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明朝历史上的屈辱事件做个排名的话,排在第一位的恐怕当属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鼓动下,率领明朝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瓦剌部。结果,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到瓦剌骑兵的突袭,五十万精锐大军损失过半,随军出征的高级将领和朝廷重臣无一幸免,其中包括了久经沙场的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曹鼐、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以及造成“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
明军遭遇大败,明英宗本人也成为了瓦剌的俘虏。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这个俘虏当的还是很牛的。他在瓦剌首领也先的面前毫无惧色,以天子的口气同也先对话。反倒是也先自己心里发虚,主动向明英宗磕头行君臣之礼。由于瓦剌此前长时间向明朝称臣,其首领受明朝皇帝册封,所以也先向明英宗磕头行礼也算是正常举动。
明英宗被俘后,朝廷这边立即准备重金,希望能从瓦剌手中赎人。可是也先却要求打开京城城门才能送明英宗回去,这里面的目的不言自明。
由于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担任了监国之职。为了避免瓦剌将明英宗作为要挟的筹码,在皇太后的批准和群臣的拥护下,朱祁钰登基称帝,是为景泰帝。而在瓦剌做俘虏的明英宗,则成为了太上皇帝。这样一来,瓦剌人手中的筹码就迅速贬值了。
景泰帝朱祁钰为人谦和,虽然他和明英宗是异母兄弟,但两人在之前的关系情同手足。在群臣拥立他登基称帝之初,他是表示拒绝的,因为他不想因此夺走自己皇兄的皇位。而且他也认为这样做有违祖制,会搞乱王朝的继承顺序。后来在群臣的不断劝谏下,朱祁钰才答应扛起这天大的担子。
不过,权力如同令人成瘾的毒品,一旦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各种“美好”,那就再也不愿放手了。景泰帝登基之初表现的十分勉强,而且在处理事务方面也是优柔寡断。可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对皇帝宝座的迷恋程度日益加深,此时再想让他放弃权利,那显然就成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在瓦剌那边,由于明英宗成了太上皇,身价大跌,瓦剌首领也先显然已看出继续扣押明英宗已捞不到更多好处了。于是他主动向明朝抛出橄榄枝,表示只要支付适当的赎金,就愿意放明英宗回去。可是,这下轮到明朝不干了,虽然文书上面没有明说,但实际行动上就是表示一个子都不会出。这其中的道理再清楚不过,景泰帝现在皇帝宝座坐的越来越稳,所以他压根就不希望他的皇兄,即明英宗朱祁镇再回来了,毕竟明英宗如果回朝,对他来说总是个潜在的威胁。
朝廷中的大臣得知瓦剌那边有意释放明英宗,纷纷上书请求景泰帝去捞人。迫于群臣的压力,景泰帝不得不勉强派右都御史杨善作为使者出使瓦剌,并查探明英宗在瓦剌的情况,但只字不提迎驾之事。可让人想不到的是,杨善将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然后作为赎金交给也先。虽然以明英宗的身份来说,杨善拿出的赎金可谓是少得可怜。但也先急于想改善同明朝的关系,于是就同意将明英宗释放了。
就这样,杨善在没有皇帝旨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全部财产,从瓦剌人手里将明英宗赎了回来。
七年之后,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位,成为了皇帝。杨善因当年迎回明英宗之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被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兴济伯,赐世券,掌左军都督府事,可谓是位极人臣。