到,提里库姆经常受到其他虎鲸的攻击,常常遍体鳞伤,不仅如此,它每天的表演时间长达8小时,全年无休。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里库姆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并把矛头对准了人类。
1991年2月20日,兼职驯养员科尔蒂·伯恩不慎掉入鲸池中,提里库姆随即拖着她在水中疯狂地甩动——科尔蒂最终溺水身亡,年仅21岁。这成为全球第一起虎鲸杀人事件,并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太平洋海洋世界随之破产倒闭,但在此之前,提里库姆已被高价卖给了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海洋世界。
由于虎鲸智商高,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当时的媒体曾预言:提里库姆很有可能再次重复杀人的动作。不出所料,在1999年7月6日早上,奥兰多海洋世界的工作人员发现,在提里库姆的背上趴着一位已经死亡的年轻男性,尸检结果确认该男子为溺水而亡,身上布满了提里库姆造成的擦伤、咬痕。不过,奥兰多海洋世界立即封锁了这个消息,提里库姆的表演依旧照常进行,直到2010年,提里库姆在众目睽睽之下犯下第三宗命案,它才最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0年2月24日,提里库姆在表演时,当着数十名观众的面,将经验丰富的驯养师唐恩·布兰乔拖入水中,疯狂撕咬,场面极为血腥,直到唐恩的尸体被打捞上岸,胳膊还在提里库姆的嘴中。此次事件立即被世界各大媒体报道,海洋未来保护组织主席让·米切尔·库斯托分析说:“人类不应该把如此巨大、复杂、聪明、野性的动物囚禁起来,对于它们而言,囚禁不仅是非自然的,而且会导致(杀人的)变态行为。”舆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圈养虎鲸的海洋馆。
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奥兰多海洋世界,对此发表声明称:“我们正在反省这一事件,在评估相关情况后,将做出相应的决定。”然而,仅在惨剧发生的3天后,奥兰多海洋世界就恢复了虎鲸表演,海洋世界的发言人对媒体宣称:“我们创造了人们接近海洋生物的绝佳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这些东西,并因此受到鼓舞,这是他们从别的地方无法获得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会做任何形式的道歉。”而在一年后,提里库姆再次回到观众的视线中。
2017年1月6日,因肺部细菌感染,提里库姆在挣扎中去世,时年36岁,远低于虎鲸的平均寿命50岁。从两岁被捕捉到去世,提里库姆再也没有回到大海,它的去世引发了动物保护组织、民众的集体哀悼,同时也再次引发人们对于海洋馆的争论——人们担忧,在如今的海洋馆产业中,类似提里库姆的悲剧还会继续。
蓝色之争海洋馆存在的意义
1853年,英国生物学家菲利普·亨利·戈斯在伦敦动物园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供公众观赏的水族馆,取名为“鱼的房子”。次年,在戈斯发表的著作《水族馆:揭幕深海奇观》中,他首次创造并使用了“水族馆”这个词。在当时,水族馆满足了人们对海洋生物的好奇心,一经建立便深受欢迎,于是,水族馆相继在世界各地出现,展示的海洋生物也日渐丰富,并逐步衍生出了功能更齐全的海洋馆、海洋世界。1938年,海洋馆开始训练海豚进行表演,开启了海洋生物表演产业,20世纪60年代,一部名为《飞宝》的美国电影风靡全球,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海豚间的友谊,这使得拥有海豚表演的海洋馆产业也随之大获成功,全世界兴起了修建海洋馆的热潮,然而与此同时,是否应该修建海洋馆的“蓝色之争”也逐渐开始,并随着海洋馆的兴建日益激烈。
支持者认为,海洋馆是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海洋馆通过科普方式,提高了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在2016年举行的“动物多样性保护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蒋志刚就表示:水族馆、海洋馆展示了动物科学知识,使我们了解动物的进化史、动物的多样性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水族馆、海洋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形式,也是动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除了科普之外,海洋馆还承担着科研、繁育保育、救治救助等功能。广州正佳海洋馆的负责人李承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保护动物的角度,圈养也是一种保护物种的做法。比如华南虎和白鳍豚,野外的都没有了。中国开始有大型海洋馆在1996年,如果能够早10年,白鳍豚可能不会灭绝。”
不过,这样的说法遭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质疑。他们认为,海洋馆在给公众传递错误的动物知识,比如海洋馆鼓励人与动物近距离接触、引导公众给动物投食等行为,凡此种种都违背了海洋生物正常的生活规律。
此外,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复杂、活跃,生活在水缸中将剥夺其最基本的自然需求,“这些动物的
活动范围是以数十公里来计算的,任何水族馆都很难复制出这样的环境。”海洋倡议组织的保育生物学家罗布·威廉姆斯说。在狭窄的水池内,水质问题、疾病、鱼类个体间的互相攻击,都极易导致海洋生物的伤亡。有研究表明,大多数在海洋馆中圈养的海洋哺乳动物,寿命一般都不到自然寿命的一半。而至于繁育、保育,动物保护组织相关人士认为:即使海洋生物在园内成功繁育,也不会被放归野外,这样的生物与标本无异。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的主人公瑞察·欧贝瑞举例说:“欧洲很多海豚是在海洋馆出生的,从来就不知道海洋是什么样子,虽然外形上是海豚,但内心和行为都不再像真正的海豚,这对于保护海豚并没有任何意义。”欧贝瑞是电影《飞宝》中海豚的驯养员,他曾参与建立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海洋馆海豚表演产业,但从1970年开始,他却投身到了抵制海洋馆的活动中,他说:“我用了10年的时间,帮助建立海洋馆产业,而这40年多来,我倾尽全力要毁了它。”
争论的焦点动物表演背后的利益链
这场争论最大的焦点是海洋馆内的动物表演。
一位动物保护人士说:“事实上,很多海洋馆都打着‘科学、教育’的旗号,开展商业活动,而动物表演则是海洋馆收入的重头戏。”海洋馆圈养海象、海狮、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通过驯养师的训练,让其完成顶球倒立、滚木桶、直立行走等一系列表演动作,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是鲸豚类动物(如白鲸、瓶鼻海豚等)的表演。据调查,海洋馆动物表演每天少则两场,多则十余场,借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在这些表演的背后,则是一条蕴藏着巨额利润的产业链。
动物专家分析说,以鲸豚类动物为例,在产业链条的上游,活跃着一群职业捕鲸人,他们采用的是一套简单、粗暴的捕捉模式:首先使用水下炸弹震慑鲸豚,再将受惊的鲸豚赶往海湾,随后用网封住海湾的出口,在海湾中将鲸豚捕捉后,通过起重机将其从水里拎起,然后挑选出适合表演的幼年鲸豚,通过飞机运往买家所在地。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捕捉、运输方式常常造成鲸豚伤亡。而安全到达海洋馆后,鲸豚将在逼仄的水池里生长、训练、生育,直至死亡。在驯养后,可进行表演的动物,将给海洋馆带来可观的利润:在全球有56只被驯养来做表演的虎鲸,价值高达10亿美元;而根据欧贝瑞对海豚表演产业的调查,一只刚刚捕到、还未受过训练的海豚价值2~3万美元,在受过完全训练后,则可高达15万美元。
“整个海洋馆产业都是建立在谎言上的。”海洋哺乳动物学家娜奥米·罗丝说。她认为,动物表演根本达不到海洋馆所宣称的科普作用,孩子们看着动物被迫做着非自然的行为,只能起到和教育相反的作用,“这向孩子传递了误导信息——这些动作是海洋生物的本性,可能造成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终身误解。”娜奥米·罗丝说。
除了知识误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莽萍认为,圈养本身就对动物有伤害,即使以积极的方式让动物表演,都包含了残酷的训练。而在这种压力下,动物常常做出危险的行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各地的海洋馆已发生近四十起和虎鲸表演有关的事故,其中7人死亡,20多人重伤;2013年,香港海洋公园人工饲养的海豚不断用头撞墙,企图自杀;2016年,日本名古屋海洋馆中的母海豚,在小海豚出生4天后,亲口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随着动物表演背后的残酷真相不断被公之于众,在世界范围内,许多组织、个人发起抵制海洋馆的活动,并成功地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英国关闭了最后一家海豚馆;智利、克罗地亚等国已禁止圈养鲸豚类动物;在虎鲸提里库姆死亡事件曝光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议案,禁止该州的海洋世界人工繁殖虎鲸……
不过,动物保护人士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们认为,必须控制整个产业链,才能最终消除伤害:由于海洋馆的需求,每年依然有无数的野生海洋动物被人类捕捉,动物表演仍是海洋馆吸引游客的重头戏……而欧贝瑞更担心的是,海洋馆的游客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参与了一桩残忍的买卖,购买的每一张门票,都可能是这些动物被捕捉、被圈养、被伤害致死的原因。因此他大声疾呼:“只有呼吁大家停止购买海洋馆的门票,才能从终端上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欧维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