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故宫的人可能都知道,在乾清门前广场的隆宗门匾额上插着一支箭镞,从它被铁锈腐蚀的程度可以看出它有着久远的历史,那么它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戒备森严的紫禁城怎么会容许有箭镞射在匾额上?它又为什么没有被清理掉而是一直保存至今呢?
其实,这支箭镞背后有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有72名天理教成员使用传统的冷兵器竟然闯入了紫禁城,这支箭镞就是他们与宫廷侍卫战斗之时留下的!
康熙年间由山东单县人刘佐臣创立的天理教又被称为八卦教,它其实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和后来的义和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天理教自从创立之后便开始迅速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传播,由于其主要目的在于天理教头目敛财,所以早在乾隆年间便已遭到全面禁止,天理教的布教活动转入地下。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北京大兴人林清称为新一任的天理教首领。
林清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他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便把全国的天理教各个分支统一起来。身为最高教主的他也有自己的政治追求,尤其是在黑暗的清朝统治时期。在嘉庆十七年,林清和李文成等人将天理教改编成军教合一的组织,决定暗中起义,并约定在次年九月十五日趁着嘉庆皇帝在避暑山庄游玩之时一同举事,进攻京城。
但是由于天理教的分支太多了,本来属于绝密的行动却走露了风声,身在河南滑县的李文成被捕。情急之下,李文成的妻子率领滑县三千多位教民提前起义并攻破了滑县县城,救出了已经被砍断双足的李文成。
但是李文成的意外事件并不为身在北京的林清所知——李文成本来是要前往北京进行支援的。九月十四日,林清派七十二人混入京城,次日他们又在宫中太监的接应之下分为两路,分别从东华门和西华门进入紫禁城。其中李文魁率领的一支队伍在隆宗门、中正殿直至养心殿与皇宫禁军展开巷战。
但是这些教民毕竟是第一次进入庞大且森严的紫禁城,他们对皇宫布局一无所知,于是见人便问“金銮殿”到底在哪里。正在这危急的情况下,皇宫侍卫调动火器营与这些手执冷兵器的平民百姓继续战斗,而后来的道光皇帝甚至还用鸟枪击毙了两名教徒。最终,这七十二人全部被杀或者被捕。
十六日凌晨,未亲自参加战斗的林清在家中被捕,起义彻底失败了。这就是著名的“癸酉之变”,事后,嘉庆皇帝下《遇变罪己诏》,说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并将参与谋划或者行动的教民全部处死。
而隆宗门上的箭镞,正是李文魁等人攻入紫禁城之时所留下的,它之所以没有被清理掉,就是因为嘉庆皇帝特意下令保留,以示警戒。但可惜的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这个代表着腐败清朝政府统治与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巨大矛盾的箭镞,并没有让后世皇帝振作起来,最终还是被内忧外患所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