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我是谁,从哪里来”这个“终极命题”总是有着执念。
近年来,“基因检测”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普通人甚至在淘宝上就能购买到简单的“基因检测”服务。通过检测DNA,或许有机会搞清族谱上的祖先,究竟是不是自己“血缘”上的祖先,甚至于自己与历史上的名人到底有无渊源。
那么,对于个人如此,如果是对成千上万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基因进行检测和研究,是不是可以突破历史记载的限制,呈现一个更加清晰、精准的人类史呢?
还真的有可能!而且这还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叫做分子人类学。它对人的DNA测序,进而推断出人类的演化历程。将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和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结合,产出的成果还可能为更多的“谜题”提供解答。
1
人类,原来还可以这样分类
分子人类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才发展了十几年,知道的人还不是太多。
而在国外,这门学科已经有了一些生猛的学术成果。
比如英国分子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布莱恩·赛克斯的著作《夏娃的七个女儿》,介绍了这样的研究结论:
每个有欧洲本地血统的人,其先祖都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七个女人。每个人的线粒体DNA都是从母亲传来的,与父亲无关(精子的线粒体没法进入卵子)。而线粒体DNA会发生偶然的突变,并传给后代。通过研究人类线粒体DNA的共性和突变,可以得出母系遗传的许多重要结论,例如——所有现代人的线粒体都是起源于十万年前的非洲。
无独有偶,1987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卡恩在《自然》杂志发文,称148个不同人种的线粒体DNA都有一种相同的特征,这说明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女性祖先,即线粒体“夏娃”。这个理论刚发表时因过于“惊世骇俗”,反对者众;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证据说明它是正确的,现在已经成了共识。
男性也有特有的DNA遗传物质,就是Y染色体。
人体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男性是XY,女性是XX组合。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是,每个人约有60万亿个细胞,但这些细胞的基因都是相同的(除了精子和卵子为了繁殖需求只取了一半基因)。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是从父亲传来的,与母亲无关。Y染色体上有5000万个碱基对,容纳了许多组基因编码,其中一些叫“非重组区”,是从父亲向儿子忠实地抄过去的。有一些Y染色体编码特征,历经了几万年、上千代人的传承,在上亿甚至几十亿人中精确地重现。这只能说明,他们有同一个男性祖先。
所有男人有一个共同的男性祖先,即Y染色体“亚当”,其生存年代不如线粒体“夏娃”那样比较确定,约在20万年前。
但是,世界上的男人Y染色体其实并非完全一样。这是因为,Y染色体从父亲传向儿子时,有一定机会发生突变。有些突变在后代中扩散开来,就成为新的特征编码片段。Y染色体大约每4代约100年一次突变。
最著名的一次突变可能是M168,非洲以外的男人Y染色体都有这个基因突变,部分非洲人也有,但有一些古老的非洲种族却没有。这是人类十万年前重新“走出非洲”最大的证据之一。
这种海量人群中重复出现的DNA编码特征,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单倍群”(haplogroup),男性Y染色体的叫Y-DNA单倍群,线粒体的叫mtDNA单倍群。线粒体男女都有,但是男的传不下去只有女的能传;Y染色体只有男性有,只在父系中传递。因此,这两者对研究来说,都是很方便、清晰的遗传特征。
对于Y染色体突变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斯坦福大学,由多国多校学者参与,在2000年11月形成了一篇史诗级的文章——Ychromosome sequence variation and the history ofhuman populations(《Y染色体序列变异和人类群体的历史》),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复旦大学金力教授也是21位作者中的一位。下面这张树状分支图,就是学者们研究出来的全世界所有男子的Y染色体分类方法。
(图为人类Y染色体单倍群树状分支结构)
图中,单倍群A(M91)的代表是非洲的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单倍群B(M60)的代表是非洲的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A和B这两类人一直生活在非洲,没有M168突变,而从C到R的其它人群都有。
截至目前,世界上所有男人都可以归入A-R这18个大类的某一类里。不会有人同时在两个类别里,例如没有人又是A类、又是O类。因为一个新的男人,总是继承他父亲的类别,或者有一定机会突变出一个新的类别,但绝不可能变异成已有的另一个类别。Y染色体只有继承和突变,没有混血。
比如一个典型的中国汉人男子,他的大类很可能是O(也有小部分不是O类的汉人)。十二万年前的M168突变,让他在非洲的祖先,与A类B类区分开来。他不是C类,因为他没有C类人群的M130突变,没有D类的M174突变,也没有E类的特有突变。从F类到R类都有一个M89突变,占了世界人口的80%,这是A-E人群没有的,当然这个O类汉人男子也有这个突变。F类有M89突变,但是没有G-R那些类别对应的突变,这样定义出了F类。从K类到R类,有一个共同的突变M9,K类就是有M168、M89、M9突变,但是没有L-R这些突变的人群。N和O两个类,有一个共同的突变M214,N类自己还有M231突变,而O类则有M175突变。
所以,这个O类的汉人男子,他的祖上依次是Y染色体“亚当”(现代人共祖)、M168突变男(C-R共祖)、M89突变男(F-R共祖)、M9突变男(K-R类共祖)、M214突变男(N和O共祖)、M175突变男(O类共祖)。有96%的汉人男子是M9突变男的子孙;也有不到1%的汉人男子是D类的,是M174突变男的后代,他也是不少日本人的先祖;另外的汉人男子主要是C类的,是M130突变男的后代。
(图为带突变标志的人类Y染色体单倍群分类图,注意F、K、P本身也是一类)
以上是人类Y染色体DNA测序的坚实成果,今天地球上每个男人都可以完美地放进这张图里。这是一个非常强的科学结论,不是模糊的史料记载,而是在每个人身上都可验证的完美历史印记。
2
今天的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
上述分子人类学研究关于Y染色体分类的结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一结论与人类族群地理分布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告诉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到底是从何处而来。
(图为世界男性的Y染色体单倍群分布)
从上图可以看出,人类“走出非洲”后,经过亚洲,又走到了美洲,走得越远,突变越多。每个地区的男人们所属的类别都不是只有一个,但一般有主体类型。在中国,O类为主体类型,但这一特征在图中似乎看得并不明显,因为O类人群还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很多地区。其实,代表O类的M175突变大约发生在3万5千年前,且不在中国土地上。如果要弄清中国人的起源,还需要更高的划分精度。这就要看看各大Y染色体类型与中国的具体关系了。
A和B都在非洲生活,和中国大地没关系。M168突变后,叠加M130突变的C系,开始和中国有关系了。
10万年前,C系走出非洲,沿着海岸走到了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古籍中所说的“胡人”、“夷人”,很多就是C系后代,一小部分汉人也是C系。C系内部突变出很多子系,特征非常多样。
D系和E系在非洲产生,E系主要留在地中海一带混,和中国没有关系。D系继C系走出非洲,扩散到亚洲大陆。
C系和D系两次走出非洲,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DNA印记一直传到了今天。那C系和D系到中国之前,东亚是个什么情况?之前这里有元谋人、北京猿人这些史前人类,但都在冰期灭绝了。也就是说,C系和D系到达东亚之前很长时间,这片土地上“空无一人”,所以也找不到对应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其实冰期非常可怕,地球上除了非洲还有人存活,其他基本全冻死了。一些学者坚称中国人是从本土形成的,不是外来的。但从分子人类学来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一个是元谋人或者北京猿人的后代,都是从非洲重新走过来的,这无可置疑。当然,C系和D系也不是现代中国人的主流。真正的主流起源是C和D之后,第三波走出非洲的F系。
当C系和D系在七万年前扩散到东亚时,M89变异出的F系还在非洲厮混。但是到5万前的时候,F系的人用两万年的时间,沿着内陆从巴勒斯坦进入了两河流域、伊朗高原,还突变出了G、H、I、J系。
这时人类历史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K系通过M9突变出来了。K系的扩散分为两支,一支是往北往西变异出P系,再变出R系,而R系扩散到了欧洲,成为现代欧洲人的主流。R系被称为“高加索人”,在人类学里是一个很有名的种类。另一支K系往南往东,往南变异出L系,L系在印度和D系融合形成了达罗毗荼人。早在18世纪,欧洲语言学家就发现一些印度人和欧洲人的语言很像,而且与草原生活有关,因此有“印欧语系”的说法。分子人类学确认了,这个“印欧语系”是真实存在的,起源就是K系的扩散。
K系往南的一支,除了变异出L系,还继续往东,到了缅甸一带,在东南亚变异出了N系和O系。N系和O系又从云南进入了中国。N系一些人穿过中国跑到北方草原往乌拉尔那个方向去了,最远跑到芬兰;也有些留在中国北方,一些蒙古人、满族人是N系的,但N系对汉族基因影响不大。O系就成了现代中国人的主体,又有O1,O2,O3三个分支。
O系进入中国后,有一支从云南经四川不断北上,到达了黄河上游一带,被认为是史籍中“华夏族”的起源。但是O系遍布东南亚,进入中国有多个路径。O系分出来的O1“沿海支”并不北上,而是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沿海发展,是史籍中“百越人”的先祖。O2这个“中间支”也分出来,开始是在缅甸东南亚,后来往长江中下游发展。O1、O2散布在了中国南方。还有已来中国很久的C、D、N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万多年前,O系内陆支O3开始从缅甸进入云南往黄河源头一带走,最后到达青海甘肃黄河上游的是O3的一个支系,即汉藏共同的祖先古羌族。这时O系在中国发生了最后一次分化,古羌族一部分人往西藏那边去,一部分人变成了华夏族。
3
最成功的三个男人
经过上面说的进程,在6000年前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各种Y染色体类型的主角都在了:
有已经到这几万年的C系和D系,有南方的O1和O2系,其中每个都有不少支系;
这时O3系里M117突变的这一支,可能只是黄河上游几百人的小部落,非常不起眼。
但是我们看上面这张当今Y染色体类型分布图,就会发现,10多亿汉族人里的60%是O3系的。
O3系中的M117这一支,从几百人发展到上亿人以上,从分子人类学看,是一段非常震憾的历史,人口爆炸的速度极为惊人。
如果算30岁一代(虽然古人生小孩早,但是幼儿容易早夭),从6000年前到现在约200代人,人口数量翻了近百万倍,这个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注:其实理论上人口指数增长的威力是足够的,每代人口增加7-8%,200代增长上百万倍是可能的。但是由于古代人类社会灾害与动荡特别多,长期来说这个增长率非常难以实现。比如,10万年前到现在算3000代人,0.7%的代际人口增长率就能翻10亿倍,然而从今天的事实来看,实际的增长率低了不只一点点。因此,上百代平均能有7-8%的人口增长率,的确可以说是超级神话。】
在人类的Y染色体分支图中,这一支几乎在最不起眼的末端,成型非常晚,汉藏分离至今也没多久。但是其却成为如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支系。分散在全国上亿人的Y染色体,都清楚地共有M168-M89-M9-M214-M175-M122-M134-M117这么多级突变,这是个分子人类学统计奇迹,可以说“血统”非常集中,世所罕见。人口同样庞大的印度,各种类型却非常杂。
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描绘这样一幅图景:
中国6000-8000年前的农业时代初期,有三个O3系的农民,今天40%的汉人男子是他们的后代,每个人活着的男性后代都近亿了,加上女性后代肯定上亿。农业时代以来,这就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三个男人,或称之为“三皇”。有时会说O系的五个农民,现在60%的汉人男子是他们的后代,称为“五帝”。
当然,不是说这几个人就是史书上的“三皇五帝”。但是农业时代中国大陆发生人口爆炸是事实,也的确出现了几个超级成功的男人。
信史以前的中国历史,可以基于分子人类学进行一些合理猜测,结合考古证据与零散的历史记载,确实能进行不少有意义的推断。现在这个学科和历史的结合还比较初级,一些结论什么时候能得到广泛认可仍不好说。当然,汉族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就算是分布最广的O3系M117,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是不是史书中的华夏族都尚待确证。如果华夏族是从黄河上游开始推进到整个东亚大陆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历史遗址的支持还不够。
可以确定的是,6000年前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东亚大地上发生了惊人的人口变化。农业人口数量在北方与南方都急剧增加,奠定了现代中国的人口基础。O3系M117突变出来的是其中最成功的一支。在史籍记载较详的周代之前,O3系的扩散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注定成为中国人口的主流。这段历史虽然文字记载稀少,却非常关键。
之后秦汉以降的中国历史非常复杂,但是O3系人口占多数的地位并无变化。而历史上的汉人与北方草原民族,也不能简单以Y染色体类型O系与C系来区分。北方民族中的O3都不少,汉人中也有不少C系的,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人确切的Y染色体类型并不容易推知。
不过,获知古人的Y染色体类型也并非不可能。通过子孙DNA推测古人“血统”,还真的实践过。
2009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疑似曹操墓,连遗骨都有。当时就有呼声,对曹操遗骨进行DNA检测。复旦大学对全国79个曹姓家族280名男性进行了Y染色体基因检测,还有夏侯、操姓多人的样本作为参考。通过家谱、地方志等文献证据,选出了8个较为靠谱的曹姓家族。其中6个是同样的O2*-M268型,其祖先交汇点是1800-2000年前,正好是曹操的年代。然后学者们还到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找到了曹鼎的牙齿进行了检测,也是O2*-M268型。曹鼎是曹操祖父曹腾的弟弟,虽然曹腾是太监,但是曹操的父亲是同宗过继给曹腾的,所以曹操和曹鼎非常可能是同族的。根据这些线索,基本确定了曹操家族的基因类型。其实O2*-M268并不是很罕见,全国5%的人都是这个型。但是6个分散各地的曹姓家族都是它,确实不太可能都出自伪托,这些曹氏家族从三国时传到现在从概率上来说是成立的。
(图为确定曹操墓的关键石碑证据——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
曹操家族DNA这样的大规模检测事件,以后肯定还会有。2014年爱新觉罗家族特有的Y染色体类型就测出来了,是C3系里很特别的一个,在满族人里都不多见。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去检测自己的DNA。DNA检测和历史的结合才刚开始,一定会产生非常多意思的话题。虽然还有很多问号,但是人类分几波走出非洲到达中国,K系分化出O系,O1、O2、O3遍布在东亚大陆成为中国人的主体,都是可以确定的基础事实。6000年前中国大陆各地的农业社会人口爆炸,是中国人最为关键的形成时期。这段时期历史记载不详,其具体过程和诸多谜团,也许可以借由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产生新的认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 |陈经 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
编辑 | 黄俊峰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