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为什么选择香港作为基地?

自从香港富豪田北辰体验清洁工的生活,感叹底层百姓居住状况不佳的综艺节目播出后,全世界都看到了“东方之珠”光鲜一面背后地狭人稠,住房紧张的现实。

来自-穷富翁大作战,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倒退回1840年代,与当时沿海已经出现的诸多繁荣港口相比,香港岛还是蛮荒一片。只是从英国人割占之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灯红酒绿的“东方之珠”。土地紧张、扩张能力有限是早就写在香港基因里的必然。

      东亚诸港中,广州。澳门都是繁荣了数百年的港口

上海、香港、青岛则是这个时代的后起之秀

那为什么英国人会选择这样一个小岛作为敲开“老大帝国”大门的铺路石呢?

鸦片战争前后的香港

鸦片战争之前的数千年间,香港名不见于中国历朝经传,只是一个小渔村而已。

清初为遏制郑氏台湾政权侵扰,厉行海禁,将沿海居民强制迁离,香港自不例外,却从此成为了海盗的巢穴(现在香港的太平山民间俗称“扯旗山”就是因为此处原是盗匪聚集之所)。

如今太平山脚下就是维多利亚湾

已经寸土寸金了

       英商开展贸易和鸦片走私期间,因该地僻处海隅,将其作为避开清政府管辖的囤货码头。彼时的香港是货真价实的“法外之地”,聚集了各类不法之徒。

19世纪60年代的维多利亚港和香港岛

(图片来自wikipedia)

清廷对香港变成“走私天堂”一事倒也不是全然无知,深恐香港变成第二个澳门。但广东水师武备废弛,而且不少水师官兵都与走私商有勾结,根本无法胜任在伶仃洋面缉私和抵御英军的任务。清廷只能在九龙添置炮台2座,以为岸基防御措施。

1866年宝安(新安)县地图

香港和深圳当时曾是清朝宝安县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wikipedia)

虽然当时的香港岛很受海盗和鸦片贩子欢迎,但万里之遥的大英帝国政府高层却对香港兴趣寥寥,他们更想要的是舟山。

早在1793年,马戛尔尼代表团来华,就向清廷提出要求,把舟山附近一个小岛让给英商存放货物和居住。乾隆皇帝当然没有理睬英人的提议,对此予以断然拒绝。但是英人对舟山的觊觎之心从未中断过。

舟山南接宁波、北接上海-长江口,西面杭州湾

如果要在海上建贸易基地,可以说是首选

       1839年中英开衅之时,英方在战胜后要求割让岛屿“选址”方面,内部提出了台湾、海南、福州、厦门、舟山等地为候选名单。海南因为过于偏远而不被认可,台湾经济价值虽高,无奈幅员过大,而且英军屡次窜扰台湾均被守备宝岛的达洪阿、姚莹率台湾军民迎头痛击,无功而返,因此也不得不放弃。

长三角、漳泉厦、珠三角

三者必得其一

       最后,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又译巴麦尊)向当时英国驻华的外交代表义律指示:出于军事和商贸的目的需要在中国沿海永久占领一个岛屿,并且指出要义律在舟山和厦门中间二者择一,其中舟山更优。

英军主力攻至镇江(到镇江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在帕麦斯顿看来,占领舟山可谓好处多多,一是此地离清廷的政治中心北京不那么远,施加军事压力更加方便;二是从舟山无论上溯长江、运河还是杭州湾都非常方便,作为“海洋帝国”的英国自然不会忽视这个优势;三是舟山可以辐射江南重要的丝绸、瓷器、茶叶产地,富有商业潜力。

如果要从海上控制当时清朝的经济命脉

控制舟山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香港离北京太远,而且辐射地区太窄,经济价值不高,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香港Or舟山?

然而对于是否长期占领舟山,在中国沿海指挥作战的英国军官却和政府高层的意见完全相左。

本来义律和前线英军指挥官,驻华全权大臣懿律(义律的堂兄)也认为舟山是个不错的目标,义律甚至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建议英国“不是在广州,而是在舟山以北建立根据地”。但不论英国政府高层还是义律本人在开战之前从未到过舟山,所了解的都是“地图上的情况”。

清朝的舟山还是分属于浙江和江苏两省的

加上其关键性的位置

占领这里所面临的状况显然比岭南香港要复杂得多

待1840年7月第一次占领舟山后,英军才发现此地港口水浅,难以停泊大船,而且懿律与清政府代表琦善会谈时发现对方对割占舟山一事坚决拒绝。加之英军在占领舟山后因镇压反抗和疫病肆虐而付出了沉重代价,于是不再坚持占领舟山,而是将舟山作为要求开放五口通商的谈判筹码。

在舟山病了五千多,死了快五百

1840年底,新任全权大臣义律(懿律因病去职)又同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在广州谈判,要求允许从舟山退兵的英军“暂驻”香港岛。

在军事压力下,琦善答应拆除九龙的两座炮台,但对于英方“暂驻”的要求,经验老辣的琦善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梗,如果一松口,香港肯定会变成下一个澳门,因此拒不同意。

鉴于英人船坚炮利,琦善也不敢“当面扯皮”,于是含糊答应把义律的请求向上请示,实际却是虚与委蛇。久等之下,英国人发现上当了,于1841年1月占领了虎门要塞的两座炮台,广州告急。

围困登陆广州城

(图片来自wikipedia)

面对黑云压城之势,琦善只好与义律重开谈判,后者以归还炮台为条件提出占领香港,并草签了《穿鼻条约》。如此大事,琦善不敢自作主张加盖钦差关防大印,要求上奏道光帝定夺。但义律早已对这套大清官场的太极拳失去了耐心,不等条约生效就向外界公布,之后擅自派兵抢占了香港并宣布此地归英国所有。

穿鼻草约部分内容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然而清军战力不佳,根本无法光复失地。从此香港岛成了英国人的“囊中之物”,在《南京条约》签订前一直处于英国军事统治之下。

英军炮轰广州城

然而义律的“战功”并没有给他本人带来任何好处。英国政府高层对义律寻求割占岛屿的谈判方针并无意见,但外交大臣帕麦斯顿在信中指示义律,强调要获得的必须是富有地理和战略价值的岛屿甚至沿海口岸,不料义律只占领了一个在帕麦斯顿看来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的荒岛,心理预期完全落空。

帕麦斯顿在政府中极具权势,惹谁也不要惹他

一怒之下,英国政府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义律革职,改以璞鼎查爵士接任全权代表职务。

从军事港口到商贸枢纽

璞鼎查接任前,帕麦斯顿指示其通过战争手段争取要么能迫使中国开放四至五个通商口岸,要么能割占一个“更有价值”的沿海岛屿。

璞鼎查(Henry Pottinger)可是身经百战了

(图片来自wikipedia)

璞鼎查本是行伍出身,上任后立即扩大战争,占领华东华南诸多沿海港口,其中包括第二次占领舟山。但占领期间璞鼎查又吃到了义律尝过的苦头:英军军纪不佳,四处抄掠,招致本地的“黑水党”等民间武装反抗,而且引起浙东城乡居民杯葛,他们不向英军售卖淡水和食品,迫使英军只能从千里之外的澳门甚至新加坡获得补给,因后勤不继而叫苦不迭。

如果英国人吃得惯大黄鱼肯定不止如此

远道而来,水土不服,补给不畅的驻舟山的英军近一半染病,病死者多达六百人,超过战死者五倍,占来华英军的十分之一。

一贯主张军事扩大战果的璞鼎查也不得不重新考虑继续占领舟山的代价,最终作出了和义律一样的判断:选择香港而非舟山作为英国商民在中国沿海的“根据地”。

清军也并非就是用大刀长矛

陆上打起来英军损失也不少

(图片来自wikipedia)

虽然当时的香港,无论繁荣程度还是地理价值都无法与舟山相比,但对于远道而来的英军却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一是因为此地人烟稀疏,对占领者不会有太激烈的反抗;二是岛上淡水比较丰富;三是从澳门或从新加坡前来的海上补给线都比去舟山要短的多,即使面临陆上封锁也问题不大;四是香港港口水深,大型战舰可以靠泊,有利于建成海军基地。

这里未必就不是个好所在

(图片来自wikipedia@Axelspace Corporation)

璞鼎查同英属印度总督和新任外交大臣交换了意见,达成一致后向清政府提出了谈判条件——割让香港岛,这就是《南京条约》的定案文字:“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面子上还是大皇帝怀柔远邦

(图片来自wikipedia)

璞鼎查代表英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璞鼎查本人则出任英属香港首任总督。至于舟山,由于五口通商包括了临近的宁波和上海两个商业价值极大的口岸,以舟山作为转口贸易港的设想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英人就没有提出进一步要求。

璞鼎查爵士(谈判桌右方)与耆英(谈判桌左方)

(图片来自wikipedia)

《南京条约》生效后,香港岛逐渐取代伶仃洋其他岛屿,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贸易集散地。但英占之后,很长时间内香港经济没有太大起色——此地人口有限,基础设施也很不健全,大部分商业活动均仰赖驻岛英军的生活需求,岛内居民照旧以耕地和打鱼为生。

即使不算上外部竞争

珠三角完全开放的情况下

一穷二白的香港也没有太多赶超的机会

       事实上香港在鸦片战争期间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作为英军的军事基地存在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是,由于英军装备精良,缉捕得力,横行伶仃洋数百年的海盗消失了)。

英国军舰捕获的中国海盗

由于《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大部分中外贸易业务由珠江三角洲转移到上海,香港的贸易额自然大幅下降。只是后来随着鸦片贸易的兴盛和大量华南贫民出海打工,香港才得以重振,成为华南地区的物流中心和劳务输出口岸,从荒岛渔村变成如孟买和新加坡一样的贸易商埠。

当时上海的地位远高于香港

事实上,香港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上海资本和企业家群体的大量转移

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下这本书

港英政府的财政在1842年后的十多年间一直入不敷出,只好由英国政府提供财政补贴,至1855年香港才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随着电报线敷设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香港才终于确立了远东自由贸易港的地位。百年风云变幻,香港因为种种机缘成为了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会,恐怕这是义律、璞鼎查、琦善等当年那段历史的所有参与者都想象不到的。

历史的进程

(图片来自wikipedia@Diego Delso)

作者:御风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