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的一场发布会,创始人汤晓鸥抱怨“没空讲笑话”?

“今天我换了一套双排扣西装,希望对融资有帮助”,在 5 月 15 日的 2019 商汤人工智能峰会上,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幽默地说道。

玩笑归玩笑,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境遇,情况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几年前 “不差钱” 的 AI 领域开始出现部分玩家融资遇冷、估值下降的传言,如何 “过冬” 甚至成为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值此当口,一家 AI 公司能否批量化推出 AI 产品,后续有没有能力支撑其在商业化道路中的各项业务,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而这,可能正是商汤在其第二届人工智能峰会上“走量”、一口气推出 11 款新产品想迫切证明的(在去年的会议上,商汤发布了 5 款产品)。

商汤当天发布的新品既有 ToB 属性的产品,也有 ToC 属性的产品,如此密集的产品发布,让汤晓鸥在演讲中感慨:“过去商汤没有那么多产品时,上半场是徐立讲笑话,下半场是我讲笑话。现在上半场徐立没时间讲笑话了,我们的产品已经丰富起来”。

图丨汤晓鸥在演讲(来源:DeepTech)

当天,商汤在智慧城市、教育、医疗、AR 、智慧零售 5 个领域的相关产品负责人纷纷登台,集中展示这家明星 AI 公司在过去近 1 年中所取得的成果。

在智慧城市方面,商汤发布四款新产品:智能城市能力开放平台方舟 2.0、边缘 AI 能力中心产品 SenseNebula 、AI 端节点产品 SensePass ,以及端边云能力整合应用平台 Sense Studio,覆盖城市管理的端、边、云所有场景。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徐立表示,上述四款产品具有多算法、全序列的产品覆盖特点。

图丨展区外的 SenseRover MINI(来源:DeepTech)

图|商汤推出的人工智能教材(来源:DeepTech)

商汤显然关注到编程教育市场的火爆景象。商汤科技教育事业部总经理戴娟宣布推出 AI 教育机器人系列,包括一款名为 SenseRover MINI (已量产)的迷你编程小车,以及名为 SenseRover Pro (尚未量产)的自动驾驶小车。儿童用户可以在商汤 SenseStudy 的平台上进行编程编辑后,对编程小车进行电机控制与传感器试验。 SenseRover Mini 将作为商汤 AI 教材的配套硬件,学生可以进行 Python 语言、传感器使用、电机控制等知识点的学习。同时,SenseRover Pro 自动驾驶小车承载了商汤科技自动驾驶前沿的核心技术,学生可以在上面验证自己的算法,训练一台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小车。

图丨 SenseCare 智慧诊疗平台(来源:DeepTech)

在医疗领域,商汤正式发布了商汤 SenseCare 智慧诊疗平台,主打 “高并发三维渲染” 能力赋能临床科室医生,可支持超过 160 位用户同时在线进行高质量的三维渲染及交互,采用超轻量级网页访问,原始数据无需传输,可以满足医院多用户、多科室的高并发使用需求。

图丨商汤的 SenseAR 平台更新了 4 大功能(来源:DeepTech)

有意思的是,在外界看来已经风光不再 AR 在这次发布会上分量不小。作为中国原创 AR 开发者平台,商汤 SenseAR 开发者平台已经具备 SLAM 能力、环境感知、光照估计等 AI 技术,2019 商汤人工智能峰会上,SenseAR 平台升级到了 2.0 ,加入了 SenseAR Glass 、SenseAR Cloud 等功能。据介绍,SenseAR Glass 平台是世界首个跨不同设备的 AR 平台,将用于赋能眼镜终端和开发者,拥有场景感知、AI 识别与跟踪、AI 交互等多种能力。

在智慧零售方面,商汤推出 SenseGo 智慧零售视觉平台。据悉,该平台基于“人脸 + 人体视觉技术”,为线下零售商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实现对消费者动线分析、会员识别、顾客属性分析、区域分析,满足线下零售商会员到店提醒、人脸 CRM 系统、店铺运营状态分析、多屏融合营销触达、营销效果分析等方面的需求。目前,SenseGo 智慧零售视觉平台可支撑 5 万日高峰客流,20 万平米的大型商场面积,百万级别的动态人脸库容。

图丨 SenseGo 智慧零售视觉平台(来源:DeepTech)

商汤科技成立于 2014 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团队创立,业务涉及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医疗影像、深度学习硬件优化技术等多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商业应用。目前,商汤科技已与国内外 400 多家知名企业及机构建立合作,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Qualcomm、英伟达、本田、中国移动、银联、万达、苏宁、科大讯飞等诸多公司和行业。

现在,身处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第一梯队的商汤,也在紧锣密鼓地加速其 AI 能力在各个垂直领域的输出和沉淀。正如汤晓鸥所说,人工智能并不构成一个产业,而是为现有的各行各业赋能。

对于这类基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系列技术的 AI 创业公司来说,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本身就已经具有规模化、广泛使用的特质,但受限于创业团队运作的实际情况,这类公司往往不但需要找到垂直领域,同时还要找到垂直领域中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明确应用场景。

过去几年,这一认知已经在业内得到了非常充分的讨论,随之而来的是投资也愈发集中在有应用场景的头部企业身上,某种程度上这种 “过冬” 迹象有助于人工智能行业回归理性,甚至倒逼一些此前只有技术没有商业模式的 AI 创企思考如何在应用场景中落地。

而到了需求非常细分的垂直市场,一些情况下,技术实力不等于变现能力,技术领先甚至都不一定就有商业价值,商业应用场景的选择就成了其成败与否的关键。

接下来,还会有更频繁的 AI 创业公司密集发布新品、战略结盟、争抢垂直领域头部客户订单的消息放出。一场没空讲笑话的发布会,只是各路 AI 公司产品落地、鸣枪抢跑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