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报考,万一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该怎么办?

距离2019年高考还有不到21天,考生在奋力备考的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下高考结束后的志愿填报问题。报哪所学校,选什么专业,这对考生未来的学习和就业影响深远,必得慎之又慎。但即使慎重选择的结果,每年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入学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中国教育报2015年曾报道称,北大所做的一项针对在京高校的调查现实,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8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不是很了解。

可见,对自己填报的专业不感兴趣,或是被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专业服从调剂

这种现象在实行平行志愿后尤其突出。因为文理类专业实行平行志愿后,院校满足率虽然提高了,但“专业服从调剂”又成了一个巨大的“坑”。对考生来说存在两难选择:如果你选择专业不服从调剂,则很容易被退档;而如果你选择专业服从调剂,则很有可能被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

2.考生自身专业兴趣不清晰,缺乏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有很多考生对自身的专业兴趣没有清晰的认识,高中阶段没有确定职业理想,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更多的是听从了家长的意见。而家长在决策的时候又没有充分考虑考生的喜好与特长。待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后,才慢慢意识到,所学并非所爱。

3.对专业缺乏了解,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每年报考开始,考生和家长都会把目光集中在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上,在考生和家长看来,热门专业=好工作,造成盲目跟风报考。

不得不说,这个认识是有误区的。且不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几年学习之后,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冷门,很多热门专业考生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适合,连考生自己都不知道。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考生“学非所愿”,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其次是万一发生如何解决。

如何避免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

第一,考生要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特长和未来的职业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规划。

第二,考生要深入了解感兴趣的专业和高校,避免望文生义,造成曲解。

万一被录取到了不喜欢的专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的,而且越是好的大学,机会越多。

比如,很多大学现在是大类招生,基本上都是到了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选择专业,经过一年半载的学习和了解,这时考生对专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此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相对比较喜欢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

如果大类招生仍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高校还会提供换专业的机会,这一点不同学校的具体规定不同,大部分学校会要求考生必须学习排名靠前才能有机会换专业,很多学校也会组织相应的统一考试,考生通过考试后可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如果这还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考生还可以选择辅修双学位或第二专业,不过这个难度要大一些,毕竟在别人修一个学位一个专业的时间里,你要修两个学位两个专业,压力还是蛮大的,需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量力而行。

最后,考生也可以通过继续考研来换专业,研究生考试可以跨专业,不过跨转专业考研对考生来说,专业课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如果实在没有途径可以改变所学专业,也不用灰心丧气,毕竟大学的学习和中学阶段不同,大学里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且将来的就业也未必都是专业对口,所以,如果你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也可以去旁听学习,将来也是可以改变就业方向的。

总之,志愿报考的时候,专业选择是关键,而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同时又适合自己的专业,这需要考生和家长在这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考生来说,除非你对自己的兴趣了解特别明细、职业规划特别坚定,否则,还是建议考生在报志愿之前做一个职业性格测评,让专家来帮你理性认识自己。另外,对与高校和专业,考生和家长一般也难以做到了解透彻,认识到位,建议咨询专家的意见,不要盲目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