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小传:精通九国外语的“洋鬼子”,誓死捍卫中国文化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在槟榔屿,今天的马来西亚槟城。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葡萄牙混血,所以他生来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辜鸿铭从小得到一个英国商人布朗的喜爱。布朗认他当义子,并在他10岁时,带他到了英国。布朗激励他为国家努力学习,辜鸿铭牢记于心。
当时的欧洲,几乎没有中国留学生,辜鸿铭可谓是留学欧洲的第一人。
(辜鸿铭塑像)
1873年(16岁),辜鸿铭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1877年拿到文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再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他表现出超常的语言天赋,先后掌握了英文、德文、俄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九国外语。1880年(23岁),辜鸿铭回到故乡槟榔屿。
摈榔屿是英国殖民地,辜鸿铭在政府工作,生活舒服。1881年,一个叫马建忠的人,改变了辜鸿铭的人生。
马建忠是巴黎大学博士,当过中国驻法国的外交官,学贯中西。他从印度出差回国途中,与辜鸿铭相遇,两人畅谈了3天。马建忠向他介绍了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辜鸿铭大为仰慕,决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不久,辜鸿铭辞掉工作,留起辫子和穿上马褂,请人为他讲《论语》、《孟子》。他发现儒家学说,毫不亚于西方哲学思想。他又到香港、广州、厦门、上海等地游历,亲身体验。
1884年(27岁),他在轮船上,随意自如地与各国外国人交谈。船上有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一位幕僚,对他佩服不已。在幕僚的推荐下,辜鸿铭当了张之洞的秘书。
1889年(32岁),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成为洋务派领袖。辜鸿铭跟随张之洞,协助筹建武汉大学的前身自强学堂,并亲自教授英文课。他对洋务运动的发展,功不可没。
1891年(34岁),俄国皇太子和希腊王子一起到武汉访问。辜鸿铭担任翻译,他自如地使用法语、俄语、希腊语,令客人们大吃一惊。
1905年(48岁),为张之洞工作了20多年后,张之洞推荐他去当个肥差——上海黄浦江治河督办。辜鸿铭到上海任职,但他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3年后就离职了。
此后,他先后到外交部、南洋公学等处任职。1911年(54岁),辛亥革命后,他辞去了所有公职。1915年(58岁),他被邀请到北京大学任教,主讲英国文学,直到1923年离职。
(1924年,泰戈尔访华,与辜鸿铭(右二)、徐志摩(左二)合影)
在此期间,辜鸿铭对中国文化日益推崇,认为西方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后,突显各种弊端,只有靠中国文化来拯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的残杀,更加坚定了他的主张。
他出版了《中国的牛津运动》(1909年)、《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等书,宣扬中国文化。他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介绍到西方,影响巨大。
他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化上是坚定的保守派。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时,他仍然留着大辫子,带着书童。他认为一夫多妻制就好比一把茶壶要配几只茶杯,他身体力行,妻妾成群。
诗人徐志摩结婚时,妻子陆小曼告诫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是不能公开用的!”
(辜鸿铭(右)和他的妻妾,中为日本人吉田贞子)
1924年(67岁),辜鸿铭应邀前往日本讲学3年,继续宣传他的主张。他警告日本人,应学习中国文化,讲究道德,“千万不可再学欧洲的军国主义,扰乱东亚”。不过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辜鸿铭的努力显得很苍白。
1927年(70岁),他从日本回国,在清朝遗老的资助下,艰难度日。1928年4月30日,重病的辜鸿铭还在病榻上讲授儒学,但听课的人寥寥无几。
下课后,辜鸿铭就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320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2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