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何不到一百年就亡了?只因没学习南宋的这条政策

由于李则芬、萧启庆等一干学者对于元王朝的过度平反,很多过度偏爱大元人士就坚信,元朝重视商业,海贸发达,财政一定非常好,不存在财政危机。

▲元朝重视海贸,拥有发达的航海事业

但事实却是,元朝比起宋朝更加纵容豪强,收税更加困难,所谓“元代轻赋”,根本是没能力收上税。结果大元只能靠疯狂印钞票度日,依靠通货膨胀无序地掠夺民间财富。国家治理的混乱,终于导致元朝百年而亡。其实,元王朝本来有可能避免这一切的。但忽必烈的一项抉择,断送了元朝的机会。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奸相?还是大宋最后的希望?剔除士大夫的抹黑说说南宋权臣贾似道》分析了贾似道能臣的一面,以及他打击豪强,将土地收归国有的公田法。

▲浙西公田

在蒙哥攻宋的鄂州之战时,就已经发生渔人苦于征敛,献船做蒙古人向导的事情。但是真正到了元朝灭宋时,虽然士人将吏投降者不计其数,但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底层百姓帮助元军的事情,反而民间抗元活动不绝于书,最后十万义民没于崖山,惨烈悲壮之极。

▲崖山海战,一曲悲歌

由此可见,贾似道行公田法,对于财政的改善,以及减轻底层百姓的负担,是有效的。咸淳二年(1266 年),江浙地区灾情较为严重,百姓衣食都十分困难。这时,公田法所储备的粮食,就起到了救灾的作用,避免产生大量起义军与蒙古人里应外合。想当然的观点,当然认为鲁港之战失败,贾似道倒台后,公田法既告废除。然而并非如此,实际上公田法一直实行到蒙古人攻陷临安。

虽然宋恭帝下旨废除公田法,将公田归还给原来的田主,希望这些豪强能够感恩戴德,帮助朝廷抵抗蒙古。但因为军事局势的危急和财政困难,“饷军方急”,打算再收一年租税再还,结果并没有归还。忽必烈灭宋后,得到了这批公田。这时候,他就面临如何处置的问题。在元朝写成的笔记《齐东野语》宣称——宋夺民田以失人心,乃为大元饷军之利。这是站在士大夫豪强角度所说的。

忽必烈把公田没收,直接赐给了众多蒙古贵族,在短时间内确实收获了忠诚。但是蒙古贵族的胃口是无限的,想要用土地填满他们的胃口,就如同抱薪救火一般。假设忽必烈能够有更长远的眼光,将南宋末期的公田法延续下去,作为国家财政的基本盘,那么元朝因为收税困难导致的财政窘迫,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元世祖忽必烈剧照,他的才能往往被过度拔高

但由于公田法没有得到延续,结果是——成宗铁穆耳即位才两个月,中书省就向他报告 :“朝令赐与之外 。 余钞止有二十万锭。 凡请钱粮者,乞量给之。 ”武宗海山即位才及四月,中书省臣就告急说:“帑藏空竭,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常年所支止二百七十余万锭。自陛下即位以来,已支四百二十万锭,又应求而未支者一百万锭。臣等虑财用不给,敢以上闻。”泰定帝及以后的几大汗统治时期财政危机情况更为严重。 元政府连年以“廪藏空虚”、“国用不给”来穷于应付财政开支 。

每个王朝都会延续前朝的一部分制度。元承宋金之制,好的方面却都没有延续下来,学的都是滥发钞票、纵容豪强、冗官冗员、佞佛佞道、奢侈靡费、虐待士兵之类,却不但不取法南宋末期的公田法,还对改革家贾似道疯狂贬低,无怪乎元朝百年而亡。然而元朝对贾似道的错误评价,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误导。

▲《宋史》对贾似道疯狂贬低,但修成之后不久元朝既告覆灭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宋纪》:时沿江制置副使袁玠征渔利,虐甚,蒙古兵至黄陂,渔人献舟为乡导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一:大农所辖丰储,诸仓有廪,会处官吏预备,概量以待,未丙夜而三百万斛皆窖藏充满,初不见舟车所由之途,亦不知红腐之物取之何所,既而始云:皆公田所株积寸累而来者。时中外方多窃议公田有利与害,言人人殊,一旦遂荒民饥,朝家得此以活六军兆民之命,又沾丐及于数郡菜色雷腹之民,于是前之议公田者始服庙堂之深思长虑。

《齐东野语》:始有旨云:“公田之创,非理宗之本意。稔祸召怨,最为民苦,截日住罢。其田尽给付原佃主,仰率租户、义兵,会合防拓。” 其后勘会,谓招兵非便。且其田当还业主,于种户初无相干。秋成在迩,饷军方急,合且收租一年。其还田指挥,候秋成后集议施行。有旨将平江、嘉兴、安吉公田,照指挥蠲放,却从朝廷照净催米数回籴。其钱一半给佃主,一半给种户,以溥实惠,然则业主竟无与矣。只业主、佃主之分,当时用事者亦不能晓,况大于此者?然边遽日急,是时仍收公租,还田之事,竟不及行

杨继红《浅析元代中期财政危机的原因》

吕月忠《贾似道的公田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