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谈辽色变”的情况是怎么产生的?

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之后,北宋太祖和太宗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消灭了环列于南方和北方的诸多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此时是宋朝的国运上升期,中原地区在经过了近百年的战乱之后终于再次迎来了蓬勃发展。但是,在南方所向披靡的宋朝却几乎始终打不过北方强大的辽国,后来甚至出现了“谈辽色变”的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对辽军事对峙出现“终宋不振”的情况,应该与宋朝初年的几次大战有关。

后周世宗及宋太祖北伐

契丹辽早在唐朝末期就已经建国,并且趁着中原地区四分五裂之际在政治、文化和经济方面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在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之后契丹的军事力量更是空前强大。自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后世中原王朝始终以收复这片土地为己任,毕竟“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但是后周世宗柴荣以及北宋太祖赵匡胤在挑起战端之后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完成夙愿,而宋太祖建国之后不久又指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从此将重点转移到南方。他在北方设置重兵防御的同时,开始设置“封桩库”,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做准备。

太平兴国北伐

但是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的突然驾崩稍微打乱了节奏,继任的宋太宗赵光义在使用政治压力迫使清源军和吴越国纳土归降之后,再次将矛头对准北方。他首先需要消灭的就是北方的蕞尔小国北汉,北汉倚靠契丹的势力曾经频繁骚扰北宋边境,在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终于消灭了北汉,部队没有经过休整,随即继续北伐契丹。但是在这次亲征契丹的过程中,北宋军队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赵光义本人也受重伤,不得不班师回朝。

雍熙北伐

辽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年仅十二岁的梁王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承天萧太后垂帘听政。此时宋朝已经经过了七年的休养生息,并且认为辽国主少国疑(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所以赵光义调动了几乎全国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分三路再次挥师北伐。这次北伐初期依然是非常顺利,但是随着米信和曹斌的失利,北宋部队再次惨败。从此之后,宋朝调整了对辽的策略,从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宋朝军队也开始对辽国产生深深的恐惧。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北伐与辽国正式确立战争状态后,两国四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交战,而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则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灭国级大战,承天萧太后和辽圣宗同时亲征,北宋部队对此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辽国部队一路长驱直入打到了黄河边。身在汴京的宋真宗赵恒听说之后就要“南巡”,可以说,如果没有寇准的坚持,“靖康之变”就会提前百年发生了。

宋朝建立初期的北宋是相对尚武且有着很强的战斗力的,但可惜宋太宗没有耐心等待时机,急于求成,且过多的干预出征在外的将士。北宋将士们既要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又要掣肘与皇帝预先画好的阵图,还怎么能再打胜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