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福州日暮,轩主不知归路?

久闻福州日暮,轩主不知归路

感受入夜的福州,“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

中国人早已习惯如此而为,“把福气当作是人生在世的最高恩典”。人们眼中的福气都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涵盖下来无非就是——一屋二人三餐四季。隆冬之际,我有幸去了有福之州,被赐为小有福分之人,在新一年的开头处,便讨了这样一个好彩头。

福州,福建省的省会,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素有“有福之州”之美誉,本因“州北有福山”得此盛名,但后来慢慢演绎出一种更符合其内涵的解释,把山之仙气,水之灵气,还有人之福气一股脑都包含在内了。

福州,别称榕城,以榕树为市树。道路两旁、校园里面到处都有拔地而起的榕树,闽东这块地,似乎是为这种喜温喜湿、不耐寒、怕暴晒的植物量身定制的宝地。榕树的样貌看着十分高大,一棵树可以达到二十几米那么高,横向来说又有十分惊人的延展度,有着遮云蔽日的功力。市内不乏有粗壮的榕树,树干样貌有点奇怪,是由很多粗壮的藤藤蔓蔓缠绕而成的一个整体,从中间横截下去很难截出像样的年轮。它们中的许多,树干部分歪歪扭扭的,但这种美感,真的不是“挺拔”二字能成就的。在更靠近地面的半空中,许多黑褐色藤条垂直而下,偶尔有风时,还会一齐摆动几下,像极了美感十足的流苏,也像是女子低头间甩下的黑色半干长发。

攻略上说:福州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在国内已经很少看到这种现象了,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候都是旅游的最佳时节,福州冬天的凛冽功力尚且不足,仅限于在一年中这头一个月里施展出一点点狠劲儿,也就猖狂这一个月,但你要偏说这儿的冬天不过是浪得虚名,它倒也绝对会给你几分颜色瞧瞧。这个时节的福州,样貌上四季常青,知觉上暖阳高照、细雨无声。晚睡时回屋里过夜,湿气万丈还没有暖气,要不是身经百战的南方人,就且受着吧!总的来说,冬天的福州室内环境比室外恶劣许多,别看大街小巷里人们打扮得像一朵朵鲜艳的花,回到住处都得缩成花骨朵,包裹得严严实实,窝在一角瑟瑟发抖。闵东这一带,简直是“人前光鲜背后受罪”这套言论的天然取景地。

 福州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年平均气温二十几摄氏度的福州,就算是最冷时,气温也在十摄氏度上下。从天津出发时穿的秋衣秋裤棉服,到了福州显得有些多余,不过也不会有如临热带那么夸张,街上不乏五花八门的穿搭,完全依个人体质、时尚风向、心情而定。气温偏高是没错,无奈抵不过中国人习惯过冬,亚热带的棉服,可能比我想象中的更为畅销。

我是干性皮肤,脸上的肌肤万年不变的缺水,在北方,皮肤的日常就是:永远口渴,永远没有水喝。而在福州短短几天,衣柜里挂式干燥剂就吸足小半袋水,这样的天然保湿下,女孩们的脸蛋必是不会被亏待的,混迹大街小巷的俊男靓女,只有性别没有年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再科学不过了。

大概是太少光顾祖国南境的缘故,闵区的一切于我而言都是冷藏保鲜过的,陌生又新鲜。

一桥一世界,桥下惹人间

福州的大小桥梁,不由得引发了我对“桥”这一定义的深思,最早的桥是为架通水路两侧而生的,应是小桥流水人家这般景色。然而回顾内陆省份的许多桥,身下乏有流水,在山丘壑谷之间流露出苍劲之感,高速连通之间拿走些应有的韵味,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桥”的原有认知。

在福州城里,内河有一百多条,而内河上的石桥很大一部分都和這里的建城历史息息相关。

福州并非是一块长相规矩的土地,依“水”而“生”的奇幻美景就诞生于此,闽江纵灌,下游区有过两次分汊,江水冲刷下割裂出大大小小许多长条的岛与半岛,除福建母亲河闽江外,数十条内河在城中纵横交错,这才生了数不尽的漂亮桥梁。江面比较宽阔的地方,桥面自然而然宽广平直,白天有日光下耀眼的粼粼波光衬着,夜晚不乏有灯光映照,总不会孤单落寞。

“桥们”见证了古城福州的岁月变迁。福州城中最早的桥梁,旧称万寿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元祐八年(1903年),后经历代数次修缮,万寿桥最终于1996年改建成如今的模样;连接福州台江、仓山两区,总长426米,宽12米,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属于罕见的桥联桥、桥上桥。更名后,成了远近闻名的解放大桥,除了地道的老福州和全知全能的度娘,旁人恐怕还真不知道万寿桥落座何方。

第一天的游行中,偏偏把中洲岛放到了最后,去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分针秒针争先恐后地为黄昏加入夜色,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拍照光线,在一片暗黑中我甚至没有找到计划打卡的景色,这个岛相比于其他处不算太亮,在昏黄的灯光下只能依稀看得出有一片仿欧式的建筑,别无其他多余信息。值得庆幸的是,因为中洲岛而无意中走上解放大桥,否则也不会有文中这段。

解放大桥上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应是福州的独有景象,那就是生活与共享意识。许多地方的桥在充当快速通道时,成了汽车“一人独行”的场所,而解放桥是“车水马龙”共同统治下的天地,与汽车一同川流不息的是电动车,骑着电车的人匆忙而急速,从我身边经过时,来去如风。与我同行的是由同一批绿灯解放而来的过桥人,有的是预备归家的人,有的是穿着运动T-shirt慢跑的人……至于常驻桥上的,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工具、一部分是毛蟹,构成一个行为——垂钓,起初还不明白那些绑在桥梆上的六角工具怎么运作,一个热情的老伯邀我在旁边看了一程,一只毛蟹上钩了,老伯把线快速拉上,搭在栏杆上让我看了一小会儿,毛蟹个头一般,钳子却很大,完全不像这个身形的匹配物,看起来刚劲有力,在空中耀武扬威了好一会儿,不过任凭它怎么扑腾,还是得陨落到篓子里去。

福州金山寺是闽江的一个著名景点,位于福州西郊洪塘村附近乌龙江上。建于宋代,是福州唯一的水中寺。金山寺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因为它的形状像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

从桥上看东西两侧风景,一边是青年会传来的雀跃,一边是远处灯光晕染过的世界,这一侧反倒是上面着灯的人家和写字楼显得分外静谧,水下的倒影有几分歌舞升平的颜色。

福州人喜欢用数字命名桥,这座颇有历史的解放大桥被惯称为“闵江一桥”。这些年来,城区版图不断扩大,单靠一座解放大桥已远远不能满足闽江两岸市民出行的需求。于是,闽江上又先后建造了“二桥”、“三桥”,也就是闽江大桥和鳌峰洲大桥。

时间越往后,城内“三山一水”越不能足够,独揽“五山二水”的欲望越来越强,一桥”、“二桥”、“三桥”,桥越建越多,大大小小十余座桥梁,不失为福州另一番壮丽的景象,堪称福州古城建设与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习惯用数字称呼身边大桥的老福州们,恐怕要改改老习惯了,如同人们笑谈间讲得那样,“这桥再建多了,脚趾头搬出来都不够数咯”。

福州桥的数量很多,坊间老人们在用人生阅历说服年轻人时,总会借机打趣,“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确实如此,在福州进行超过5公里的自驾,保证会很享受,因为这时你有99%的几率会从一座或几座桥上经过。开一点车窗吹吹小风,偶尔有毛毛的湿气撒在脸上,像风像雾又像雨,打开雨刷器将玻璃上的花花点点抹成一把扇子,尤其是副驾上得空感慨万千的人,马上便飘飘欲仙了。

除了这些人尽皆知的大桥,那些坊间小桥也是不能错过的景色,非常有必要去上下杭感受一下行进间流淌的岁月。

据介绍,北宋元祐前,福州大庙山南麓沿岸有两个大沙痕,可供来往船只装卸货物,原名“上航”、“下航”,古时杭、航相通,又称“上杭”、“下杭”。此后,沙痕逐渐形成陆地,合称为“上下杭”。

鼎盛之时,这里汇集了14个商会、260多家商行、500多种商品,演绎着福州版“清明上河图”。历经沉浮之后,上下杭繁华散落,留下文保单位15处、登记文物点83处、传统风貌建筑314处。在上下杭,无数古老的会馆,讲述着这里曾经的繁华故事。如建宁会馆,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依山势而建。正面红砖清水门墙,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依昔尚在。又如古田会馆,民国初由古田籍商人在福州集资建造,具备停宿、储运、交际功能的一个场所。会馆坐北朝南,四面红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绝无仅有……

作为入口的标志,上下杭的正门被飞檐翘角的木质牌匾框选出來,两侧支撑顶部的木桩子内八状倾斜,远观起来与地面构成一个规矩的等腰梯形,顶部的飞翘打破了拘谨感,造型别具一格。正对门口的是一个古今合一的许愿墙,撞色间流露出古韵满满的中国风味,墙中间以暗色为底、亮色为字,写着一个繁体的“发”,墙面上挂着好些写过字的红色木牌,木牌底部有流苏垂下,挂得毫无章法,却丝毫不觉凌乱。墙面两侧还附着一副对联,上联:盛世民安国泰,下联:银花火树春来。

许愿墙右侧50米处有一座石拱桥,名为“三通桥”,桥下三个孔,原以为像这种绝美之地大家都会驻足许久,举手投足之间就把路堵得水泄不通,但事实上流水的行人并没有对这座石桥偏爱许多,在上下杭的众多景观的诱惑下,游人只分等量的注意力给它,孰不知,没有偏爱的观光才是对一个地方的高度赞美。

站在桥中央看小河两岸的景色,两侧大红灯笼顺着河道齐刷刷地排成几排,两侧会馆透过窗户传送了几眼昏黄的光色,这景象好似影视剧中演绎过的盛唐场景,纸醉金迷觥筹交错,那种复古的繁华,也只有漫天的酒吧民谣歌声能一把把人拉回当下。

沿岸两侧老巷子,老味道,弥足珍贵;老房子,老邻居,让人倍感亲切。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中能保留这悠远一角实在可贵,若这一切都不复存在,难觅知音、难觅清静。留住了这些,也就留住了记忆,才不会任它渐淡,任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夜晚根本看不清河水是真的绿色还是被铺天的榕树染成那个样子,绿水红灯交相辉映,还有只停靠岸边的小木船在水中轻微地荡,眼前的景像是费尽心思搭建的一个舞台,可每天来唱戏的却都不是同一班人,每个人来演出都时间未定、机缘未定……

要提的最后一座桥是座时髦无比的桥,古书或古诗里是断断不会有的,于福州城来说它也许只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天桥,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仅仅作为从三坊七巷到阿波罗街区途经的一处……这座天桥不是直来直往的性子,不以通达为目的,而是几字状格局,几字两端分别是起点终点,这“拐弯抹角”的样子,真是想着法儿的让我过一把游人的瘾。

油纸花伞汝双眸,三坊七巷记冬游

奔着寻中心城区的目的意外走进三坊七巷,南后街商户兴盛人群络绎时就开始逛,一直到凌晨一点人去巷空时才舍得离去。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也是来福州旅行绝不能错过的景点,堪称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如今这里的咖啡馆、小吃店也成了吸引游客的特色。

顾名思义,三坊七巷是指三个坊和七条小巷,不过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条南后街,这条街不是被强留在坊巷之中的,反而是它将坊巷关联起来,“三坊七巷”这个称号才得以变现。俯瞰三坊七巷,“非”字状分布,以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为坊、往东是巷,三个坊自上而下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条巷分别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相比上下杭,三坊七巷的颜色更为古朴,青瓦白墙石板路,即便南后街两侧商户的红木门那仿古的年龄经不住考验,古风古貌的样子早已跌宕在记忆之中。虽然已经历百年的风雨冰霜,三坊七巷还是保留着它最古朴的样子。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紧挨着北边入口,便是冰心故居,那是衣锦坊的一处。此外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作为众多名人故里,衣锦坊有“衣锦还乡”之意。衣锦坊在三坊七巷中颇有特别之处,它不是直通的,中间有一小段拐弯,北边一处与雅道巷相通,另一处与北林坊相通。南边一处与闽山巷相通,另一处与洗银营相通。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 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

坊巷间徘徊,遂入深夜,我沉入一条悠长、悠长的巷子,看到了戴望舒笔下的油纸伞和独留一个背影的姑娘,只不过我的这条巷子毫无悲情之意,并非是一条寂寥的雨巷。凌晨一点的塔巷是众多巷子里最得我心的一条,早在进入郎官巷前,就看到隔壁巷子好似是排着队,等我从那巷子晃悠出来,那二人依旧在举着单反找角度,门里门外出来进去,我一边与男友抱怨着,一边好奇着隔壁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停歇在塔巷门前的黑暗处,躲避了光线、躲避了任何入镜的可能,拿起起先在厝内小眷村点的那杯奶茶,大胆的男伴在里边加了奶豆腐,吸食前猛地想起内蒙古奶豆腐的耐嚼酸涩之感,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下一秒就发生了,那奶豆腐竟透着绵柔清爽的清甜味儿,这来历奇怪的食物竟还是需要品的……

在塔巷逗留的两个刚起身离去,又来了我们两个。巷子不深处的一侧,是面伞墙,墙上尽是油纸伞,伞下是发白的亮光,那些颜色有的素淡一些,有的艳丽些,冷调的白光本来是没什么温度,可被这些油纸伞一过滤立刻就奔着昏黄温吞的颜色去了。这些油纸伞大小各异,有的只是毫厘只差,有的差之千里,搁在墙上随意得很,却也不是毫无章法可循。我自认为这次旅行的观光时间选得格外成功,一来避开游人,可以与之独处片刻;二来沉浸夜色,无人打搅;凌晨出没的“社会闲伞”人士成了闲散之中的欢愉之士。

伞面与墙面中间有二三十公分的距离,原本探头进去是个玩笑话,只想把油纸伞假装成视觉上的脑袋,做出张牙舞爪的动作吓吓男友,于是选中了一把有白色做点缀的红伞,谁曾想,那厮竟比我多了双发现美的眼睛,还在我神色正经时就赶忙偷拍了一张。照片里还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下巴以上刚好被遮个正着,V领裸露的锁骨处多了几处光痕,肉皮斑驳绝美,显得脖子修长,一生之中拍过那么多游客照,唯这一个不经意深得我心。我决定,在往后每一个早起的日子里,都偷偷给他在煎饼里加颗蛋。

再说回油纸伞,才知道它被誉为“福州三宝”之一,与其他常见伞相比,除了样貌上有所不同,做工上也极其讲究,伞骨必用闽北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的青山老竹,伞面的纸必须为福建省特制的棉纸,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中亭街上的杨常利伞店最为著名,有“选料精,上油腻,绘花雅”的特点。

除了防雨作用,油纸伞还被用来辟邪,作为礼物或婚礼用品也传递着美好的祝愿,客家话中,“油纸”谐音“有子”,更有多子多福之意。

从塔巷出来夜色更深了,南后街的行人寥寥无几,但也还是能遇到谈天说地的人的。亮着灯的只剩一些无人商户,元气十足的娃娃机夜半三更还哼着小曲,果然深夜使人缭乱……有些长相精致的钥匙链静静地躺在那儿,连八戒和圣诞老人这种憨厚慈祥的人偶都显出灵动之气,实在叫人无力抵抗,加上被男友表述的“收藏观”洗了脑,整个人彻头彻尾地沦陷至此,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后面的坊巷没有细致地逛,只在巷口探头探尾看了个大概。每条巷子都在透视感中制造出一种景深,有了那一点点弧度,抬眼看去叫人一眼望不到头,深邃无比、引人入胜。

夜与大排档的不解之缘

福建地区特殊的气候环境培育了夜宵文化,白天里,太阳光芒太盛,每一缕阳光都如同皮鞭一般抽打着地上的陀螺,人们周旋于上班下班的路上,挤不出时间细细品味工作日的早中晚餐。进食似乎只是为了管饱,盘中餐再美味都散发不出享受的味道。夜幕降临,黑夜成了人最好的保护色,脱下古板严肃的外套,松开紧了一日的神经,在夜色的掩护之下,释放出对于生活气息最直接的渴望——饮食。

一座城市真正的灵魂,都潜入深夜。入夜越深,越显示出它的“本色”。而宵夜的火爆程度,用数据作为标准,为这座城市的活力打了分,在去岭南一带之前,福州的活力分在我心里是当之无愧的满分得主。福州的晚上占去一天中可利用时间的二分之一,不分年龄、不分性别,这个地方的人多数都活得很年轻,中老年人也不太推崇睡眠成就的养生之道。

相比北方烤面筋、烤冷面、臭豆腐、小龙虾、铁板烧这样街边小吃来说,这里更多的是海鲜烧烤大排档,规模比较大,夜里的这顿不逊色于早中晚餐的正式,大排档的桌子从屋里延伸至屋外,好不排场!不能不提的或许就是这里的鱼丸了。七星鱼丸是一种包心丸子,起源于清初。因煮熟后浮在汤面,浮沉不一,如同星斗摇摆在太空之中,就被叫做“七星鱼丸”了。做法也是超级讲究,把鳗鱼、鲨鱼或淡水鱼剁茸,加甘薯粉搅拌均匀,再包上猪瘦肉或虾制成的馅儿,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当地人形容起来就是“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

马路边边的小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吃的都还比较正式,不是那种碎嘴的小零食。有一家专卖烤生蚝,十块钱六个,个大肥美。有一家卖的是水饺,一平方米大的車子,一个大的煮锅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地儿,上边还摆着七八种口味现包的饺子任人挑选,除此之外还陈列着一排蘸料,怎么调怎么好吃,往日认知里的山西老陈醋,似乎再也不能统治水饺界。水饺个头很小,一口一个,老板看起来是个粗人,却能把饺子捏得这么精巧,馅和蘸料尝着又如此美味。

出锅的饺子倒入碗内,浸在乳白色的汤里……老板说:“外地来的吧?来这儿不要吃太咸,福州地气重,来,喝汤喝汤。”我心里还满是好奇,何谓地气?小手倒还很是当紧呢,赶忙用勺子撇了一勺汤放嘴里,有点甜。老板打趣道:“不够来加,上好的吃食。”是啊,旅游这项活动,磨了鞋底劳了腿,对嘴巴可是再好不过的!或许,这就是福州最好的味道。

作者:苏婷
来源:《世界博览》201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