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山东是“中国的缩影”?

丨在这里,想象中国丨

- 风物君语 -

山东

真是个一言难尽的地方

15 年前

《中国国家地理》把它比作中国的缩影

那是我看过对山东最好的概括

即使时间已经往后拨了 15 年,

山东仍是那个最符合

人们去想象“中国”的地方。

它“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莫言在《红高粱》里用几组矛盾概括了故乡山东高密的一切。

这样强烈的矛盾仍留在这片土地上,既土气又洋气、既是中土又边疆、既保守又开放,在今天中国的自我想象中,山东的自我矛盾像极了现在的中国。

既“洋气”又“土气”

今天的中国人喜欢“洋气”这个词,在现代的消费生活中,“土”是个贬义词。就好像提起山东,一定要说青岛。

因为它是山东最洋气的城市。

▲夜幕降临的青岛市南区,既现代又带有一些欧洲风情,那是殖民文化的痕迹。在山东,青岛和济南相爱相杀,关于他们,想了解更多可以读我们之前的→《青岛,你为什么骄傲》《没了它,济南就失了一半的美》

春天的到来结束了青岛的旅游淡季,4 月之后的青岛,游人如织,市南区的栈桥、海水浴场跟下饺子一样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青岛人的自我介绍喜欢用“我们青岛”。在济南、青岛的排列组合里有个玩笑叫“山东济南,中国青岛”。

青岛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城市。上学的时候,历史学的老师常说青岛是片文化沙漠,比起山东其他地方,这儿的文化像一块“抹布”。但他们之中很多人还是从山东各地搬来了青岛长居。

▲青岛的夜景里透露着浓浓的现代气息。

“圣人之乡,礼仪之邦”是整个山东塑造给大家的印象。但用脚投票的人们,总选择在青岛生活。最近的一份统计数据里,外省人最爱选青岛作为自己在山东的家,其次是威海和烟台。

都是沿海的城市,也是两座洋气的城市。

“洋气”代表着现代文明,它干净、整洁、有序、“有趣”。这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闯入中国客观上给这里带来的积极影响。一百多年前,它冲破了山东的死气沉沉,就像它闯破古老的中国大门一样。

▲烟台的长岛是山东唯一的海岛县,与蓬莱隔海相望。蓬莱诞生了中国除昆仑山之外的第二套神话系统。它带有大海的仙气。每天有海轮定期往返于两地之间。蓬莱的仙气仙得世俗,长岛的仙气仙得自然。

威海,中国大陆上向东伸进海洋最远的地方。它古老,夏商周就有人类居住过的痕迹。

但威海今天的名气是现代的。

这座城市升级为地级市的历史只有 31 年。城市的街边超过 30 岁的建筑极其少。遍布城市的拌饭、烤肉、米酒屋,让这座城市充满着韩国料理的味道。“韩流”的影响在过去 20 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它是工业文明下的大众娱乐。年轻人把看韩剧、追韩国综艺、化韩妆当作潮流,韩国的欧巴是洋气的。

在青岛念书时,我身边每个学期总有同学图省钱,辗转到威海去韩国追逐自己的偶像。每天往返于威海、首尔之间的航班就有 20 多条。

烟台是威海的兄弟。跟威海一样,它在近代同样经历了屈辱的历史。但那也给它注入了活力。

8 年前生活在青岛时,每到初夏,学校外的小贩们就会一车一车地拉来大樱桃卖。当地人也把它叫“樱株”。最便宜的时候甚至可以 5 块钱买一斤,“烟台的,很甜,尝尝。”小贩们最喜欢用这个技巧来吸引客人的注意力,似乎打上烟台的标签,就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胜过临车的大樱桃。

我虽然没在烟台生活过,但每年到了樱桃、苹果成熟的时节,我总是这样跟烟台发生关系。每年夏天,只要有客人来青岛,我都会去校门口买上一袋大樱桃,那是我在青岛时的待客之道。

离开了青岛,我总能在北京的超市里见到红得发黑的大樱桃。这些产地标着欧美,动辄每斤 50 元的大樱桃让我望而却步。

后来我才知道,除了从美国传来了烟台苹果的品种,这种大樱桃也是 100 多年前从欧美引进到烟台的。“大樱桃之乡”“苹果之乡”“草莓之乡”,这些烟台的标签看起来挺土气,但却有一段洋历史。

如今这“土”“洋”早就揉在了一起。

烟台的栖霞苹果批发市场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的苹果交易中心。东南亚市场上 8 成以上的苹果是从烟台出口过去的。20 年前,那个市场还被美国垄断着。

山东也是个向外的省份,黄河穿省而过流入渤海湾,它的海岸线长度全国排名第二,全省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是沿海的。今天的山东,无论是经济还是精神上,对这条海岸线都无比看重。今年 1 月山东省的政府报告把渤海湾港的建设加进了原来的青岛、烟台、日照港口中。

有条件就要出去,这是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寻找的机会,“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山东自然是要抓住那条海岸线的。

它是保守的

这“土”“洋”混杂源自齐鲁大地。

齐、鲁本就是两个分开的文化单元,以泰山为界,北是齐,南是鲁。3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是山东齐文化开放的一面。

因为临海,农耕环境差,所以近海一面的齐人多从事是士农工商等各行各业,齐人闯劲儿足。而南面的鲁地耕地面积多,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鲁人多重农业,稳重。

农业是鲁人的根基,也是中国人的来处。

它就是现在的中国,东边靠海,现代的东西从那里传入中国。现代化了近百年,但中国人依旧摇摆在保守和开放中间。

山东浓缩了中国人的这种纠结。

山东西边紧挨着河南,它也是中原的一部分。那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原是中国想象的开始。

▲黄河滋润的黄土地,让这里有粮仓的基础。

从山东沿海往西部内陆走,“越来越土”的感受很直观。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儒家塑造了中国人的面貌,千百年来,帝王运用儒教造就了中国。那已不止是“土气”所能概括出的感觉了。

儒家的影响早已嵌入中国人的骨髓。在儒家的老家山东,它表现得尤为浓重。就像山东人的饭局上,他们的酒杯永远比你的低。

▲鲁菜,四大菜系之一,宋以后就成了“北食”代表。宫廷菜就以鲁菜为主,工序繁杂,奢华也质朴。

在山东人看来这是礼数,也是难以抗拒的传统。那威严感就像孔府的黄色琉璃瓦。它是传统中国穿透时间投射到现代的力量,那感觉像静下来会让人觉得有些冷的孔林。

曲阜本是个县级市,但因为孔子及其子孙的府邸和陵墓在那里,它比管辖它的济宁还有名。

▲在古代的建筑制式里,除了皇家建筑,只有孔庙或文庙用的琉璃瓦可以用黄色。

这座城市凝结了人们对于孔子和儒家所有的敬畏。2018 年春晚,曲阜被选为了北京之外的四个晚会分会场之一。今年春节黄金周三孔景区累计接待人数达 39 万人次。这相当于乌鲁木齐机场今年春运期间运送的旅客人数。

但如今这份敬畏里也带有些萧条,就像同样萧条的曲阜。节假日之外的曲阜并不热闹。来曲阜祭拜孔子的游人,除了去三孔,还可以去孔子六艺城。它把孔子倡导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具体成了旅游娱乐项目,但都是些上世纪的设备,了无趣味。

走在孔庙里,偶尔会冒出一种感觉,那敬畏感是熟悉的,但我却不知道这种敬畏感从何升起。

它既是中心,又是边缘

也许这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源自于曾经那个视自己为天下中心的中国。

山东是这个天下的中心,也是边缘。

▲泰山,五岳之首,燕山运动下升起的大地褶皱。道教、佛教都在这座山上留下了痕迹。孔子一句“登泰山而小天下”让它千百年来吸引着文人墨客。它是中国人对天下的一种想象。

它就像中国的缩影,它连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形都与整个中国有几分相似。

山东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的泰山、鲁山和沂山位于山东中部。鲁中南和胶东是低山丘陵区,平原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和鲁东北。

“崮子”是鲁中南沂蒙地区特有的地貌。它们是山峰顶部平坦入平原的方山地形。山地之间盆地、谷底详见,山地边缘地带印石灰岩有裂隙,地下水形成涌泉流出,使这里成为了重要的耕作区。自秦汉以来,山东就是中国的一个经济中心。山东土里产出的粮食沿黄向西,为中原的关中地区提供粮食。

“山东去京畿密迩,水陆往来,皆取途于此。远至浙、闽,近自江、淮,皆以山东为走集之冲也。”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一句话就形象概括了山东。黄河跨山东入渤海,联通东亚大陆和海洋。京杭大运河穿省而过,联通南北。这样的地理位置让山东半岛曾经是全国的商贸中心。

▲济南百丈崖水库

元代为了将江浙一带的粮食运往大都,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修凿了南起杭州,北达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当时大都与东南粮产区之间虽有水道可通,但隋唐修建的大运河主要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为避免绕道,裁弯取直,人们又修造了济州、会通和通惠等河水。

位于鲁西南的济宁就这样因运河而兴,明清时期,它成为了全国的商业中心。

等到明清时期,济宁设的水闸成了“南运门口,最关紧要”,它是控制运河南北水运的关键。明朝为此专门设置都水司管理运河。这里也成了人来人往的集市,北上的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和南下的山东、河南、河北的商人在此汇聚,“自商贾负贩,以至织纫、缝补、工匠、医巫、卜祝、驵侩之属,阖城溢郭。”

清朝后期河道淤积,运河的交通功能渐渐丧失,如今的运河成了这里的文化符号。

前几年济宁汶上县在南旺运河枢纽处修建了运河博物馆。博物馆的位置出门就是运河遗址,只是脚下早就没有了河流的痕迹,只剩下枯草。

如今的济宁变得安静了许多,全省 17 座城的 GDP 成绩单里它也只排名第六。虽然贴着“运河之都”的标签,但是运河缺失了通运价值的济宁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摇摆。

就像如今已不再是天下中心的中国,努力想在世界中找回曾经的地位。

它保留了中国人的自我认同

托黄河的福,如今的山东还是中国的粮仓。

▲黄河航拍图

当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淌过松潘平原,冲下第一级阶梯穿过黄土高原后。它在山东冲积出的黄河三角洲塑造了山东今天的部分领土。当河流进入东部最后一级阶梯,河道从 300 米陡增到 3000 米而变得豁然开朗。

过去 5000 年的时间里,黄河进入山东半岛后在南北两侧的渤海、黄海之间徘徊堆积出了 3 个三角洲——以天津为中心的古黄河三角洲、形成苏北的废黄河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

现代三角洲就是我们今天常常提起的黄河三角洲。它组成了今天山东滨州的部分土地和东营的全部。从黄土高原上裹挟而下的黄河,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平坦的土地上淤积出了一片扇面的土地。只要黄河不断,这片土地每年都在增长。

“喷地”是东营人给那片土地起的一个形象的名字。它肥沃而又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力,让东营被定为国内新建的五大粮仓之首。

而山东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它农耕的传统。至今它仍是全国耕地面积排名第三,粮食产量排名第三的农业大省,它为全国各地输送着口粮。

农业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就刻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骨子里。如今去山东旅游,无论是在胶东还是鲁西南,小贩们卖的旅游纪念品里总能找到剪纸。

剪纸、年画、面塑、风筝……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仍默默流传在山东的乡野之间。它们是从农耕时代传下来的民间娱乐。

剪纸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常见。它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的作者们常常是生活在农村的妇女,她们用剪刀记录生活。

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剪纸仍是保留在乡间的野趣。胶东的剪纸手艺阴美。在烟台的蓬莱、长岛等地方,剪纸多会采用阴刻、阳刻相间的手法,剪纸看起来虚虚实实,栩栩如生。纸上的“花朵”从戏曲人物到飞禽走兽,从花鸟虫鱼到吉祥图纹,无所不包。

而鲁北的剪纸则更粗犷,它作为装饰的功能性更强些。滨州的剪纸不仅作窗花,还有鞋花、门帘花、枕头花、肚兜花……剪纸在那里成了装点生活的小情趣,那情趣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现代的都市让人们拉下了裤脚,走出潮湿的土地走进钢筋混凝土的“密林”。有时候一些东西让我们觉得“过时”,但那不是“土气”,不过是生活方式变了。潍坊到现在每年还会有风筝节。

风筝,关于它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出自春秋战国墨翟或鲁班之手,有说是出现于汉代用于传信,还有说是发明于五代用于“乘风为戏”。人类学的学者有人把风筝作为古人们对“天”的想象。它是人们所登的“天梯”,从土地走上神坛,去接近天下的中心。

那是中国人对“天”的想象。

春天近了,都市的广场边偶有卖风筝的小贩。当春风起时,广场上的天空中就会飞起风筝。

随着时间的变化,风筝里隐藏的古代人的神秘仪式感早就消失了,但它已经演变成了娱乐被保留下来。就像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仍保有那么一寸认同留给这片黄土。

它是纠结而矛盾的,就像今天的山东。

文丨逸骁

图编丨鲸鱼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