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琍”隐婚背后,藏着真实的北上广?

在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中,马伊琍扮演的女主角,为了和丈夫在竞争激烈的“北上广”生存下去,不惜隐瞒婚姻(他们同在一家不允许员工内部恋爱的公司工作),并不停地要求对方回归家庭来保障自己的前途。

生活、爱情、事业,所有的压力都因为“北上广”这个特殊的背景而放大。

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会出现有关“在北上广是去是留”的热烈讨论,由此可见在大城市中生活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这里灯火通明、生活便利,能接触缤纷多彩的生活,体验各个领域的最新潮流;同时这里高昂的房价物价,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沉重。

而经济压力并非城市人焦虑不安的唯一原因,我们在后台曾收到过类似的留言:“KY小姐姐好。我是上海本地人,没有买房买车的压力,但我也常常感到烦恼和苦闷。曾经熟悉的街区变了模样,与朋友的联系越来越少,在家里和父母也没什么特别想聊的,有时想想这样的自己就非常孤单。不知道是我对生活要求太高,还是这就是大城市中每个人的常态呢?”

相信和这位小伙伴有类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信息发达、交通便捷的现代都市,为什么这么多人常常感到孤单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及我们该怎样做出调整,让自己的城市生活变得温情而安定。

城市生活像个离心机,我们被快速变化的节奏所裹挟,时刻担心自己被甩出既定的轨道。焦虑似乎成为都市的流行病,我们仿佛一颗颗小原子,很少能体会到归属感。在城市生活中感到不安全的人,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1.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更适合自己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这里有形形色色的职业,有多种多样的身份,似乎一切都向身处其中的人打开了机会的大门。然而,对年轻人来说,这么多不同的的生活反而成了一种困扰。

一方面,很多人对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清楚,很难在众多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信儿陷入左顾右盼的选择困境之中;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变化迅速,我们又担心自己万一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将来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这就让选择变得更困难。

2.很少主动出门社交,常常感到孤单

朋友圈里的朋友可能成百上千,似乎与他们都能随时联系,但很多人有空的时候也不愿主动出门见见朋友、聚一聚,即便强迫自己出门了,在社交中也可能很少体会到那种亲密的连接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回到家中觉得很疲惫。

社交网络让每个人更方便地连接在一起,但似乎又削弱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深度。在城市中,望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我们会发觉,茫茫人海中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给我们温情,这加深了都市人的孤独。

3.总觉得对未来的准备不够充分

相比于乡镇,城市中通常有更高的工资,但我们依然很难拥有安稳的心境。这不仅是由于在城市生活需要更高的物质保障,高房价、高物价显然成为重要的焦虑源,还因为我们在这里很容易就能看到其他人更优渥的生活,无形之中就让我们陷入社会比较的压力,总感到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对未来生活的准备还不够充分,不敢让自己感到满足(Mauss,Anderson,& Savino, 2011)。

在治安环境良好的城市中,安全问题相对少见,一些人觉得“安全感”似乎只与亲密关系有关,比如某某在恋爱中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但其实安全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下面来看看对“安全感”的典型迷思:

迷思1: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是一回事

人身安全,在狭义上是指我们身体本身的安全状态,比如害怕被车撞倒、害怕吃到有毒的东西,即便在广义范畴来说,人身安全包括人的健康、行动自由、名誉等,它与心理安全也并不是一回事。

像身体有边界一样,我们在心理上也有相对完整的边界,在思想和情感上让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区分,对自身内部拥有足够的掌控力。一旦心理边界受到侵犯和破坏,人就会感到不安,比如有些人害怕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在那种环境中无法保持安全而完整的心理边界(Brown,2014)。此外,在自我形象中也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预期,如果外部环境有可能阻碍和破坏将来的那个自己,我们同样会觉得不安全。

迷思2:足够的物质保障意味着足够的安全感

说起不安全感,很多人觉得还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如果一个人拥有足够的钱,不愁自己的房子车子,不愁自己的工作发展,自然能在城市中感到舒适和安心。

不可否定,充分的物质保障的确能帮助我们更好应对经济上的变化,但不安全感的来源是每个人生活中都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们可能会在恋爱中担心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会在人际互动中困惑对方是否值得去信任,甚至我们会焦虑自己能否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自我价值……这些都是我们感到不安全的常见情况,与足够的物质保障并没有直接的决定关系。

迷思3:人应该努力消除不安全感

焦虑不安让人难受和痛苦,很多人会想尽办法摆脱这种感觉,但实际上刻意地压抑或想要消除不安全感是不可取的。不安全感是提醒我们适应环境、做出调整的重要信号,能帮助我们预知危机,是一种拥有积极意义的本能。所以,与其排斥不安全感,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注意我们为什么感到不安,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焦虑,去找到不安全感背后的根源,降低不安全感,并尝试与之相处。

一个人是否缺乏安全感,首先与其自身的个人特质有关。比如从人格上来说,神经质水平高的人情绪更容易出现不稳定状态,容易冲动和焦虑;在某些特定场合下,人格也影响着我们的安全感,比如外倾性水平高的人对社交场合更有掌控力,乐于结识新朋友。

而城市中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更多是由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所引发的。对渴望城市的人来说,乡镇生活中的人情关系可能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每个人似乎都被关系网络束缚着,天天谈论自己生活圈子中的家长里短,逢年过节或有红白事,人们开始你来我往,也没什么深入的交流,只是互相寒暄。

相比之下,城市中的生活更加自由。在发达而精细的分工体系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可以适度分开,我们拥有自主的活动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在人际互动中也不必苦苦思考亲疏关系,只要按照相对清晰的规则或流程进行处理就可以。

但是在享受自由、追求个性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面对新的难题。很多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都可能体验过这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和孤独感,有时也会感觉没有归属感,自己像是这大城市中的一片浮萍,只能随波逐流。拥有自由的空间,能让个人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但过分依赖自己又让我们陷入原子化的孤立状态,尤其在遭遇人生困难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身后仿佛一片空虚,缺乏能让我们依赖和信任的关系,这恰恰是很多城市人感到不安全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型精神危机。

此外,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变也会让人觉得没有归属感,即便对于从小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我们对一个环境产生归属感,往往是因为这里保留着我们过去的记忆,或者它有着区别于别处的独特性。然而,当前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多老城区被重建,旧街道被改造,那些熟悉的一切正在消失;城市的模样也在出现雷同化的趋势,一样的商场、一样的建筑风格,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在削弱,也让我们更难产生归属感。

1.发展充分的自我认同

拥有相对稳定和清晰的自我概念,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变动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要求我们对自己是什么样人、自己会如何对外界进行反应、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都有较为清楚的了解(Brown,2014)。有了充分的自我认同,我们就不必总是被外部环境所影响,能更理性地接受外部信息,妥善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让生活变得更稳定。

2.努力建立深入而持久的关系

建立任何深层次的关系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比如很多人与某些朋友减少了联系,是因为他们对反复谈论过去失去了兴趣,所以想要让关系继续保持下去,彼此之间可以多创造一些新鲜经历,让关系有弹性地发展下去。

这个过程自然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但这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有了这样深入、值得信任的关系,我们在遭遇危机时就不必凡事都要独自苦撑,可以安心地求助,和朋友或家人一起面对困难;也正是在我们身后有这样的支撑性人际网络,我们才能更放心地勇敢探索自己的人生(Pavlina,N.D.)。

3.多关注生活的积极面,学会感恩

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令人焦虑,虽然这能警醒我们做足准备,但也会“劫持”注意力,让我们总是关注那些负面而危险的消息,甚至让一部分人产生“灾难化思维”,不经意间就将事情想象成自己无法控制的灾难。

所以,为了更好地获得安全感,我们应该调整思维和情绪,多关注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美好的事,比如一顿美餐、一次敞开心扉的对话,学会对生活感恩,让内心变得安定和温暖(Sozio,2016)。

4.接纳不确定性,走向持久的安定

很多时候正是不确定性让我们感觉不安全,但想要获得更多安全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消除不确定性。当生活没了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人生没了新的可能性。我们要做的,是接纳不确定性,学会和它轻松一些地相处,允许自己有时感到紧张、害怕和不安,不带评价地感受和命名,当我们了解自身在发生什么,我们恰恰能变得更有安全感(Kane,2015)。

5.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

在城市中,尤其对于尚未买房成家的年轻人来说,很难有一个地方和场所是严格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但为了让生活更有归属感,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最好有一些固定性、仪式性的活动。

比如你喜欢读书,可以组织或寻找每周一次的主题讨论会;比如你爱看展览、听演出,那么平时多多关注相关信息,养成每半个月参加一次活动的习惯;你也可以寻找喜欢的美食小馆或舒适的咖啡馆,有空的时候就光顾一下……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习惯,恰恰代表着一种富有个人特色和情感的生活规律,会让人更加安心。

KY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s:

Brown, J.(2014).The self.Psychology Press.

Kane,C.(2015).Three ways to help yourself feel safe in an insane world.washingtonpost.

Mauss, I. B., Tamir, M.,Anderson, C. L., & Savino, N. S. (2011). Can seeking happiness make peopleunhappy? Paradoxical effects of valuing happiness. Emotion, 11(4),807.

Pavlina,S.(N.D.).How to Feel Safe and Secure in This Life?.guidedmind.

Sozio,D.(2016).2 Powerful Techniques to Feel Safe in the World Again.ecosa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