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博物馆停放着大飞机!背后有哪些神奇故事?

前往遥远或陆路交通不便的城市,

搭乘飞机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尽管比起铁路,

空运的运输量通常不大且常常受天气条件制约,

但有时空中的交通线路却会显现出扭转乾坤的价值。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

看看那些“空中运输创造的奇迹”!

01

“容克斯大婶”的传奇

在柏林的德意志技术博物馆航空展区,各种各样的早期飞机环绕着一架容克斯Ju52运输机。这架看上去粗糙甚至有些丑陋的飞机,却是民航历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在民航客运的黎明时期,德国的容克斯公司选择了使用波纹硬铝蒙皮来建造民航客机。在人们很难将金属加工成流线型机体的时代,瓦楞板一样的波纹蒙皮曾是兼顾飞行速度和飞机结构强度的选择。这种铝板上布满了和飞机前进方向平行的波纹,可以有效地降低飞行中的空气阻力;同时,这些波纹还发挥着加强筋的作用,使飞机能够应对气流带来的颠簸,甚至迫降时的冲击。

从1919年的F.13客机开始,容克斯公司研制了一系列使用波纹硬铝蒙皮的运输机,而原本作为货机研制的Ju52,很可能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当它在1931年诞生的时候,德国的航空工业还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中完全恢复,最早一批Ju52出于货运的经济性考虑,只在机头安装了功率不足的发动机。尽管如此,Ju52在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试航的时候,仍然展示出了比设计者的预期更为强悍的性能。

▲Ju52运输机(三发版)的机尾,可以看到波纹蒙皮很明显的褶皱

但因为当时货机在德国乃至欧洲都需求不大,因此容克斯公司决定让Ju52货机进军客运市场。为了确保安全,这架飞机的机翼上被安装了发动机,变为动力更充沛的三发布局。这使它成为当时唯一能够飞越阿尔卑斯山脉的民航客机,也因此被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选作主力机型。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缺乏军用运输机和战术轰炸机的德军也看中了Ju52的坚固耐用,将它们变成了战争武器,并亲切地称它们为“容克斯大婶”。

02

柏林空中运输波澜壮阔

当Ju52在民航领域大获成功的时候,新一代技术也在悄悄萌芽。从美国波音公司的B247开始,拥有流线型机体的民航客机问世,令此前所有的民航客机都黯然失色。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诞生的道格拉斯DC-3客机,还有它的军用型号C-47运输机,则同样以极佳的可靠性,上演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传奇故事。

▲德意志技术博物馆收藏的C-47运输机

绕过Ju52走到航空展区外面的观景平台,就可以看到被德意志技术博物馆用作馆标的一架C-47运输机。博物馆的展品精选集《嘿,这可是技术》,将这架飞机形容为“送来巧克力与煤山的功臣”,因为它曾经参与到波澜壮阔的柏林空运行动之中,见证了美国与苏联“冷战”的起点。

03

“北京一号”创造奇迹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架有故事的运输机,那就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时叫作“北京航空学院”)师生在1958年研制成功的“北京一号”。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北京航空学院考虑到当时中国还没有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客机,就决定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改为设计一架能够起飞并且具有实用性的飞机,“北京一号”由此诞生。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收藏的“北京一号”飞机

这架曾被称为“北航一号”的飞机,采用下单翼布局。它由两台АИ-14Р活塞式发动机提供动力,驱动双叶螺旋桨,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312千米,最多可以运载10人(包括飞行员)。1958年9月和10月,这架飞机由当时中国顶级的民航飞行员潘国定和王来泉执飞,顺利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航线的试飞任务。不过,北京一号最终未能投入量产。

这架有着独特履历的运输机,今天已经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里珍贵的科技史文物,见证着60年前中国人的航空梦想。

明天正好是周末,有空的话你不妨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一睹“北京一号”的真容!

撰文·摄影/马之恒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