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欧洲铠甲曾受全亚洲追捧,却被日本人照葫芦画瓢?

编者按:板甲,可以说是世界范围上最为著名的铠甲了。而网络上只要但凡提到这种铠甲,往往就会从单纯的讨论,最终演化为一场事关“民族尊严”的键盘大战。一方说,中国没有板甲,所以军事是弱鸡;另一方则说板甲啥的性能不好,不值得装备。其实,板甲虽然仅在欧洲大范围流行,但却并不代表这种铠甲本身,没有对其他地区的铠甲发展带来影响。与之相对的,实际上在亚洲各个军事强国中,来自板甲的影响,其实远比我们今天想像的深远。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欧洲具装骑士板甲

真正意义上的板甲,一般被认为在15世纪初正式诞生。这种铠甲诞生之后,得益于其本身较少的工时,以及颇为可靠的防御,因此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很快成为了欧洲最主流的铠甲类别。在欧洲西部之外,最早接触到这种铠甲的,自然是地理上相近的东欧和近东地区。这其中受到欧洲板甲影响最显著的,也莫过于近东地区的两个著名军事强国——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波斯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对欧洲板甲有着最深刻的体会

虽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奥斯曼和萨法维波斯两个穆斯林帝国,都有着极端保守和自我封闭的形象。但实际上,两国对于欧洲军事技术甚至战术,都有极大的学习借鉴兴趣。尤其是奥斯曼帝国早期的作战方式,其实就深受他们当时的死敌,匈牙利人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号称“天主之盾”的匈牙利,本身就是奥斯曼军队在欧洲扩张时期,最重要的老师。

▲匈牙利在奥斯曼帝国扩张早期,曾是他们在欧洲最强的对手。

比如,奥斯曼帝国许多欧洲地区的西帕希们,也会购买来自意大利或者法国的板甲。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板甲在奥斯曼帝国,这个和欧洲有着大量战争和贸易交流的国家,却并没有进行大规模装备。不过,奥斯曼帝国却在16世纪初期,诞生了一种极具奥斯曼民族特色的著名镜甲——圆盘甲(krug)。

▲著名的奥斯曼圆盘甲

有关圆盘甲的历史,在之前冷兵器研究所“兵器谱”栏目的相关文章中已有涉及,因此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本文要说的是,虽然在很多科普文章以及一些土耳其和希腊学者的观点中,认为圆盘甲应该是起源自一种拜占庭帝国末期的胸甲。但从时间沿革,以及圆盘甲本身,像板甲一样使用大块铁板制作的方式,都表明这种镜甲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奥斯曼本身武器制造技术的限制下,对于欧洲板甲的一种模仿。

▲圆盘甲主要是在链甲或者链板甲外,提供辅助防御。

而除了圆盘甲,萨法维波斯所发明的四镜甲,实际上也是对板甲许多设计理念的吸收。不过与奥斯曼不同的是,萨法维波斯和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军事冲突,因此很多技术和装备引进,基本都是通过贸易得来。但有趣的是,虽然四镜甲在防御面积上,相对于奥斯曼的圆盘甲要差许多,但是很多四镜甲在制造时,却注意并模仿了欧洲板甲一个真正堪称精髓的结构,那就是板甲本身的弧形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在遇到攻击时,卸除敌方的打击力量。

▲带有弧度结构的波斯—印度风格四镜甲

同时,就像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西帕希一样,其实无论是奥斯曼、波斯,甚至更远的印度,都不乏当地的穆斯林贵族们,从欧洲殖民者手中,直接购买或者定做板甲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保存至今的印度莫卧儿王朝著名君主阿克巴大帝铠甲。这副板甲实际上就是从果阿葡萄牙殖民者手中定制的产品。而这副铠甲本身,可以说也算是穆斯林们,对于板甲态度的最好诠释。

▲阿克巴大帝板甲

在近东和印度地区的穆斯林模仿着欧洲板甲,发展着自身铠甲的同时,伴随着葡萄牙人进入远东地区,板甲的影响,也因此进入远东。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就经常大量购买欧洲武器铠甲,甚至直接雇佣欧洲殖民者为自己而战。而欧洲板甲本身,也对东亚地区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东南亚国家经常从欧洲殖民者手中购买火器和板甲

虽然今天我们对于板甲的印象,很多都是刻板的欧洲铠甲象征。其实在中国明代,也还有许多有关板甲存在的零星证据。其中《武备要略》里记载的全铁甲,从造型来看,极有可能是与欧洲殖民者交流较多的广东地区,所仿制的一种本土板甲。而在八达岭长城博物馆中发现的疑似板甲的甲片,则更有可能是一种介于布面甲向板甲过渡的一种低配版板甲。

▲八达岭长城博物馆中,发现的过渡性质铠甲,甲片上的小孔,很有可能是用以固定布面。

相对于明朝零零散散的资料,日本的铠甲发展,就有着非常清晰可靠的脉络了。实际上相对于明朝,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和影响,日本的铠甲发展,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虽然日本各地大名们,对于这些被他们称之为“南蛮”的西方人,态度并不一致,但是对于他们带来的各类技术,却是极为欢迎。其中一些大名,更是像东南亚国家一样,从葡萄牙商人手中,购买火器和铠甲。这些铠甲有的是购买之后,由日本本土的甲匠进行改装,而还有一些大名,干脆直接从向葡萄牙人订做不同的款式。这些铠甲,被日本人称之为“南蛮胴”。

▲德川家康使用的南蛮胴

不过即使是对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名们,一副好的南蛮胴,也是价格不菲。于是,面对欧洲板甲本身的造型和防御性能,大量日本武士和工匠,开始对其进行仿制,即胴具足。但这种仿制相对于奥斯曼和萨法维波斯的镜甲,更像是照葫芦画瓢的产物。他们将一些长条状铁片进行拼接,并在成甲上刷上厚厚的大漆,以此制造出一种看起来神似板甲,但实际上只能算是片甲的铠甲。

▲徒有其表的胴具足

当然,得益于胴具足本身的弧度,因此它们依然有着一些卸力的作用。但是拼接的结构,不仅会降低其强度,同时也会导致再同等厚度下,胴具足本身重量的增加。不过,虽然有着种种缺点,但相对于过去的日本大铠以及同时期邻国朝鲜的一些铠甲相比,胴具足依然有着造价和防御性能的优势。

▲胴具足再日本和板甲在欧洲一样,迅速成为了一种主流铠甲

总的来说,军事技术的传播,虽然本身算不上一种快速的过程,但是在很多时候,往往能够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敌方,突然向我们传达它们的存在。也因此,想要真正去了解武器的历史,首先要做的,就是放开视角,以一种更大、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它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