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延伸“家”的想
他是日本新锐建筑设计师,在中国生活的十年间,他最钟情于北京胡同的闲适生活,一档电视节目的播出,令他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网红”。
日本设计向来以简约著称,从MUJI、三宅一生到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其背后即是东洋特有的审美观。回看流行的风向,时尚就是一个圆,在轮回中不断获得新生,形态各异的变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传统的回归,就像“侘寂(wabi sabi)”意在向枯萎、即将逝去的存在中寻求重生之美,“断舍离”正是它的延伸。然而,时尚界掀起的流行风潮总少不了设计师的鼎力相助,作为幕后推手的他们,比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总穿着三宅一生设计的黑色高领毛衣和破旧的牛仔裤,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却钟爱“三宅褶皱”(Pleats Please)。
风格即人,从生活理念便可一窥其气质与格调,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合作也催生出了不少令人惊艳的作品:21_21 Design Sight 就是由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建筑师安藤忠雄、产品设计深泽直人及视觉设计佐藤卓合作的概念美术馆,诸多理念互相碰撞出了火花,正如建筑师青山周平,他对于服装的理念,与其建筑风格有着相似的见解。
在老本行家居建筑的启发下跨界服装界,青山设计的联名款“行走的家”将建筑中的空间感在服装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简约线条、亲肤面料,防风防晒双重效用,可拆卸的帽子和下摆,衣服口袋暗合了电子产品的携带和使用……无处不彰显出这栋移动的“家”所具备的功能性,背部设计的“恋人口袋”独具匠心营造出浓浓爱意,衣服作为行人移动的“家”,提供着人文的需求、智能的支持以及意外的喜悦,所有打破常规和别出心裁都来自一个“暖男”对旅行者无微不至的关心,其中也暗含着他对延伸“家”的无限想象和野心。
梦想改造家
建一个城市地标性建筑,几乎是每一个建筑师的梦想,青山周平也不例外。事实上,这也是青山父亲曾经的理想。经历了经济泡沫与行业饱和,尝过“英雄无用武之地”滋味的父亲不曾想自己的儿子竟然与自己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对于建筑所有的启蒙,都来自于书架上那些精美的画册,让青山不断坚定他内心的选择。
看着被各式建筑塞满的城市,这般拥挤似乎再也负荷不了一个年轻设计师建造的梦想,难以寻求立锥之地。建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远远不够。或许是陷入迷茫和焦虑,或许是到了创作的瓶颈期,大三的时候,青山中断了学业,在这一年的缓冲期为自己规划了巡游之旅,也正是这趟行程为他此后的设计之路开启了新的视野。
一副背包客的装备,青山只身前往中国,途经非洲、欧洲多地,名胜古迹和人文风俗让他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居所、环境与人的关系,游牧居民在享受自然环抱的时候,也饱受着生存的考验,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他们与自然对话、适应与抗争中那份随遇而安的心,这对久居城市的他来说弥足珍贵。
当青山历经长途跋涉返回象牙塔时,对于建筑的概念和未来职业的憧憬似乎有了更清晰的图景。回看过往的岁月,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前往北京加盟SAKO建筑工作室成为他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在这里,他开启了事业的起点,收获了爱情,还找到了一种令他相见恨晚的胡同生活。青山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藤井洋子住在南锣鼓巷里,这种“接地气”的感觉正是他理想居所赋予的,院子里自由生长着植物,胡同里大人寒暄聊天,小孩游戏玩耍,俨然一个大客厅,成为各家各户居民生活空间的延伸,走几步路就有菜市场、咖啡厅、饭馆、公厕,在青山看来,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所有的功能都能与家的需求完美契合。对于胡同与居住的思考从未停歇,也为他后来的成名埋下了伏笔。
正是这间老屋的改造项目,让青山周平一夜之间成为“网红设计师”。
2014年,蓄势待发的青山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取名为B.L.U.E.(Beijing Laboratory Urban Environment,北京城市环境研究所)。一个偶然的机遇,青山参加了一档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 “L型”异形走向、狭小空间里要满足一家五口的生活、学习、娱乐的多方面需求,面对着如此棘手的改造,青山在改造之前在和一家人共同生活之中体会到了房间在功能上的种种欠缺,凭着对胡同长久以来的认知和情感,将这座阴暗潮湿的老屋改造成了日式阳光房,老人、孩子都能在焕然一新的空间里各取所需。
节目播出后的反响之强烈让青山始料未及,一夜之间,微博粉丝数爆棚,贴心的设计和暖男的形象让他被冠以“设计界小栗旬”的美誉。顶着“网红设计师”的光环,青山又作出了一个决定,继续深造读博。他总能在人生的拐点顿足停歇,正如面对图纸和空间时敏锐的洞察和缜密的思考,对于接手的项目作品,他力求突破,而出发点始终在于打造一个人与空间的和谐关系,从小空间渐进到大城市,用建筑的语汇实现一个理想化的城市生活。
当代家居的N种可能性
为了能实现最宜居的空间,青山着重观察人的行为在空间中产生的效应,猫的举动吸引了他的注意,点亮了他的灵感之光。猫对于空间的温度和光照角度颇为敏感,并依照周遭环境的变化找到舒适角落。因此他将这种独特的建筑仿生学用于居室设计上,自然的变化也暗含着人的作息与生活中的某种规律。
捕捉细节之美,倡导自然而然,在留白与想象之间的微妙关系中还原事物的本源,传统美学观“幽玄、物哀、侘寂、意气”几乎渗透到设计的各个方面。事实上,“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在上个世纪经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提出便风靡全球,随之而来的是“断舍离”以及极简主义生活的盛行,轻食、共享、DIY等等让年轻化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模式,这也是青山始終在探讨的生活,从“私享”到“共享”,延伸个人居住空间之外的生活圈,打通空间的隔断也就是消解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阻碍与隔阂,还原建筑为人的初衷。
青山正着手于他对理想城市的建构,在切身感受过北上广房价的暴涨之后,他觉得是时候推出这一即将改变城市生活的建筑模式了,青山将这个计划命名为“400盒子的城市社区”,这项由原研哉发起的HOUSE VISION项目,提出了“未来居住新常识”的理念,并倡导设计师联合企业携手共建理想居所。在青山看来,有的人即便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也会被孤单包围,冷冰冰的房子不能给他们带来家的温暖。房子的大小并不直接决定生活质量的高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出温馨的气氛,像生活在胡同里的街坊们那样,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的命题核心所在。
现代人们独立的个性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独居者,社会关系的嬗变与解体也让空间有了重新规划的可能,书柜、衣柜、床等日用家具都将会附带轮子,根据个人需求自由组合和移动。它们在置物和收纳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屏风的功能,既保存了私密性,又实现了书籍等娱乐设施的共享性,最终在几平方米的空间内满足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设计师所能做到的只是将单个的“盒子”完工,居住者按需分配,安排房间布局,好像组装积木块,青山将这一想法缩小化,他的家具设计处女作便应运而生,这款名为“生活便当盒”(Bento box of life) 收纳柜的设计灵感顾名思义来自于日式便当盒,按使用频率划分容纳空间并自由组合,诸如此类的游戏也会从个人住宅扩展并复制到城市社区,幸运的是,青山这一系列设想即将在中国南方城市落成,一个集智能、社交、人文的新型创意社区将成为城市生活的又一种选择。
“人本过客无来处,处处无家处处家”。青山周平对于“家”的理解远远超过了大众对于“家”的惯常认知,传统的观念,好像只有稳定、固定,才能换来一份内心的淡定,然而在青山看来,“家”在他的建造中从来不会有定稿。漂泊在异乡的旅客,暂居的房子从来都是为实用之道而生,毫无“断舍离”的恋恋不舍,也没有承载追忆的吉光片羽。拥有一个长久属于自己的家,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对青山而言,他更享受作为租客的乐趣,像大多数“北漂”那样搬进一个新屋,就好像认识了一位有缘的朋友,邂逅了一块有着无限创作可能性的空间。
作者:刘晗
来源:《世界博览》201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