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好难道是肚子惹得祸?

精神不好是肚子惹得祸

人类消化道表面分布着大量神经元,其数量与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几乎相同,消化道上的神经元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食物和代谢物,调节着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精神健康相关疾病,且覆盖面大,流行范围广。这里首当其冲的两种精神健康疾病,正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有超过3亿名患者;而焦虑症全球则有2.75亿人患有焦虑症,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另外,根据2018年中国精神卫生部门调查报告显示,平均每100个中国人中就有5人患有焦虑症,3.6人患有抑郁症。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焦虑和抑郁其实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心理反应模式:焦虑是“对外应战模式”,它会使人处于高度紧张和警觉状态,随时准备应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威胁,并耗费大量精力;抑郁是“对内逃避模式”,人会因为无法面对威胁而停止努力行动,通过逃避的方式设法保护自己。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但其实焦虑和抑郁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人类与生俱来应对威胁并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机制。这两种状态可以说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两种生存策略遗留下的产物,科学家称之为“应战和逃避”。但是,如果人们在没有实际威胁时这两种模式仍然无法停止,并且长期处于“应战和逃避”的模式中,就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这就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由来。

通常心理学理论认为,抑郁和焦虑的模式是人类认知的产物,而近些年的研究,让人们对抑郁与焦虑的成因有了全新的认识,即抑郁和焦虑与“肠脑”密切相关。

比大脑更了解你的是肠脑

古时候人们知道心在腹中,而且认定人是靠心来思考的,还把所有的智慧也归根于心。也就是说古人们认定智慧来源于心,道德来源于心,感情来源于心,而心就在肚子里,能够表达情绪、思想等心理活动。可以说,从古代到现在,所有与大脑活动相关的名词,大多与肚子里的“心”有关,这也是“心知肚明”成语的来源。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进步,我们的古代先贤们的判断其实是对的,尤其在食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判断上,心知肚明是准确无误的,当人吃了有害食物或者细菌的时候,消化道微生物和肠道神经元会立即启动保护机制而使人上吐下泻,尽快尽多地将有害物质排出,而大脑却无能为力。20 世纪 90 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Gershon 博士提出的“第二脑”理论在全世界引起反响。该理论提出,人类消化道表面分布着大量神经元,其数量与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几乎相同,消化道上的神经元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食物和代谢物,调节着人类的情绪和幸福感。相对于大脑独立而高级的神经活动和功能,如记忆、思维、分析、逻辑推理、语言等等,肠脑的功能还不够强大,但即使人体在休息状态下肠道仍在运动,除参与消化吸收食物外,还参与身体内其他器官功能的调节,包括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肠道也能够思考、记忆和学习,它主要负责我们下意识的活动,即对情势或环境的直观感受。迈克尔·格肖恩(Michael Gershon)指出:“肠道向大脑发送的大量信息,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Gershon 博士是神经解剖学教授,他当时并不知道肠脑是如何传递信息,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情的,直到肠道特定菌群的发现。

肠道微生物与大脑的沟通机制

大脑与肠脑的相互作用可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层次是肠神经系统的局部调整;第二层次是椎前"神经节,接受和调控来自肠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方面的信息;第三层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脑的各级中枢和脊髓接受内外环境变化时传入的各种信息,经过整合,再有自主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将调控信息传送到肠神经系统或直接作用于肠效应细胞。这种在不同层级将肠道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联系起来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称为“肠—脑轴”。机体通过肠脑轴之间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双向回路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肠脑互动。肠神经系统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跟大脑通力合作。

目前,人体肠道中微生物的细胞数量达1014 个,占人体微生物总量的78%。肠道微生物约400-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初步揭示出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互惠共生的分子机制:人肠道向肠道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环境,其中包括天然的厌氧条件、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适宜的温度和pH 等;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影响人体的营养物质加工、能量平衡、免疫功能、胃肠道发育及其他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这种互惠共生关系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在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选择和适应的结果,也是一个持续发展进化的过程。

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称为肠道微生态,肠道中的菌群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肠道内的微生物分泌着大量的化学物质,不但有和代谢、免疫相关的因子,也包括了与神经细胞用来沟通和调节情绪的物质相同的东西——多巴胺、血清素和γ- 氨基丁酸(GABA)等。人体的神经传递物质血清素95% 都产生于肠脑。肠脑负责向颅脑递送全身所需95% 的血清素和50% 的多巴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Elaine Hsiao在2015年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代谢产物会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分泌血清素。如果将一些梭菌转到无菌小鼠肠道里,就能看到它们分泌更多血清素;而如果用抗生素处理正常的小鼠,它们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会降下来。

肠道微生物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

肠道微生物直接影响着宿主肠道神经系统发挥作用,肠道微生物是肠脑轴的启动调节键。一方面,微生物及其“副产品”主要通过激活神经纤维,或者通过调节宿主机体的免疫激素、神经化学系统,对颅脑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腸道微生物对颅脑的影响主要通过肠脑轴的互动来实现。除以上两方面,肠道微生物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颅脑的发育和功能。围产期暴露于致病微生物后,可引起焦虑行为和认知功能受损。肠道微生物很可能辅助着神经、大脑生物化学、行为,特别是与压力、焦虑和抑郁相关的正常发育。

早在2000年,加拿大小镇沃克顿在遭受一次严重洪水后,饮用水受到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等的污染,有将近2300人因此患上严重的肠道感染疾病,其中许多人最终发展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即一种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肠道疾病。而在之后的8年中,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那些持续性的IBS患者的情绪普遍消沉,并同时伴随严重的焦虑。随后,科学家将IBS患者粪便里的细菌分离出来,并注射进小白鼠的肠道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这些被注射了细菌的小白鼠在随后的时间里也表现出了焦虑急躁。今年2月,来自比利时法兰德斯生命科学研究所(VIB)的Jeroen Raes博士与其团队在科学杂志《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肠道细菌与精神健康关系的人群水平的研究,确定了与抑郁症有关的特定肠道细菌,并证明了多种肠道细菌可以产生神经活性化合物。

物质的联系构成了信息、情绪和能量联系的基础,并且这种联系的通路是双向的。大脑面临惊恐或情绪压抑时释出的应激激素会刺激食管感到吞咽困难,冲击胃脏产生痉挛,严重时会导致腹泻。1990 年,科学家马克·莱特(Mark Lyte)提出了“Stress ->Immune ->Disease”理论,并开展了很多实验探究微生物是怎样响应宿主的压力、以及探究微生物能否诱发宿主的压力。世界各地类似研究不断增多,在随后的研究中他指出可以将益生菌“定制”、改善肠道环境以针对性的治疗特定的精神和心理疾病。法国南希医学院和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让25名健康的志愿者在30天持续饮用含有两种益生菌的混合液,结果喝了菌液的志愿者们,其抑郁、愤怒和敌意水平显著降低。

案例:肠道与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

有位五十岁的女性来访者A太太,由于与丈夫关系不和、长期争吵不休,在儿子出国留学时,做出了要与丈夫离婚的决定,并刚刚经压力沉重且冗长的离婚诉讼,结束了她25年的婚姻。她身为企业高管,工作非常辛苦,一周累计工作80小时,同时需要经常出差。她不记得自己过去曾有任何肠胃症状,但她经常感到焦虑不安,总是感觉要大祸临头,总会觉得生意谈判要谈崩,总会想象自己失业时的形象。最近,她总觉得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觉得自己很失败,不想去公司上班,同时伴随背痛与头痛的问题。A太太清楚自己的情况,为了让自己休息一下,她自己专程去法国南部海滩度假。在开始的头两天,一切完全符合她的期望,她在饭店泳池畔放松享受着平静的假期,第三天她前往风景优美的海滩小镇,顺道在当地一个海鲜餐厅用餐。那周接下来的时间只能以凄惨来形容,她几乎走不出饭店房门,而且腹部痉挛、胀气、恶心和腹泻等症状似乎永无休止。

A太太回到法国时已好转,但她还是去了医院,被诊断为肠炎,是当地水中细菌引起的。A太太去就诊时症状已经改善,粪便样本中也已经测不到传染性细菌了,所以医师建议她不必服用抗生素,还保证她的症状会在几天内完全消失。不幸的是,这些症状并未消失,经过数周的不断腹胀、不规律的排便和偶发痉挛等残余症状后,A太太又去医院就诊。医生化验了她的粪便,但并未检测出感染性微生物,而且她过去从未经历过任何肠胃道症状,因此医生建议她接受结肠镜检查。在结肠镜检查结果也没有任何异状后,医生认为A太太患有心因性疾病,即“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这些患者,最常发生于过去长期处于压力或不良心境人的身上。因为慢性压力会刺激肠道中病原体的生长,包括大肠杆菌在内,还会让它们变得更具侵略性。压力也会导致肠道的自主神经系统释出压力讯息,减少结肠黏液层的厚度,使得肠漏更为严重,于是微生物得以避开肠道的多种防御策略,轻易进入其免疫系统。这个连锁效应造成肠道免疫反应启动的期间持续得更久,症状也就拖延得更久。

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的压力都是负面的。相对于慢性或反覆出现的压力,急性压力及其引发的相关情绪能改善我们执行困难任务时的表现,例如考试或演讲。另外,它也能强化我们对肠道感染的防御力,增进肠道健康。达成此效果的方式有很多种。急性压力让胃部在回应压力相关的大脑讯息时,会产生更多胃酸,因此,伴随食物入侵的微生物可能在抵达肠道前就已经被杀死。它还指示肠道增加肠液分泌并排出内容物,包括病原体在内。所有这些反应,目的都是在保护肠胃道抵抗可能造成危害的入侵者,并缩短感染的时程。虽然急性压力对我们的肠道与肠道中的微生物有保护作用,但过多的压力却会把这些益处变成身体的负担。

DASH,吃出健康的情绪

从目前的研究看来,保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让肠道微生物发酵出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对维持身体血清素等分子的水平非常关键。2016年,在美国 U.S. News & World Report 年度饮食方式评比中,DASH 饮食,得到全美医学营养专家的肯定。DASH(Dietary Approach to Stop Hypertension)饮食是一种为预防高血压而设计的长期健康饮食方式,中文音译为“得舒饮食”。这个饮食方法本来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赞助研发出来的,但是通过实验表明,这个饮食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还能降低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甚至是某些种类的癌症的患病风险,并且对于改善情绪有很好的效果。

DASH的核心原则就是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配合高镁、高钾、高钙和高纤维素的食物。具体来说:1、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是饮食主力。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营养,可以用糙米饭、全麦面包和燕麦粥代替平时吃的大米饭等主食;2、蔬菜和水果都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像钾和镁之类的微量元素,像是香蕉、火龙果和各种颜色的蔬菜,都可以搭配在一起吃;3、吃水果的话,建议吃完整的水果,不建议榨成果汁,可以获得更多的营养;4、肉类的话尽量吃鱼类,比如说三文鱼和金枪鱼,这些鱼富含Ω-3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即使是吃其他的肉类,把皮和肥肉部分去掉再做,也会更健康;5、奶类要尽量吃低脂和脱脂类奶制品,控制脂肪的摄入。坚果、种子和豆类是很优质的镁、钾、蛋白质食物的来源。但是注意不要买油炸的,或者是包了很多糖的那种;6、核桃、芝麻和黄豆都是不错的选择。香港医学会就联合了多家医院和团队特别设计了中式的DASH餐单,比如说把家里的主食换成糙米或者粗粮,把炒菜的油换成橄榄油,做菜用的盐和油直接减半,都会对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与此同时,口服益生菌也是不错的选择。一些医生和公司已经在探索治疗抑郁症的典型益生菌,即口服细菌,包括在上述研究中所发现的抑郁癥患者缺失的肠道微生物。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的临床神经学家安德烈施密特(Andre Schmidt)已经开始了一项临床试验,他的团队正在评估40名抑郁症患者接受一次粪便移植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微生物群,但他同时认为,真正弄清楚抑郁症与微生物组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潘楷文
来源:《世界博览》201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