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骑兵行不行?这支一人五马的杂牌军竟能暴打辽国重骑

编者按:众所周知,宋王朝一直面临缺马的窘境,所以骑兵一向不强。有些骑兵部队有一半以上的人没有马匹,编制为骑兵部队却没有马匹是常态。然而,强与不强都是相对而言,几十万规模的军队里,自然也会突出精锐的存在。在北宋初年,其实宋军里也有一支精锐的具装骑兵,土豪到一人五马,更曾暴打辽国的铁林重骑兵。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支部队还是杂牌军出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支精锐的宋军具装骑兵部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但在网络上不那么著名的“静塞军”。而且,静塞军一开始也不过是易州地区自己组建的厢军部队。由于宋前期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有时能自行组建强兵。而易州位于宋辽前线,民风彪悍,地产马匹,战士为守卫家乡而战,泯不畏死。其“静塞军”虽然只是厢军部队,但却也得到了精心经营,是一人五马的具装骑兵部队,精锐异常。其机动力显然超过了“每正军一名,马三匹”的辽国骑兵。雍熙北伐后,龙卫军等原来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静塞军遂一跃为大宋王朝的王牌。

▲易州位于宋辽对抗的河北前线,可惜后来被辽国夺取

其实,以静塞军为代表的宋代重骑兵武器种类繁多,除了常用的长枪之外,还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等戟的变种;网传说法认为静塞军全部配钩连长枪,就是因此产生的以讹传讹。

▲宋代环子枪

静塞军的副武器则有各式各样的刀剑与钝器,也使用弓箭。被称作“旁牌”的盾牌往往用于护身,一般是圆盾,固定在左臂上。

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全铁马甲在宋代几乎销声匿迹。虽然宋朝重铠形制延续唐朝的札甲并加以改进,但马甲却变为铁皮结合。《武经总要》记载——“马装,则并以皮,或如列铁,或如笏头”。这里的“列铁”“笏头”都是绘制在皮革上的花纹,与马铠上编缀的铁片外观相似,远望能形成一种全铁的假象。马装的含铁量下降,当然与宋代马政和马种都远不如唐代有关。但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具装骑兵也确实存在负载过重,续航能力有所欠缺的问题。

▲宋代马铠

那么,静塞军的马装含铁率不高,是否代表宋军重骑兵防御力力不如辽国重骑兵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大辽重骑兵的马铠显得单薄

比起曾经威震天下的鲜卑重骑兵,辽国重骑兵只能算猴版,其防护比起当年的高句丽重骑兵都要来得逊色。辽国采取放养政策,提供了巨大的马匹蓄藏量的同时,马匹远不如用精粮喂养来得耐战。经济实力的限制也使得辽国的铁资源匮乏。在冶铁技术上,辽国甚至还不如东北密林中的女真人。辽这个国号意为“镔铁”,真是缺什么补什么,就好像金国也缺金子只能找南宋收点岁币救急一样。

当然,关键还是契丹人确实缺乏重骑兵传统,更偏好骑射。契丹人建国后虽然组建了重骑兵部队,但实在不足以与鲜卑、突厥、回鹘这些富于重骑兵传统的民族相比。网传的契丹“铁林军”,也是一种误传。辽国根本没有所谓铁林军的编制,铁林是辽国对具装重骑兵的一种统称,而率领重骑兵的军官则被称作铁林相公。宋史中出现的两个铁林相公,都以被宋军击毙告终。

▲重骑兵作战拼的就是装备,既然辽国重骑兵装备不如静塞军,静塞军自然可以在辽人面前逞强争能。

在唐河之战中,宋军李继隆和袁继忠两名指挥官命令静塞军“摧锋先入”,将有数量优势的辽军重骑兵部队,如热刀子切黄油一般切成两半,而后全军压上。名将耶律休哥也无法阻止溃败,不得不撤退到曹河。宋方记载“斩首五千,获马万匹”。

不过,辽军虽然遭到挫败,但是却没有立刻退回辽国。直到次年(989年)正月初一,辽军才班师回朝。由此可见,由于宋军骑兵数量的劣势,唐河之战只是一次击退战,歼敌数量不宜高估。而之后的徐河之战则是耶律休哥实实在在的惨败。此战一开始,宋将尹继伦通过轻装部队奇袭,使得耶律休哥军陷入混乱,但当时如果缺乏及时的配合,辽军恢复秩序后马上会吃掉尹继伦部。

▲北宋名帅李继隆,曾经两次击败耶律休哥

关键时刻,李继隆又率领着以静塞军为核心的大军赶到,与尹继伦进行夹击。骁锐的静塞军如同铁锤一样,砸在契丹皮室军的正面。须知契丹皮室军号称辽国精锐,结果却在静塞军面前不堪一击。静塞军的夹击,形成了完美的砧锤战术,契丹军阵好像被灭霸打了响指一样迅速坏灭,崩散向四面八方。虽然此战辽军依靠骑兵优势逃出了大部分人马,但仍然被歼5000人以上,此后南下入侵的强度明显减弱。

当然,静塞军能够屡屡挫败辽军,不代表北宋其他重骑兵部队就不是辽军的对手。实际上,铁林相公们在宋军重骑兵面前经常送人头。《宋史·何承矩传》: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擒其酋所谓铁林相公者,契丹遁去。《宋史·魏能传》: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

总之,由于缺乏优质重骑兵,契丹人在对付宋军时只能依靠骑兵数量优势,寻求击破宋军步兵。毕竟宋军以步兵为主,如若步兵阵势崩坏,少量精锐具装也无法改变战局,北宋对辽国的几次惨败,便来源于此。有意思的是,后来金国的女真兵衰退后,依靠契丹人为主的乣军作战。在中都保卫战中,又出现了蒙古重骑兵打不过契丹重骑兵的现象。可见蒙古人虽然以骑射闻名,但重骑兵的战斗力却不怎么突出的。

▲澶渊之盟后整个河北地区的宋军都快速衰退

总之,放眼早期宋辽战争,宋军的胜利往往是精良的具装骑兵取得的。但澶渊之盟后,北宋的马政却快速衰败,静塞军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北宋和西夏开战之后,马政也几乎没有恢复的迹象。之后,面对善骑的劲敌,宋朝也有人主张发展骑兵。但这种主张不占主导地位,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以步制骑。因为组建骑兵需要大量马匹,而宋朝的马匹主要是通过与贸易得来,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

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范仲淹说“自古骑兵未必有利,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沈括则从另一角度分析,以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宋则利弓弩,舍我之长技,勉强其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宋祁说得最干脆:“臣料朝廷与敌相攻,必不深入穷追,驱而去之,及境而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

▲认为堡寨战术可以医治西夏问题的范仲淹

由于范仲淹为首的大宋君子们反对重振马政,主张以步制骑,所以西军虽然名声喊得响,其实一直都未能出现北宋初年静塞军级别的强力骑兵,面对金人的铁骑,也只能被践踏得一片狼藉了。

参考资料:

《宋史》

《武经总要》

《契丹官仪》

《战场决胜者007——重骑兵千年战史(下)》

《遼金乣軍及金代兵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