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创大明江山基业的过程中,身边的一群谋士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出名的要属李善长和刘伯温。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出身于地主。1354年,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主动来到军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知道李善长在当地很有名望,于是对他非常器重。
李善长在军中主要负责内政工作,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同时还负责考察前来投奔将领的个人能力和品行。用今天的话来说,李善长就是一家大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兼人力资源总监。朱元璋集团中一切重大事务的决策,必有李善长参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被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左丞相(明初最高官职),封韩国公,位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文成县)人。刘伯温早年在元朝举办的科举考试中考上了进士,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由于当时元朝统治阶层昏庸腐朽,刘伯温不屑随波逐流,于是愤而辞官隐居。
1360年,在朱元璋的盛情邀请下,刘伯温开始加盟到朱元璋集团中,并成为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了“时务十八策”,其意义堪比三国时期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隆中对”。之后,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先后攻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起了决定性作用。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是:“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伯温被授号“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明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共五个等级。作为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两个谋臣,为什么李善长是公爵,职位显赫,位极人臣。刘伯温却仅仅是伯爵呢?
有人认为,李善长加盟时间比刘伯温早了几年,而且那几年是朱元璋创业的关键时期,所以李善长自然应该被授予更高的职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刘伯温虽然加盟的时间晚,但他发挥的作用巨大。如果不是刘伯温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朱元璋未必能如此顺利的打下大明江山。如果要说论功行赏的话,刘伯温之功并不在李善长之下。
即便是论资排辈,李善长的官职是左丞相,位列百官之首。而刘伯温是什么官职呢?资善大夫、上护军在名义上是正二品,但根本没有实际职务,就是一个闲散官职。朱元璋为什么要如此厚待李善长,却冷落刘伯温呢?
其实,李善长和刘伯温地位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两人所处的集团不同。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他和朱元璋另外两位心腹大将徐达(安徽濠州人)、常遇春(安徽濠州人)一起组成了大明王朝安徽集团的核心。朱元璋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在他的心中早就把文臣武将按亲疏远近分成了三六九等。当年他从安徽一起带出来的那批“小伙伴”是他最依仗的肱骨之臣,也是他最信任的心腹,在开国功臣的名单上,这些人都被委以重任。而像刘伯温这样非核心集团成员,在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之后,就只能靠边站了。
一百多年后,明朝正德皇帝认为刘伯温功勋卓著,应当予以加封,于是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