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腰挎军刀鬼子军官与手持上着刺刀的三八枪的鬼子兵,可能是广大国人对侵华日军的最直观印象。这其中,日本军刀更多是充当对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的屠杀工具,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代表之一。比如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杀里的“百人斩”。而在十四年抗战时间里,中国军民也缴获了大量日本军刀。抗战胜利后,也有大量日本军刀被国内外所收藏。但遗憾的是,与国内现存日本军刀的巨大数量相比,国内对日本军刀的研究却很落后,不断有各种张冠李戴的乌龙事件,或者各种标着可笑标识的假货出现。因此,冷兵器研究所将以从日本侵华战争时代最重要的靖国刀开始,陆续介绍日本侵华战争时代的那些军刀。
所谓靖国刀,是指在1933年-1945年,靖国神社内设立的日本刀锻炼会锻造冶炼厂中的刀匠,所生产的镌刻“靖”字头的日本军刀。这些昭和时期制作的靖国刀在日本传统刀中分类中,属于典型的现代刀,也是专门为旧日本陆军军官定制的军刀,而旧日本陆军作战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大陆。而在侵华战争时期,旧日本陆军军官也以身边随佩带一把靖国刀为荣。
▲国内刀友所藏靖国刀
既然叫靖国刀,其自然就跟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有很深的关系。日本人认为神的力量来源于“神体”,在日本分布广泛的每座神社都供奉着不同的“神体”,大多数的神社供奉镜子、宝剑、钩玉等。但是靖国神社的“神体”与其他神社不同,除了镜子和花名册外,靖国神社真正供奉的“神体”是就靖国刀匠奉献给神社的军刀,而靖国刀被认为附着靖国神社供奉的246万魂魄,被认为日本军魂的代表。神社的靖国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右翼分子前来参拜,他们身着侵华时期日军军服,公然为战犯们招魂。可以说,靖国刀承载着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
▲图为靖国刀材料钢-玉钢
靖国刀的历史要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说起,日本传统的武士刀作为军刀,在日本对内对外作战中一直被大量使用,也曾经出现过供不应求的局面。而明治以降的日本刀锻造业界,由于明治九年的“废刀令”(禁止除军警以外人员佩刀)早已经不复往日的荣光,对军部的需求难以应付,这也导致大量粗制滥造日本军刀的出现。因此,陆军大臣荒木贞夫中将以及陆军省军务局长山冈重厚少将,认为制作优质的军刀装备军队作为当务之急,并以复兴传统日本刀作为理想,开始筹建日本刀锻炼会。
▲右下第二名为靖德
而旧日本陆军积极着手这件事情的时候,才发现水平较高的刀匠真是凤毛麟角,全日本也只剩下栗原昭秀、堀井俊秀、月山贞胜,宫口寿广,梶山德太郎(又名梶山武德,明治14年2月16日生于广岛县仁芳町。师从横山佑义)等寥寥几人而已。1933年(昭和八年)七月八日,东京九段靖国神社内,举行了日本刀锻炼会的锻造冶炼厂竣工宣告仪式、刀匠授名仪式及锻造冶炼开工仪式。在授名仪式上,由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将写有“靖广”、“靖德”刀匠铭的授名簿分别交到了刀匠宫口繁和刀匠梶山德太郎的手中。
这个日本刀锻炼会的特征是完全不依靠机器制作刀剑,而是全部使用传统工艺,挑战生产数量的极限。最初的靖国刀匠只有“靖广”宫口寿广和“靖德”梶山德太郎两人,他们都属于当时技艺极高的刀匠,而被锻炼会任命为主任刀匠。主任刀匠带领他们的弟子从1933年至1945年日本战败的12年间,共打造了约8100把靖国刀,而日本关市的刀匠在“军刀报国”的口号刺激下,在1940年到1945年间,每月产量竟然达到了18000把。因靖国神社位于东京九段坂,靖国刀也被称为九段刀,昭和天皇也选用靖国刀作为陆军刀。
不过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后一次大量出现的战场刀剑,靖国刀的制作也呈现出两极分化。1937年(日本昭和12年)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因订单激增,导致多数新作刀技艺平平,甚至刀姿呆板、平淡。即便是御赐之物即“靖X谨作”的款也不能免俗。但其早期的少数作品技艺高超、十分精美。笔者就收藏了一把锻造于1936年(日本昭和十一年)五月的靖德刀。其作为战场缴获品,最后静静的放在中国人的案头。这可能是对当年以佩带靖国刀为荣的侵略者一种最大的嘲讽。
日本刀发展到平安和镰仓时代,逐渐走向了成熟,并在镰仓时期达到了它的历史顶峰。日本人是就是以镰仓期的太刀作为标杆,作为一个欣赏的标准。这把靖国刀,以及其同类的制作风格是以日本备前国长船派的长光和景光直刃刀为主要参考和追求。其制作者为梶山德太郎。1933年(昭和8年)7月8日,梶山德太郎又名梶山武德加入日本刀锻炼会,被授予“靖德”的刀工铭。
1942年栗原昭秀等根据帝展、共进会、新作日本刀等展览会的获奖情况评选的《圣代刀匠位列表》中梶山武德(靖德)的作品排列在最上大业物,贵品上位、检查役格席(该席共35人)。
最上大业物指的是刀剑的切割能力:1797年,柘植平助方理著成了刀剑学经典《怀宝剑尺》一书。提出刀剑应该以其切割力作评判标准。方理按照切割力分类为最上大业物、大业物、良业物、业物四个等级。最上大业物指的是能横向切透九成至整体的人体厚度的刀剑。其从昭和8年入会到昭和15年退会这八年间,署名靖德的刀一共打造1250把。他是打造靖国刀数量较多的刀匠。
那么如何品鉴一把日本刀呢?首先,刃身是武士刀的灵魂。其次,刀茎是判断年代流派的重要依据。刀茎,专业的名称也叫“中心”,是刀刃插入刀木柄的铁质部分。“靖德”在1935年(日本昭和10年)7月1日,他的外甥也是他的弟子,被授予靖宪的刀匠铭,独立锻刀后不久,他亲锻作刀,为了以示区别,刀茎就明确改成了雉鸡腿的形状(雉子股形)。存世实物证明,“靖德”做这个形状的刀茎,从昭和10年底延续到昭和13年间,昭和14年后的靖德款刀,即恢复到常见的形态。
从历史角度上说,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卫府太刀在刀茎上刃的方向,从区开始向下一寸乃至二寸左右的地方,划分出一个台阶,并把以下的部分全都削去。这被后世称为雉子股形,一直流行到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靖德这么做,说明他认为他才是仿古刀剑的最佳传承者。至于后来改回去,不知道是因为有规定要求还是因为忙不过来吧?
刃。本作刀刃长超过了一般的靖国刀的62-66.7厘米达到了70.3厘米。(日本刀的刃长是不计算鎺以后的长度的),这样大尺寸的太刀在靖国刀里是不常见的。在日本刀里,元是指刀鎺位置,先是指横手位置。重是厚度,元/先重都是指刀栋的厚度。幅是刀身宽度。
本作的寸法如右:先幅2厘米,元幅3.15厘米,先重0.52厘米元重0.81厘米,反1.8厘米。本作基本保留原磨状态,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出品时的状态。昭和12年前的靖德刀匠,力主按日本刀的审美,尽力的恢复平安-镰仓古太刀的特征:元幅与先幅落差大,刀姿刀身修长挺拔,弧度富有张力。这种用一个人叉开双脚昂首挺立的姿态来形容刀姿被日本人称为踏张.腰反指的是刀反的中心位置位于锋与栋区的中心略下方的位置。这样的刀姿在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初期的太刀最为常见。本作:镐造 庵栋 小切先,小丸帽子,乱刃文中带小足,小板木肌 沸出来,砂流显现,可以称得上是靖德的比较得意的作品。
名词解释
镐造:最常见的日本刀造型。被认为是由切刃造进化而来。
庵栋:三角形的刀脊。
切先:日语称为切先或锋,也就是刀锋的意思。刀尖与刀身的分界线称为横手。具体的有大切先,中切先,小切先,猪首切先等区分。
帽子:又称铓子,指的是刀最前端的“切先”部分的刃文,帽子的烧刃形状里有很多种类。刀工锻造切先的时候,钢材处于高温状态。焠火后 “镐”的部分遇冷收缩,“刃”的晶体却会彭胀 ,所以“帽子”会向“栋”的方向返缩。返缩的程度以“深浅”来形容,较深的形容为深,较浅的而带有急异的收势则形容为坚止。此外,较大的称为大丸,返缩弧度较少的则称为小丸。
刃 :即是边锋斜面经过焠火加硬的范围
刃文∶即日本刀所独有的锻造纹理,表现刀刃美术最多的部份,刃文的样式不一而足,也是判断派别。作者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美术刀剑等级区分的重要部份,分为直刃、弯刃、丁子刃、互之目、三本杉、涛澜、皆烧等
小足:烧刃的边界线延伸到刀刃的状态。
小板目肌:如木板年轮,形状接近椭圆形,形状大者称大板目,小者称小板目。
地 :即是边锋斜面没有经过焠火加硬的范围,在「刃文」与「镐筋」之间。
沸:在烧刃上可以看到象银砂一样闪闪发光的细微颗粒,这种就是“沸”。
“匂”也叫砂流,因象水中流沙而得名。是指在“烧刃”和“地铁”的分界线上,可以见到一条发着白光的线。在显微镜下观察,“沸”和“匂”是一样的组织。在肉眼看来,圆粒状的小颗粒是“沸”,一条细线的是“匂”。“。因为“沸”比较多,象是在烧刃中裂开来。
当时从靖国神社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刀,在旧日本军队中公认是最精美、最坚硬的。靖国刀锻造好之后都要经过试用,将稻草捆成水桶粗的一大捆,中间夹上青竹,然后淋上水,当做是人骨头。锋利的靖国刀可以轻松的将稻草捆砍断。有时还会拿铁棍试刀,甚至还曾经用囚犯试过刀。
说完了刃,我们说说装具。
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夹刃,这个小装具,却有大用途。刀鎺是装具中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部分,然而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日本刀经研磨之后,表面光滑平整,地刃分明,贮存在木制刀鞘里时,如果经常跟鞘的内壁摩擦,接触,必然会产生划痕,擦伤。要保证刀体在其中要尽量悬浮,只有让镜面化的刀脊和刀栋接触。镜面处理会尽量降低摩擦阻力,同时镜面也会使与刀鞘间产生的划痕最小化或不明显。
基于以上日本刀的特性,贮存在鞘内既不能破坏其观赏价值,又不能过于松散——这样会导致刀体轻易划出刀鞘,造成不便。因此,刀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刀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缓冲。在刀的使用过程中,缓解刀镡(尤其铁镡)对刀地冲击,这也是大多采用铜的原因之一。
刀鎺并不是日本人的发明。其跟日本刀一样,来源自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最初的刀鎺在平安时代,是铁制的,后来演化为铜等软金属,也有用黄金的。其可以分为打刀的鎺,太刀的鎺等。军刀的鎺,严格来说,大多是太刀的鎺。鎺在结构上区分可以分为一重,二重鎺。本作是金无垢一重鎺。整个刀鎺是黄金打造,手感沉重。
▲上图为鎺的顶视 底视和侧视图。
侟:刀装具日本人称之为“侟”。昂贵的靖德刀条,二战期间配之以94式特注早期军刀装。金具规范鎏金保存完好,典雅大气。平时刀条保存在朴木质地的浅棕色白鞘中。
镡(护手)为早期特制手雕厚重赤褐色涂装黄铜镂空大镡,八片切羽(垫片),每个金具都有编号39,木柄、缘和驻爪及其他装具上也有同样的编号。
兜金上的酢浆草银制家族徽章,说明持刀者是富有的武士家族出身。这个兜金使用八个钉子固定法是日本94/98式比较罕见的。
高品质金具的标准:初期军刀装上的大亲粒鲛皮,高级猿手,口金止,石突止……——来自日本军刀网。
▲实物图
和图例不同是本作的鞘涂漆为半光泽漆,而图例的漆面为光泽漆。94/98式军刀佩带者的级别的体现主要在刀绪,见下图。
日本军刀在佩带在身上时,使用正腰带和骑兵科将校准士官刀挂。规范和双排刀链实物图见下:
顺便说一句,有的藏家把刀链的长度和宽度作为级别的象征:下图的刀链分别由昨向右被当做尉官(左三)佐官(左4-5)将官(左6)。这个按工艺和品质分是有高下之分,论其级别就没什么根据了。比如下图右侧是带双排刀链的日军中尉。
因为,旧日本军官的军刀、望远镜是属于私物,是军官自己花钱购买的。用什么样的九四、九八军刀装配什么样的刀链和级别并没直接关系,和军官家里是否有钱和是否为军刀投入有关。
本文在写作过程参考了日文版的《靖国刀匠》 、《靖国刀伝統と美の極致》及网友“西门大庆”等文章特此致谢。本文初稿写于2017年经过两年的更多的实物验证和资料收集笔者更正了其中笔误,但因为笔者水平有限,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编后语:刀只是一种武器或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善恶属性。就像三八枪和歪把子一样,一把好刀落到侵华日军手里,自然是恶魔武器,而落到抗日军民手里,就是抵抗侵略的好武器。而同样一把刀,被收藏家所藏,挖掘其历史,与被某些人穿着日本侵略军服,拿到南京去搞事情,完全是两个概念。日本刀作为武器的生命已经结束了,而其作为钢铁艺术,却成为日本人向世界夸耀的文化遗产。“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才是冷兵器研究所关于这篇文章以及整个日本军刀系列文章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