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能够成就霸业?原因就在这里

上一篇文章当中讲的是吕蒙的故事,吕蒙通过学习由一个莽夫成长为一个统帅,在其中孙权的一番话起了很大的作用。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这一段话是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的,翻译过来就是我哪里是要你们去熟读儒学经典当什么经学博士啊,而是要你们涉猎书籍了解过去的重大事件啊,你说你公务繁忙,但是你有我忙么?

我少年时代就熟读《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了,只是没有深入了解易经罢了。到了掌权之后又专门熟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部史书。

即便是再公务繁忙我都抽空学习各家兵法,深感大有收获。你们二人性格开朗,资质聪颖如果学习的话必定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推迟不做呢?

赶紧去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史记》、《东观汉记》。连曹孟德都说他自己是老而好学,你们怎么能不鼓励自己努力上进呢。

孙权谆谆教导吕蒙和蒋钦的这段话虽然很多人都提起过,但是却没有深入研究。我们深思细想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段话非常有意思,它向我们揭示了四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是孙权能够把东吴有限公司办的有声有色的,靠的是什么?

大家可能会说是人才、智谋、武功。其实说到底靠的就是学习。孙权自己带头示范然后督促重要将领读书充电,将东吴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的企业。

东吴君臣素质全面提高才能吸引人才,才能产生各种安邦定国之策,最后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其次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结合东吴的周边环境,窃以为是竞争压力。

曹操年纪大经验老道而且地盘最大力量最强尚且老而好学孜孜不倦,孙权感觉压力山大,为了不被曹操甩在后头吃土,孙权只能努力学习。

其实三国时代不仅是孙权和曹操读书而是整个三国环境如此,各国君臣在沙场血战的同时抓紧时间充电。

曹丕就曾说: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书,史记、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诸葛亮也说: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具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刘备也曾劝说关二爷读书,野史当中也有关二爷手不释卷苦读春秋的记载。

再次孙权为什么给吕蒙安排这样的书单?

既然要读书但是也不能漫无目的的乱读,我们来看孙权为吕蒙选的书单,孙子兵法和六韬属于兵书,这两本属于专业技能书每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武将必读。

然后是史记、左传、国语、汉书、东观汉记,这五部史书基本上涵盖了东汉之前的所有历史,左传国语记载的是春秋历史,史记这是上古轩辕到汉武帝,汉书则是记载西汉历史,东观汉记记载的是东汉历史。

你会说武将读兵书是必备,那为什么还要读史书呢。其实军事就是政治工具,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会分别政治风云以及分辨周边形势。同时军事又是一个集体行为,将领就必须会协调人际关系。

而历史教科书就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既记载着政治风云又讲述如何协调人际关系。曹丕和刘备的首选书单当中都有史书。

最后怎么读才能有效果呢?

孙权的做法和当时的教育制度可谓是背道而驰的,当时东汉的教育制度是应试教育。

东汉选官是从个州郡推举的孝廉开始,当然上面还有茂才,但是每个郡只有一个茂才,所以选官的主力还是孝廉。

东汉时期所有入选的孝廉必须到京城洛阳参加考试,考什么呢?就考儒家经典,通常是随意从众多儒家经典当中抽出一段,要求考生惊醒阐述和发挥。

这就要求考生对儒家经典非常熟悉,对儒家经典读的熟、读得精才能应付考试,才能当官发财。至于这样选出来的官员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就不管了。

孙权当然不想要这种流水线式的批量产生的读书人,他要的是能力出众能够出谋划策的专业人才。

因此孙权不让吕蒙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是走一条新路,他让吕蒙根据自己本职工作的实际需要熟读兵书加强业务能力,然后广泛涉猎史书了解历史大事,开阔眼界增长智慧。

孙权的读书法可谓是实用读书法,虽然广泛涉猎但是把握重点不是泛泛而读,重点放在开阔眼界和增长智慧而不是一味的熟读精读儒家经典,通过这种方法去增加自己的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进步就会被淘汰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记着给自己充电,不仅要多了解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多多开阔眼界和见识。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微信公众号:有味道的历史。(ID:xishuolish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