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詹青云借100万读哈佛?有野心才能成功
《奇葩说》第五季最大的惊喜,一定非詹青云莫属。
从一出场,她就带着哈佛博士和华语最佳辩手的标签,让很多对手心生胆怯。登上舞台的詹青云,更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1V1淘汰赛中,她对阵马剑越,谈吐自如,落落大方,三言两语便完胜对手。
从这一季开始,赛制要比之前残酷得多,作为新奇葩的她却经常出现在关键的位置,与其对位的始终是对手中实力最强的那一个。
最为出彩的一次是她和陈铭老师在知识要不要共享这道辩题上的正面开杠,两个人你来我往,快速攻守转换,能够在瞬间抓住对方破绽进行回击,节奏快到让人无法喘息。
面对经常让对手不寒而栗的陈铭老师,她依然能够面不改色、才思敏捷。高手过招,不仅有棋逢对手的快意,也有惺惺相惜的赏识,对战结束后,回到座位上的陈铭老师也忍不住对她点头致意。很多人都说,自从看了这一次“神仙打架”后,就期待他们两人在决赛再开一次杠。
然而,最新一期的《奇葩说》,詹青云所在的战队遗憾地止步在了半决赛资格的争夺战。摘下胸前的队徽,她走完了这一季。她说:“我们都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有负气,也有释怀,而今回头看,没能更努力一点,有负支持我们的人的期待,有亏欠,但也无可遗憾。”
无可遗憾,是詹青云的人生态度。
在参加《奇葩说》之前,詹青云就已经获得各种辩论界的大奖,更是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了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并一举拿下了团队总冠军和最佳辩手。有人说:“她,代表的是华语传统辩论的最高荣光。”
其實,除了辩论以外,她还是一位90后博士、新晋律师、金庸武侠迷,开过一家青年旅社,也当过采访记者,写过很多专栏。每个角色,詹青云都游刃有余,然而她也曾困惑过。
“我们曾经按照别人的期待去成长,想要靠近社会定义的优秀,结果却是从各种奖状的主角变成各种冷笑话的主角。”
后来的她,全心投入在辩论上,带着自己的香港同学回贵州老家支教,跑到甘肃甘南和别人一起开了一家青年旅社,就这样,生活慢慢折腾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她说:“无论是翘课去打辩论,还是假期不找实习去做义工、开旅社,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荒废了的时光,突然就变成了目光长远、老谋深算。”也许正是因为坚持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她才可以申请到哈佛。就算没有哈佛的通知书,大学生活依然有意义,因为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那些看起来无用的积累,才让她一点点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詹青云很幸运,遇到了开明的父母,妈妈是高中老师,从小就很注重对她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她经历了6次转学,从乡村小学到县城中学,再到省重点中学。
每一次转学,对她来说都很难熬,频繁转学让她的成绩并不那么优异,甚至一度成为班里跟不上课的差学生。在这段痛苦的时光里,是父母给了她鼓励和支持,直到高二,她终于获得了第一名。
父母的视野和格局,也影响了詹青云。
走出去,去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成了她一直以来的追求。后来,她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在学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又申请去哈佛法学院读了法学博士。为了能到哈佛深造,她不惜背上一百多万的债务,也要完成自己的梦想。
《奇葩说》现场,薛兆丰教授说:“她穷不穷?她贫但不穷。我们许多年轻人是贫,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还年轻,还没有到获取收入的时间。”
现在的她学成归来,成为一名律师,前途不可估量。
网上经常有人评价詹青云有些不接地气,甚至有些死板。
作为专业辩手出身的她,和一些老奇葩相比,可能的确少了一些感性和煽情,却丝毫不影响越来越多的观众为她的才华所折服。在那一场要不要饮下一杯消除悲伤的水的辩题中,她带着我们从《西线无战事》走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又穿越到了《美丽新世界》,最后留下一句:“那些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的一切。”
面对着辩题里一个让前任鸡飞狗跳的按钮,她又引用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萧远山面对自己的杀妻仇人慕容博也能相视一笑,血海深仇尽归尘土的故事。
被淘汰的这一场,她更是将经济学里的比较优势原理融入自己的发言之中,提出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长,环环相扣,鞭辟入里。如果没有积累和积淀,又怎么会如此自如地信手拈来,引经据典,而且每一个又恰到好处。
大二时,詹青云加入国辩队,教练便会给队员列一些很长的书单,需要每周读完一本书,并且需要开讨论会进行总结和分析。这种高强度的模拟训练和分析带来的进步非常明显,也让她更加相信积累的重要性。
她在接受一次校友访谈中说:“打辩论这种东西不是一天的努力就有一天的收获,它的收获是累积和,是会突然发生质变的。”
“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我们都是年轻人,在我们人生这个阶段,唯一带不走的就是青春本身。年轻人,你不是在替你一个人谋幸福,不是一个人看开了就可以,你需要为这个世界拓宽边界,是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把道路越走越宽,是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
多看一些书,多去思考一下这个世界,你的人生终有一天也会开挂。
作者:P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